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十)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方
2025
09-26

(十)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治方

本篇以五脏风寒和积聚共为一篇。而文中只叙述了肺肝心脏的中风中寒,脾则只有中风而无中寒;肾则中风中寒皆无而有肾着。对风寒积聚诸证的论述,亦残缺不全。故历代注家,对本篇没有统一的解释,我们应领会其精神,不可单从字面上看问题。

本篇的五脏风寒,是把各脏的某些症状名之为风,某些症状名之为寒,分别论述,使人在临床治疗时有所区别,不一定由于外感风寒所致,所以所述风寒症状,既不同于《伤寒论》的中风伤寒,又不同于《内经·风论篇》所说的五脏风,因而历代注家,认为本篇难解。秦伯未说:“风与寒可代表可种症状的不同性质,不一定指狭义的风邪与寒邪。”这种见解比较中肯,可作为研究本篇的参考。

篇中指出的方治三首,除麻仁丸治脾约,已见于《伤寒论》外,其余如旋覆花汤治肝着,甘姜苓术汤之治肾着,在临床上都有一定疗效。至于积聚的论述,虽只寥寥数语,而对积聚的分别和属性,都做了原则性的说明,给后人指出诊断和治疗的方向。因此,本篇虽是觉得残缺不全,但它的精华部分,还是值得深刻研究的。

本篇涉及经方3首:旋覆花汤、麻子仁丸、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分别治疗肝着、脾约、肾着病。

痰饮咳嗽病病脉证治

1.短气病

短气病有2种:茯苓杏仁甘草汤和桔枳姜汤。《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中也有短气病。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九亦主之。

临床上,见到短气病,可以把这4个处方合起来用,这样疗效更有把握。

茯苓、陈皮各40克,杏仁、枳实、生姜各20克,甘草10克,桂枝、白术各30克。可与桂附地黄丸同时使用。

2.痰饮病

痰饮病成因是饮水多。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开篇讲到饮有4种。第一种是痰饮,位于肠间,又叫肠道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第二种是悬饮,位于胁下,“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第三种是溢饮,位于四肢,“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第四种是支饮,位于肠间、胁下、四肢之外的其他部位,“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从上面可以看出,四饮的区别点在于它们各自的位置。饮在肠,腹部咕噜咕噜响者为痰饮,治疗处方:苓桂术甘汤和甘遂半夏汤。前者用于冷饮,后者用于热饮。饮在四肢,四肢疼重,不出汗者为溢饮,治疗处方:小青龙汤和大青龙汤。前者用于外寒里冷饮,后者用于外寒里热饮。饮位于胁下者为悬饮,治疗处方为十枣汤,显然是用于热饮。按医圣的分类方法,应该还有一个治疗悬饮冷饮的处方。支饮,饮位于除四肢、胁下、肠道外的其他部位。比如饮在膈间,虚证用木防己汤,实证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饮停于心下,症状是头晕,其实是头部有饮,用泽泻汤。饮停于胸,症状是胸满,用厚朴大黄汤。饮停于肺,症状是不得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饮停于胃,症状是呕家本渴,今反不渴,实质上是呕吐而不渴,用小半夏汤。饮停于肠,症状是腹满,口舌干燥,用己椒苈黄丸。饮停于胃和膈间,症状是卒呕吐,心下痞,眩悸,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特殊情况之水上冲而癫眩者用五苓散,“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外台》茯苓饮也谈了水上冲而出,只不过吐的是水,又叫停痰宿水,而五苓散主吐涎沫。

总结:肠间有冷饮,用苓桂术甘汤。肠间有热饮,用甘遂半夏汤。肠道外面有饮,用己椒苈黄丸。胁下有饮,用十枣汤。四肢有冷饮,用小青龙汤。四肢有热饮,用大青龙汤。头部有饮,用泽泻汤。胃部有饮,用小半夏汤。胃和膈间同时有饮,用小半夏加茯苓。胸部有饮,用厚朴大黄汤。肺部有饮,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膈间有饮,虚证用木防己汤,实证用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实质上是大小便正常用木防已汤,大小便不利用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口中吐涎沫,用五苓散;口中吐停痰宿水,用《外台》茯苓饮。

