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2025
09-17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名著之一,由于战乱等原因,《伤寒杂病论》在流传中,原书亡失,到了公元3世纪时,晋代医学家王叔偶尔得到流落民间的手抄本,把书中的伤寒部分和杂病部分,分开加以编排整理成书。到了北宋时代,又经医官“孙奇、林亿”等人的校正,成为流传至今的《伤寒论》(伤寒类)和《金匮要略》(杂病类)两部书。

《伤寒论》被称为方书鼻祖,字字珠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中所用的方剂,被称为“经方”。

为什么“经方”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就是因为《伤寒论》里面的方子,只要辨证准确、运用熟练,对于现代很多疾病的治疗,都是“立杆见影”的。

提及《伤寒论》,不得不提它里面的“六经辨证”。

《伤寒论》中的六经,与《黄帝内经》中的六经,内涵不太相同,但二者又有所联系,《伤寒论》把人体所得的疾病,按照“六经”分为六种,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大阳病,主“表”;阳明病,主“里”;少阳病,主“半表半里”,而“三阴病”统属于“里”。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而六经,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厥阳经,少阴经”,是以“病位的、病性的”同一性,组成的六个病理阶段,这与《黄帝内经》提及的六经有所差别。《黄帝内经》提及“六经”一词,是在《素问~热论》篇,此六经仅从热证而言;而《伤寒论》的六经,是从此基础上进一步阐发,虽用“六经”命名,但并非专指经络,而是后世医家对“三阴三阳经”的简称,一经代表一阶段,且“理、法、方、药”俱备,较《黄帝内经》的方法论,更为完整、系统和具体。

另外,必须明确的是,“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是不同的概念,三者不能混称。

六经,实际上是张仲景及历代伤寒学家,在全面继承《黄帝内经》六经的认识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而来的一个高度抽象的生理概念。

根据人体“结构、功能、联系”之不同特性,划分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

六经病,则是人体感受外邪后,六经系统功能失调,或所系“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的损伤,而表现出来的病理现象,“六经病证”因六经生理的有机联系,自然构成病证之间的联系与转化等病理联系。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及历代医家,在六经生理病理认识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种辨证与论治方法。

对六经概念的理解,各代医家有着不同的看法,有“六经脏腑说、六经经络说、六经气化说、六经地面说、六经形层说、六经治法说、六经病程说、正邪相争说”等等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却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伤寒学说的应用。

因此,学会“六经辨证”,是理解《伤寒杂病论》中“经方”辨证体系的关键;弄清这六经的实质,也联系到对“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理解与运用。

伤寒六经辨证法,无论在辨证方面,或治疗方面,都有着极完整的系统性和系列性。所谓系统性,就是数百个伤寒的具体证候,以“病位的、病性的”同一性,组成六个病理阶段,即:六经。六经又以同一的病因,组成一个伤寒整体,即伤寒病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伤寒六经病理阶段过程中的若干具体证候之间纵的病理关系,形成了“六经辨证”的系统性。所谓系列性,即数百个伤寒具体证候,以病理趋势的特殊性相区别,以病因的同一性,而组成一个伤寒证候的系列,又以同一的病性,而组成阴性证系列与阳性证系列,又以“病位、病性”的同一性,形成六经证系列性。

六经各证候之间的“横”的病理关系,形成六经辨证法的系列性。从其系列性说,伤寒过程依据器官功能盛衰,分化为“阴阳”两类证候。阴证类与阳证类,又依据“表、里、气机病位”而分化为六经。六经各经中,又依据不同的病理趋势,分为若干具体的证候。从伤寒一病分六经,六经又各分为若干具体证候,都是以“病因、病位、病性”相联系,又以“病位、病性”相区分,形成一个辨证系统。

辨证之目的为治疗。由于伤寒病,为一种生物病原体,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因而以“因势利导”为治疗的主导思想。从这一治疗思想出发,对伤寒阳性过程,以“祛邪”为治疗原则,对伤寒阴性过程,以“扶正”为治疗原则。在“三阳病”中,由于不同的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祛邪法;在“三阴病”中,也因不同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扶正法。

