首页 > 健康养生 > 温病的病因
2025
10-05

温病的病因

    温病的病因是温邪。温邪是指外邪中属于阳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它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发生于四季的温邪如:温热、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疫疠毒邪等。由这些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均具有发病急、热象偏重和易化燥伤阴的特点,在某些情况下还可引起传染和流行。

     温病的病因学说,不仅仅是说明温病的发生原因,更重要的是在于指导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这因各种温邪致病,不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而且也各有特定的临床表现,临床上只要掌握每一种温邪的发生季节和致病特点,通过对不同证候的分析,就可以明确各种不同类型的温病,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所以,学习本章,其重点就在于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温热病邪

    温热病邪是单纯的阳热病邪,其性阳热燔灼,多发生于春季,它可致春温的发生,其致病特点表现为:

(一)发病急骤,热象偏盛,初起即见里热证候 温热之邪阳热燔灼,化火迅速,故其致病每发病急骤,热象偏重。《素问·评热病论篇》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感受温热病邪而致病者,多为正气不足,阴精亏虚,或内有蕴热,故感受温热病邪后,多呈表里皆热,发病初起,除见短暂的表热证外,还可见高热、烦渴、舌质红、苔黄、脉数等里热证候。

(二)伤阴明显,病情较重

     吴鞠通曰:“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这说明温热之邪易耗伤阴津,使人正气更虚,正虚则不能胜邪,故其发病每多病情较重,病程也较长。

二、风热病邪

    风热病邪兼有风邪与热邪之特点,其性炎上疏泄,多见于春冬两季,它可致风温及冬温的发生,其致病特点表现为;

(一)发病较急,初起多先伤肺卫 风热属阳,化火较速,故其侵犯人体多发病较急,风热之邪侵犯人体多从口鼻而入,肺位最高,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故风热病邪多先伤肺卫而出现肺卫见症,这正如叶天士所说:“肺位最高,邪必先伤”。陈平伯说:“阳邪从阳,必伤卫气”。

(二)传变迅速,易内陷入里 风热之邪化火较速,侵犯人体后,易于化火而内陷入里,临床上可见逆传心包而见神昏谵语或昏愤不语等症。

(三)易见动风和气急痰鸣之症 风热为患,风火交炽;风胜则动,热极也易生风,故病程中每易见肝风内动而见厥;风热犯肺,肺失肃降,上逆为咳,而热灼津为痰,痰热阻于气道,故可见气急痰鸣之症。

三、暑热病邪

   暑为火邪,暑热病邪之性炎热酷烈,每发生于夏季暑气当令的季节,它可致暑温,其致病特点表现为:

(一)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热势亢盛,易入心动风 

    暑热病邪炎热酷烈,故侵犯人体多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热势亢盛。临床上表现为壮热、面赤烦渴、汗多、舌质红、苔黄,脉洪数等。所以叶天士说:“夏暑发自阳明”。王孟英曰:“暑是火邪,心为火脏,邪易入之”。这说明暑热病邪易入心营。临床上有时也可见暑热病邪直中心包,而出现神昏谵语或昏愤不语等症;又因暑热炽盛,热极生风,故又易引动肝风而见痉厥。

(二)易耗伤津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热伤气”、“壮火食气”。暑为火邪,属壮火,故易耗伤人体正气,夏天天气炎热,人体腠理开泄而汗出较多。感受暑热之邪后,因暑热迫津外泄而汗出更多,汗为阴液,汗多则阴伤,汗多则气随汗泄,故易出现津气耗伤的局面,而见自汗、背微恶寒、气短而喘、身重、肢冷、神倦、面白、口干渴饮、舌干齿燥、脉或虚等症。

(三)多挟湿邪为患 

    夏季天气炎热,又多雨湿,由于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故暑邪常兼湿邪为患,临床上可见既有暑热内盛,又有恶寒、无汗或少汗、头身疼重、胸脘痞闷、纳呆、便涛、舌苔腻等湿阻运化的暑湿证候。我国南方地带,气温偏高而雨湿又盛,故夏季暑热湿者尤为多见。

四、湿热病邪

   湿热病邪具有湿邪和热邪之特点,其性淹滞难化,多见于夏秋之交,雨湿较盛的季节,它可致湿温病的发生,其致病特点表现为:

(一)发病缓病,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湿热之邪淹滞难化,其蕴结化热较为缓慢,另一方面,由于湿为阴邪,治宜辛香温燥而不宜寒凉清热。热为阳邪,治宜寒凉清热而忌辛香温燥,湿热裹结,这就造成治疗上的矛盾和困难,故吴鞠通曰:“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因此湿热之邪为患,每多发病缓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二)以脾胃为病变重心,常留恋气分 

    章虚谷曰:“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这说明湿热之邪每以脾胃为病变重心,临床上可见胸闷脘痞、纳呆不饥、恶心呕吐、大便溏泄等脾胃运化失常见症。又因湿热之邪蕴结难化,其化燥化火进入营血较其它病邪缓慢,而停留于气分,郁遏气机时间每较长,故曰常留恋气分。

(三)留困日久,易伤阳气,亦可化燥化火造成伤阴 

    湿为阴邪,留困日久,易伤阳气。另一方面,湿温患者每多中阳不足,再受湿热所伤,也易重伤中阳。再者,在病变过程中,由于病程较长,治疗中若过用寒凉则伤阳气,这均是造成阳气受伤的因素,故叶天士曰:“湿胜则阳微”。临床上可见面白、身凉肢厥、自汗、舌白、脉细微等症;而一旦湿热之邪化燥化火,也和其他温邪一样,易致伤阴,这就是湿热病邪的二种不同变局。

五、爆热病邪

   燥热病邪具有燥邪和热邪的特点,其性炎上干燥,多见于久晴无雨,秋阳似曝的秋季,它可致秋燥的发生,其致病特点表现为:

(一)易耗伤津液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燥热之邪具有燥和热的特点,故较易耗伤人体津液。临床上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皲裂、大便干结等症。

(二)以肺为病变重心 

    肺位最高,又为娇胜,喜润恶燥,燥热之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肺开窍于鼻,故燥热之邪致病多先犯肺,病变以肺为重心,这正如叶天士所云:“温自上受,燥自上伤,理亦相等,均是肺气受病”。

(三)病情较轻,传变不多 

     爆热病邪虽具有燥和热之性,但毕竟以燥为主,虽秋阳以曝,但秋后为冬,气候渐渐转寒,故其温热之性又不若其它温邪之暴烈,因此,其所致疾病,一般病情较其它温病为轻,传变亦不多,极少出现营血证候。

六、疫疠毒邪

   疫疠毒邪之性毒盛染易,其发生与从前兵荒马乱及旱涝灾荒等有较大的关系,故其发病季节性不强,它可致温疫的发生,其致病特点表现为:

(一)来势迅猛,热势充斥内外

   《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这说明疫疠毒邪其性暴烈,毒力凶猛,传染性强,故其致病来势迅猛,一病即邪热充斥内外。

(二)病情险恶,证候复杂多变

     由于疫疠毒邪暴戾猖獗,其毒力往往超过机体的防御能力,故其致病急骤,证情凶险,且复杂多变,根据其证候类型,大体可分为“湿热疫”、“暑燥疫”、“温”三类。

《三)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吴又可曰:“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这说明疫疠毒邪致病有较强的传染性,在某种情况下,每造成流行。上述温邪致病,均各有其特点,如从发病情况来看:疫疠毒邪致病,病势最为险恶,证情严重,传染性和流行性最强。其次,暑热病邪,温热病邪,风热病邪致病,起病均急骤,发展迅速。湿热病邪致病,起病缓慢,病势缠绵,病情较长。燥热病邪致病,病情较轻,传变较少;从病变部位来看:疫疠毒邪致病,所涉及脏腑较广。风热病邪,燥热病邪常先犯肺,病变以肺为重心。暑热病邪,温热病邪致病,较易见营血证候。湿热病邪致病,则以脾胃为病变重心;从疾病的转归来看:各种温邪均易伤阴,其中最甚者为疫疠毒邪。暑热病邪除易伤阴外,还常耗伤正气,而呈津气两伤的局面。湿热病邪久恋则易伤人身阳气。所以只要熟炼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就有利于临床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