今天在这里,重点讲一下己椒苈黄丸。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己椒苈黄丸主肠道外有水,即现在我们常说的腹水。现在让我们来看一则赵守真《治验回忆录》里的医案。

赵守真医案

朱某,男,25岁。春间患风寒咳嗽,寝至全身浮肿。医用开鬼门法,浮肿全消,但咳嗽仍紧,腹感满胀。又用六君子汤加姜、辛、味,温肺健脾,咳得减而腹更胀大,行动则气促。易医亦认为虚,疏实脾饮,服后胀不减,胸亦甚觉痞满。经治10余日无效,已延半年,腹大如鼓。吾夏月治其邻人某之病,因来复诊。按脉沉实,面目浮肿,口舌干燥,却不渴,腹大如瓮,有时哆声胀满,延及膻中,小便黄短,大便燥结,数日一行,起居饮食尚好,殊无赢状。如果属虚服前药当效,而反增剧者,其为实也明矣。审病起源风寒,太阳之表邪未尽,水气留滞,不能由肺外散,反而逐渐深入中焦,与太阴之湿合为一,并走肠间,辘辘有声,而三焦决渎无权,不从膀胱气化而外溢,积蓄胃肠而成膨。当趁其体质未虚,乘时而攻去之。依《金匮》法,处方:防已椒目葶苈大黄丸(改汤),此以防己、椒目行水,葶苈泻肺,大黄清肠胃积热,可收快利之效。药后水泻数次,腹胀得减。再2剂,下利尤甚,腹又逐消,小便尚不长,用扶脾利水滋阴之法,改服茯苓导水配吞六味地黄丸,旬日而瘥。

按语:水膨而饮食尚佳,殊无羸状。当此应攻,投已椒苈黄丸前后分消,果得泻而腹胀减,复进2剂,水饮去其大半,遵《内经》“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改进茯苓导水汤,利水缓图,病瘥。以此鉴之,前医治法,属以补塞实,《内经》所谓“实实”之误也,焉能取效?茯苓导水汤,为《证治准绳》方,组成:赤茯苓、泽泻、槟榔、木瓜、大腹皮、陈皮、桑白皮、木香、砂仁、紫苏、白术、麦冬、灯芯。

分析:腹水患者,若伴有肠鸣音,要看是否有苓桂术甘汤证或者甘遂半夏汤证。若有,要与己椒苈黄丸一起用。特别是兼有其他地方有饮者,要合上治疗该饮证的处方。

谈到这里,再谈一下中医治水的原则。从医圣的教导中我们知道,患者有水,但水的来源不同,从气而来,叫水气病,要用水气病的处方;从饮而来,叫痰饮病,要用痰饮病的处方;从血而来,要用治血的处方。

一、旋覆花汤条文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

二、旋覆花汤方

旋覆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临证参考用量】 旋覆花10克 葱14茎 新绛1.5~3克

上3味,以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一次服完。

【方论】本方为肝着病:妇女半产漏下之证治。

肝着,肝主藏血,喜条达,其气血调和;怒气伤肝,或因寒气凝滞,则肝气郁滞,着而不行,遂成肝着矣。

“其人常欲蹈其胸上”,肝脉布胁络胸贯膈。今病位在胸胁,肝经气郁血滞,气机不利、经脉气血不畅,故见症胸胁痞塞,甚或胀痛、刺痛;若以手捶其胸胁,或按揉,甚至用脚蹈踏,则气机舒展,气血运行暂时疏通,留着之邪气得散,故其人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言明肝着病尚未形成时,其病变先在气分,仅现胸胁痞塞之轻症,故欲饮热汤,使胸阳通畅,气机宣达,暂时缓解了痞塞;如病已深入血分,肝经脉络血凝气滞,肝着病已形成,即或饮热,亦无济于事,故治以本方硫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通阳散结为法。