如:太阳病,为阳性表病,而用“汗法”祛邪;阳明病,为阳性胃肠病,而用“吐法、清法、下法”祛邪;少阳病,为阳性气机病,而用“和法”;少阴病,为阴性表病因,而用“助阳温经法”扶正;太阴病,为阴性胃肠病,而用“助阳温里法”扶正。祛邪法,分“汗、吐、清、下、和”等;扶正法,分“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等。如此形成一个伤寒辨证治疗系统,如下列所示:

伤寒六经病:

阳病(表、里):治疗总则:祛邪。

太阳病——表病———用:汗法。

少阳病——半表半里(气机病)——用:和法。

阳明病——里病———用:“吐、清、下”法。

阴病(表、里):治疗总则:扶正。

少阴病——表病———用:助阳温经法。

厥阴病——半表半里(气机病)——用:回阳救逆法。

太阴病——里病———用:助阳温里法。

上述是伤寒六经系统与治疗法则,以下为六经辨证治疗系统的各经证治。

(一)太阳经病,证治系统:

在太阳病理阶段,由于是表病位的阳性过程,体表组织在抗御反应中,表现着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体表组织因其功能特性,而通过排汗的代谢机能以祛除病理物质,所以有“发热自汗出”与“发热汗不出”两种向外趋之势态。张仲景根据太阳这种外趋之病势,而因势利导,用“汗法”祛邪。但“汗法”据自汗病势,用“解肌法”,以“桂枝汤”为主方。

据无汗病势,用“发汗法”,以“麻黄汤”为主方。自汗病势之各具体证候,因有太阳自汗病势的同一性,又各有其特殊性质,所以皆用“桂枝汤”加减法治疗。无汗病势之各具体证候,也因有着太阳无汗病势的同一性,及各自的特殊性质,也皆以“麻黄汤”加减方治疗。“桂枝汤”加减方,共十五个,都以“桂枝”为主体,都以“脉浮、发热恶寒、自汗”为病理依据。

“麻黄汤”加减方,包括“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共四个,都以“麻黄”为主体,都以“脉浮、发热恶寒、无汗”为病理依据。这样组成一个伤寒太阳辨证治疗系统。但在太阳病理过程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造成这样那样的并发或继发证。这些并发或继发证,因为不是伤寒病因引起的,所以属杂病的范畴。如“蓄血、水逆、热喘、水饮、虚烦、悸气、结胸、心下痞、胀满、停饮、滑脱”等证。太阳经辨证治疗,如下所示:

太阳病,汗法:

①、自汗病,用:解肌法:

选用: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加芍药生蓥人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越婢一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②、无汗病,用:发汗法:

选用: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二)阳明经病,证治系统:

在“阳明病”理阶段,由于肠胃的生理特性(如胃的呕吐和肠的排便,也为保护和防御反应),在抗御过程中,表现为“上越、里热、下夺”三种趋势。张仲景据“上越”趋势而用“吐法”,以涌吐的方式,来祛除病理物质;据“里热”之势而用“清法”,以通肠的方式,来祛除里热;据“下夺”之势而用“下法”,以排便的方式,来祛除病理物质。“上越、里热、下夺”以胃家实,为共性,“上越”,以愠愠欲吐,“里热”以汗出而渴,“下夺”,以不大便,为各自病理特性。“吐、清、下”三法,皆为祛邪法,以邪之所在的位置不同,因其所趋之势而祛除之。在阳明阶段中,也有并发或继发证,例如“黄疸、热入血室、蓄血、虚烦、热淋、便秘”等。阳明经辨证治疗,如下所示:

阳明病,用:“吐、清、下”法:

上越病势,用:瓜蒂散。

里热病势,选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下夺病势,选用: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

(三)少阳经病,证治系统:

少阳病理阶段,是伤寒在气机病位引起的病理反应。由于气机的功能特性,规定着它调节失常的病势。张仲景则因势,用“和解法”,以“柴胡汤”为主。对兼有“表证、里证”或其他证的,俱以“柴胡汤”加减法治疗。在少阳阶段中,也有“热入血室”等并发性杂病。少阳经辨证治疗,如下所示:

少阳病,用:和法:

兼表证,选用: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兼里证,选用: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