方中旋覆花微咸性温,其功理气舒郁,通肝络而行气;葱性辛温,芳香宣浊,行散通阳; 新绛活血通络,祛瘀生新,三味相伍,则气行血行,阳通瘀散,肝着自愈矣。妇女半产漏下者,乃气不足以统血,血无所摄而下趋,故有胎即半产而不能满足十月,无胎即漏下而经血愈伤也。半产或漏下,均可引起阴血亏损,进而阴损及阳,以致阴不系阳,阴竭于内,阳浮于外。即所谓“虚寒相搏”。阴虚阳衰,阴寒凝固,则脉弦,阴虚阳浮,则脉芤。所以脉呈弦紧,芤大中空,如按鼓皮,“此名曰革”。本证大虚难补,因半产漏下之后,内多挟瘀,故治宜从肝经入手,助其生化之气,行其气血之滞。

方中旋覆花理结气,通血脉,调寒热,疏肝助开发之气;葱白温通阳气,而有阳生阴长之义:新绛理血散寒,以达去瘀而新生之旨。

注:新绛:历代医家见仁见智,陈藏器者认为“绯帛”;陶宏景者认为新刈之茜草;总结古人临证经验,“新绛”以茜草、红花、苏木、郁金等代之,其中以茜草为佳。

《高注金匮要略》曰:肝以阳气为贵,木得春而枝叶融和,性情舒畅之理也。着者,留滞之义,脏中阳虚,而阴寒之气,不能融和舒畅,且肝络从少阳之胁而上贯于胸,故其粘滞之气,留着于胸也。夫肝之阴气,既着于胸,则其胸中,常有似板似紧之候。重按之少可者,其理有三:盖按则以动而微开肝气之郁者,一也。按则以实而下驱着气之浮者,二也。又按则以他人手足之阳热借温至阴之寒逆者,三也。日常欲蹈其胸上,甚言其欲得重按之意。苦,即胸中所谓板紧者是。先未苦时,常欲饮热者,热乃相类,胸将着而求救于外火也。(高学山)

《金匮要略心典》曰: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故名肝着。然肝虽着,而气反注于肺,所谓“横”之病也,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胸者肺之位也,蹈之欲使气内鼓而出肝邪,以肺犹橐侖,抑之则气反出也。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者,欲着之气,得热则行,迨既着则无亦益矣。旋覆花咸温下气散结,新绛和其血,葱叶通其阳,结散阳通,气血以和,而肝着愈。肝愈而肺亦和矣。

本文己见虚劳篇中,此去男子亡血失精句,而益之曰旋复花汤主之,盖专为妇人立法也。详《本草》旋复花治结气,去五脏间寒热,通血脉;葱主寒热,除肝邪;绛帛入肝理血,殊与虚寒之旨不合。然而肝以阴脏而舍少阳之气,以生化为事,以流行为用,是以虚不可补;解其郁聚,即所以补;寒不可温,行其血气,即所以温;固不可专补其血,以伤其气;亦非必先散结聚,而后温补,如赵氏、魏氏之说也。(尤在泾)

总之,本方“顿服之”使肝经气行血畅,阳气通而瘀血化,则肝着之病愈矣。又治妇女半产、漏下之疾。

【注意事项】 郁热瘀滞太盛,胸胁灼热,舌红少苔津亏,非本方所宜。

三、旋覆花功效主治

【功效】行气散滞,通阳活血。

【主治】

1.主症:

(1)胸胁痞塞,苦闷不堪,以手捶其胸,苔薄舌绛,脉弦急,弦而兼代。

(2)妇女半产漏下,脉弦或芤。

2.副症:胸胁或胀痛或刺痛,欲得热饮。

四、应用范围

1,治妊妇头目眩疼,壮热心躁。(《伤寒六书》)

2.虚风袭入膀胱,崩漏鲜血不止。(《张氏医通》)

3.治病程久,其证有消瘦、目黄、痞块、失血、咳嗽、气喘、胁痛、脘痛等。据此,主要用于肝络血瘀证。(叶天士)

现代临证, 常用于肝瘀气滞胁痛,肋间神经痛,胸痹心痛以及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之胁痛者:伤胎漏下流产而见本方证者。

五、临证加减

1.本方不仅用于肝着,凡属肝郁血滞,络脉瘀滞而偏寒者,均可加减用之。如胸阳不振,寒凝过盛,苔白滑者,加姜半夏、薤白,以开结祛寒,解郁通阳;如郁久化热,舌红少苔者,加瓜蒌壳、鱼腥草,以开胸散结;吐血者,加仙鹤草、阿胶、三七、白芨;呕吐者,加竹茹、苇茎;痛胀者,加郁金、橘络、台乌药、槟榔等。

2.治胁痛,血瘀兼气滞,加青皮、木香、元胡等利气破滞,缓急止痛;血瘀络阳者,加路路通、丝瓜络等通络之味;瘀血蕴郁熏蒸化热,加黄芩、龙胆草苦寒清利之味气滞血瘀,经脉运行失常,生化不及,常在行气化瘀基础上酌加党参、茯苓以助生化之源。

六、古今衍方

1、蹈胸汤:枳实、薤白、橘皮、生姜、桔梗、甘草。治风寒客于肝经,膈脘痞塞,胁下拘痛,常欲蹈其胸上。(《圣济总录》)

2.旋复半夏汤:旋复花、半夏、茯苓、青皮,水煎服。治痰饮在胸膈呕不止,心下痞硬者。(《妇科发蒙》)

3.新绛旋复花汤:新绛纱、桃仁泥、归横须、旋复花、丹皮、广皮、制半夏。治“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癥瘕积聚、脉络瘀著”或“血证久不止”“吐瘀血”等络脉痹阻之候。临证常用于胁痛,肝厥,肝痈、吐血、癥瘕、血淋、单腹胀、痰饮、肝郁犯胃等病症。(《江苏中医杂志》1982;4:41)

4.旋覆花汤加味治妇人半产漏下的体会:用本方治疗30余例,效果显著。其方药:旋覆花(包)12克,青葱管6克,西茜草6克,丝棉6克,熬砂糖(搅冲)15克,红酒(冲)一杯,童便(冲)一杯。前四味用水煎去渣,冲入红酒、童便、砂糖,搅匀顿服。若瘀滞兼血虚,可加炒当归身,炒白芍、续断各 9克;若胎伤漏下,加当归身、续断、杜仲、桑寄生各9克,紫苏梗,炒香附各6克。(《浙江中医杂志》1966;2:20 )

5.汪清任用血府瘀逐瘀汤治愈“胸任重物”陶荪用通窍活血汤治愈“常欲人足蹈其胸”验案;叶天士治胁痛擅长用辛温通络、温柔通补,辛泄通瘀诸法取效。都是在本方用法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七、文献参考

1.旋覆花接触过敏:一例因接触旋覆花尘埃过敏,先感两眼角发痒,继则面、颈、手背搔痒感;皮肤灼热、潮红、水肿、鼻鞍至颧部有绿豆大水疱。治以氢化考的松、朴尔敏未见好转,次日服荆芥、薄荷、炒山栀、炒天虫、防风、板兰根、银花、连翘、元参、生甘草、野菊花、蒲公英等散风清热解毒药,7天治愈。(《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2;55)

2.运用活络法治疗心绞痛:作者认为心绞痛的几个主要表现,如刺痛,病程久,顽固难愈,痞闷等均具有络病的特征,提出辛润通络的《金匮要略》方旋覆花汤为基础,随症加减。经治 23 例心绞痛病人取得良效。(《浙江中医杂志》1980;6278)

3.旋覆花汤为治络瘀肝着要方,目前国内医家将旋覆花汤广泛用于瘀血性之胸胁痛(包括肋间神经痛、迁肝、慢肝、肝硬化所致者),以及月经不调、痛经和妊娠行人工流产后漏下不止,男子乳岩等,均可以之为基础方灵活运用,有一定疗效。又慢性肝炎后及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患者,具备肝着症状,右胁胀痛,不能呼吸转侧,纳差,善热饮常以拳自椎,以本方加味治之疗效满意。(《浙江中医杂志》1983;10:445)

4.旋覆花汤之新绛,为用茜草汁新染之帛,红色,故名新绛,其实就是用茜草汁。血结用新绛,理所当然。寒积用葱,以通其阳。用本方何义?旋覆花,我曾尝过,确属咸味,咸能软坚,化痰散结之药也。治瘀血为什么要化痰?这是因为痰瘀每多互结,这一点启示我们用活血化瘀的时候不要忽视配用化痰散结的一面。(《金匮诠释》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86)