兼其他证,选用:小柴胡汤、小柴胡去黄芩加芍药汤、小柴胡去大枣加牡蛎汤、小柴胡去人参加桂枝汤、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恬蒌汤、小柴胡去半夏人参加恬蒌实汤、小柴胡去参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汤、四逆散。

(四)少阴经病,证治系统:

少阴病理阶段,是表病位阴性过程,病理趋势为阳虚表寒。张仲景,治以“助阳温经法”,以“附子汤”为主方,在其阶段过程中的各具体证候,也有着各自的特殊性质,如“阳虚表热、阳虚水不化、亡阳厥逆”证等。当“少阴”与“太阴”合并过程中,则出现“表里虚寒”与“亡阳阴竭”之证。少阴阶段,也由于不同原因,而发生“下利便脓血,吐利烦躁、阳虚咽疼、咽中生疮、虚烦”等继发性杂病。少阴病经辨证治疗,如下所示:

少阴病,用:助阳温经法:

阳虚表热,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阳虚表寒,选用:真武汤、附子汤。

表里虚寒,选用: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

(五)太阴经病,证治系统:

太阴病理阶段,是里病的阴性过程,其病势为“阳虚里寒”,因其势而治以“助阳温里法”,以“四逆汤”为主方。太阴经辨证治疗,如下所示:

太阴病,用:助阳温里法:

选用: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

(六)厥阴经病,证治系统:

厥阴病理阶段,为气机病的阴性过程。对“厥阴病”张仲景未出示治法,但他揭示了厥阴病理阶段中,“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四个证候,是气机病的阴性过程,也就是在机能衰弱和体液不足状况下的气机障碍。厥阴经辨证治疗,如下所示:

厥阴病,用:回阳救逆法:

选用: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乌梅丸。

厥阴病,为“里虚而寒热错杂”之症,其治法:上热下寒者,治宜:寒热并用。厥阴寒证,则宜:温里寒。厥阴热证,则宜:清下热。厥多热少,治宜:温阳。厥少热多自愈。

下面※里的内容,是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关于厥阴病的证治法,供大家参考。

※※※※※※※※※※※※※※※※※※※※※※※※※※※※※※※※※※※※※※※※※※※※※※※※※※※※※

1、消渴:

中医,将消渴病(糖尿病)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

肺热伤津、口渴多饮,为:上消。胃火炙盛、消谷善饥,为:中消。肾不摄水、小便频数,为:下消。

①、上消:(肺热津伤):

症状: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剂:消渴方加减。

②、中消:(胃热炽盛):

症状: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

③、下消:(肾阴亏虚):

症状: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润燥止渴。

方药:六味地黄丸。

④、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是寒热错杂证,治疗也当寒温并施,“乌梅丸”是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的主方,又善治蛔厥证与厥阴久利。

2、吐逆自利,食入即吐,气味酸臭浑浊。本证也是上热下寒,证情比较复杂,故也寒热并投。上热宜清,下寒宜温,正虚宜补,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3、下利不止,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邪热当清,寒邪当温,正虚当补,郁阳当宣,寒热杂呈,故用药也当温凉补散兼施,用“麻黄升麻汤”。

4、利下粘腻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脉数有力,是热性下利,故以大苦大寒的“白头翁汤”。

5、血虚受寒,正气被郁,手足厥冷,脉细欲绝,用“当归四逆汤”。

6、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用“吴茱萸汤”。

 

厥阴病的变证治法:

1、呕而发热,是病邪由阴转阳的佳兆;法当因势利导,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2、下利谵语,是实热下利,厥阴邪热外出,与肠胃之热相合,因燥实尚未结鞭,故只宜“小承气汤”缓攻之。

 

厥逆的证治法:

1、下利厥逆,大汗出,身微热而恶寒,小便利,脉微欲绝,阴盛阳微,阳气有外脱之象,为寒厥证,急当扶阳抑阴,用“四逆汤”。

2、口干、舌燥、烦渴引饮、小便黄赤,属热厥证,用“石膏汤”。

3、肤冷、时静时烦、得食呕吐、常自吐蛔、为蛔厥,用“乌梅丸”,它具有降逆止呕,温胃安蛔,故为蛔厥主方。

※※※※※※※※※※※※※※※※※※※※※※※※※※※※※※※※※※※※※※※※※※※※※※※※※※※※※

六经病理阶段,在辨证治疗上,各成系统。六经证治系统,又以“病因”的同一性,连接为一个伤寒辨证治疗系统。六经之间既以“病性、病位”的特殊性相区分,又以“病性、病位”的同一性相联系。

使千姿百态的具体伤寒证候,以类相属,而又分擘条理地编组为系统,连接为系列的东西,这不是别的,正是伤寒病理过程本身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的特殊性质和同一性质。

例如,同一病位,依功能盛衰而分化为“阴、阳”两性病理过程,它们又因功能进退变化而相互转化。同一病性的病理过程依据不同的“病位”而分化为三种过程,但又以同一的“病性”相联系。不同病性的过程,皆以同一的“病位”相联系。如此地将伤寒病理发展过程中,数以百计的特殊证候,区分为六经,又连接为一个整体。

六经病之间的传变,皆取决于“阴、阳”消长的变化:阴病转阳则病退,阳病转阴则病剧;阴病伤阳则病危,阳病伤阴则由表传里,阳病伤阳则向阴性发展;阴病伤阳则二阴合并,阴病伤阴则阴竭阳脱。在治疗方面,阳病治阴,治阴在保存津液。

阴病治阳,治阳在扶正气。“汗、吐、下、清、和”诸法,皆为“祛邪法”。邪气去则津液存、正气安。“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诸法,皆为“扶正法”。正气胜,则邪气衰。六经辨证与治疗也是一个整体。因为辨证是方法,治疗是目的。

辨证是治疗的根据,治疗是辨证的结果。因势利导,是根据外界致病因素引起的伤寒病,在长期的实践中的总结,它本身即是按照客观规律,去解决矛盾之意。“阳性病以祛邪、阴性病以扶正”的治疗原则,正是在因势利导思想的基础上,根据“阴病”和“阳病”的客观规律而产生的。

例如,阳性病,因功能强盛,体液充足,而发生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的抗御反应,自可根据病位的功能特性,顺应其抗御趋向,以祛除病理物质。

如:太阳病,在表,用“汗法”;阳明病在上,用“吐法”;在下,用“下法”;里热,用“清法”;少阳病在气机调节失常用“和法”。阴性病因功能衰退和代谢减低,这自应鼓舞机体功能提高抗御能力,以改变正邪之间的矛盾地位。如:少阴病,为表病的阴性过程,因体温不足而恶寒,身疼脉微欲寐,知为阳虚表寒之势,所以用“助阳温表法”,以提高体表组织功能而利于抗病。太阴病,为胃肠的阴性过程,胃肠因功能衰弱,血循环不足而吐利腹疼,为阳虚里寒之势,所以用“助阳温里法”以提高胃肠功能,而止其吐利疼痛。六经辨证与治疗是一个整体,虽然辨证可自成系统,而治疗方面也自成系统。但辨证与治疗,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旦分割开来,便俱失存在的意义了。

伤寒六经,是一个完整的辨证治疗体系。其“纵”的关系,表现了它的系统性,其“横”的关系,表现了它的系列性。如:太阳病,是由“桂枝汤证”、“麻黄汤证”两个证治系列所组成;阳明病,是由“瓜蒂散证”、“白虎汤证”、“承气汤证”三个证治系列所组成;少阳病,是由“柴胡汤证”一个证治系列组成。“太阳、阳明、少阳”诸证,为一个“伤寒阳性病”证治系列。

少阴病,是由“附子汤证”一个证治系列所组成;太阴病,是由“四逆汤证”一个证治系列所组成。“少阴、太阴”诸证,为一个“伤寒阴性病”证治系列。“阴、阳”两大系列,为一个伤寒病的证治系列。伤寒六经辨证治疗体系,“纵”成系统、“横”成系列、辨证与治疗、理法与方药,井然有序,浑然一体,正是伤寒病理过程本身发展规律的反映,是长期临床实践认识的结果。

它是中国中医学中最完美的辨证治疗系统,是中国医学光辉的科学成就。但《中国医学史略》却说:“《伤寒杂病论》是一部条文式临床札记性的著作……既没有系统的专门论述,每条的条文也不是加以明确的说明”。是的,所谓:条文札记性,是《伤寒论》的简书的文字形式,但这并不妨碍条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六经本身,即是专门的系统,只是张仲景作出了《伤寒杂病论》,没有加以“明确的说明”,这也正如史前人类,发明了“钻木取火”而没有说明“摩擦可以生热”一样!