八、治疗验案

1.肝着

卢××,男,50岁。顽固胃痛十八年。西医诊断慢性胃炎,身瘦体弱,食欲减少求治。胸胁作痛,喜按,喜热饮,肝着之候也。旋覆花30 克(布包),茜草6克,火葱4茎,整用(四川葱子较小者名火葱)。初次煎好,分二次服之。服上药胸痛喜按之证减轻,仍喜热饮,大便曾畅解数次,肾囊微觉冷湿,照前方加味治之:旋覆花18克(布包),茜草4.5克,干姜12克,云苓12克,炒枳实(打)6克,火葱7茎整用,服二剂。以后据病情始终以旋覆花为主,或配合枳术丸、瓜蒌薤白汤、《外台》茯苓饮、六君子汤等计 11 诊,肝着痊愈。(《中医杂志》1964;6:29)

农妇张××,年30岁。八月间因感受风寒,临床数日,延余往诊。患者恶寒发热,渴欲热饮,大便硬、小便涩,独觉胸部闭塞不快,气逆短气,独叫不安,时常欲家人以手捶其胸上,腹亦微痛,脉象浮紧,因思此症恶寒发热脉象浮紧,显系外感风寒之证。然风寒初起罕见大便硬,小便涩之下焦证候,且病人不苦于恶寒发热,而独苦于胸闭筑塞不通,欲捶胸上为快,殊所不解。复忆《金匮》云:“肝着……”但无恶寒发热、腹痛、大便硬、小便涩之说。再回寻思,此病当系肝气郁结,风寒乘袭,故气留于胸中,以致痞塞不通、气逆短气而不得太息。由于上焦不通,津液不下,中焦失和,所以症见腹痛大便硬,小便涩。病因风寒,营卫痹窒,虽着于肝反注于肺之候也,仍拟行气散滞和解通阳之法:柴胡9克,甘草 4.5克,旋覆花9克,桂枝6克,川朴6克,青皮6克,陈皮6克,黄芩6克,香附6克,当归6克,生姜 3克,葱叶五根。服一剂后,恶寒发热悉解,狂叫已止而大小便亦如常,复照前方加白芍、生地以养血和肝,病即痊愈。此方旋覆花降胸中之气,柴胡、桂枝、生姜,疏达肝木以散外寒;青皮、陈皮、川朴,理气行气;香附开郁,当归活血,黄芩清热,甘草调和,葱叶通阳,亦小柴胡汤与旋覆花二方之加减变局也。(《湖北中医医案选集》第二辑第131页)

2.胸痹

李××,女,50岁。久患心肌缺血,平素心前区时有微疼,心悸气短。患者近来因劳累和生气后发病,自觉胸胁痞满腹疼,气向上攻,频频打嗝,动则心跳气憋,失眠多梦。来就医,不料途中又被摩托车碰倒,右侧肘部皮肤被擦伤,出现头痛身痛,脉滑弦细,苔白、血压 130/80毫米汞柱,心电图检查同前,尿常规未见异常。遂采用疏肝理气,和血降逆的旋覆花汤减:旋覆花10克(包煎),代赭石30克,红花3克,夜交曦30克,广郁金12克,合欢皮30克,葱白1茎,生龙牡各30克。复诊,服上药4剂后,打嗝,胸疼,失眠已愈,精神好转。原方加太子参30克,继服4剂,以巩固疗效。(《张仲景药法研究》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

3.半产

戴××,女。自诉于去年小产后,阴道出血至今未净。诊脉细数,舌红润苔白,小腹部时有隐痛,下血量虽不多,但终日淋漓不清。其症显属半产后瘀血结聚,用旋复花汤治之:旋覆花(包)10克,新绛(茜草)12克,青葱10根,生地15克,当归10克,白芍6克,川芎6克。三剂。二诊:服药后下血块数枚,血渐止,腹亦不痛,继以十全大补汤调理而愈。(《江苏中医杂志》1981;3:19)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