学伤寒,用伤寒,《伤寒论》是经典中的经典,每个中医人必学之书,只是很多中医人不得其门而入,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没有一块好的“砸门砖”……

现在,给你准备了“七块砖头”,助你去砸开伤寒的大门!

从七味药去理解《伤寒论》,然后你就会知道伤寒的核心思维了,不过在讲这七味药之前,先看一条伤寒条文,再给你配上整条的细解,先看看伤寒思维到底是如何的: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我们来看这条条文,伤寒要从“阴、阳”处着眼,太阳病,阳浮阴弱,因卫阳盛不交于营阴,营中阳气弱也,阳浮者,热自发,卫阳收敛失职,不敛阳入营阴,则热发汗出,恶寒,因其营中无卫阳交合,恶风,因其卫阳盛,卫津被伤而恶风,风邪为热邪也,鼻鸣干呕者,因肺主卫,肺被中风所伤,而鸣,逆气而呕!

实际上张仲景先师,是在告诉我们,邪气和正气的战争状况,整部《伤寒论》都在讲“邪、正”交战,条文中是因为邪气入卫层化热,热蒸汗出,营卫,本是“阴、阳”交合状态,因为邪气伤卫,使得营卫“阴、阳”失于交合。

之前我们也说过了,人身到处是“阴、阳”,我们读《伤寒论》就得从“阴、阳”着眼,从“邪、正”思考。太阳中风,实则就是卫阳太过,营阴郁滞,营卫之“阴、阳”不交合。

这是从“阴、阳”和“邪、正”的角度,去切入理解伤寒的,再来看看从用药的角度去理解伤寒:

条文中是桂枝汤,这桂枝汤,起名就用“桂枝”,可见“桂枝”是主药,我们从用药去理解伤寒,应该怎么理解呢?桂枝汤中的“桂枝”,主要作用是什么?其实就是引少阴之阳达营阴。

也就是说,“桂枝”这一物,实际上是从“少阴”,也就是“坎卦”肾元之中,引阳气从内而外,从里而表出达,刚才说了,太阳中风,主要是营阴郁滞,卫阳失于收敛,营气为阴,阴郁是什么?

就是“阳虚”嘛,营气中,因为卫阳不收敛入营,使得阳气太弱,这时候用“桂枝”引阳气达营,这样营中之阴是不是可以鼓动而达卫气层?

所以方中的“桂枝”是引阳气入营的,鼓动营阴而交卫气,而方中的“白芍”就是敛卫阳入交营气,这样就“阴、阳”交合了,营卫“阴、阳”交合,然后合以方中的“生姜、红枣、甘草”,中焦(脾胃)的“阴、阳”得补,中焦(脾胃)健运,卫阳收敛,营阴外达,中风,岂有不愈之理?

看了以上的条文讲解,感觉如何?是不是会有些理解如何入伤寒之门了?好,那我们别停下来,继续从药的角度去理解伤寒:

桂枝和芍药,上面条文中已经说了,就不再啰嗦了,再看另外的五味药:

1、乌梅―――最懂关门的家伙!

乌梅,在伤寒里,出现在“厥阴”,“厥阴”是什么呢,简单理解,就是一气周流循环的终点,从“太阳”起,至“厥阴”,再至“太阳”,一周之终点,这一气周流,实际上就是“阳气”的运行循环,“厥阴”就是“阳气”在“少阴”最底部出发,到“厥阴”再到“太阳”。

那“乌梅”是干嘛用的呢?就是把“厥阴”这个门,稍稍关上,别让阳气升发得太多,“乌梅”酸温收敛,这个收敛的象,就是在关门,所以是最懂关门的家伙。道家绳疗

2、麻黄―――烘干机!

麻黄呢,我们从“麻黄汤”的条文来看,就是在寒气入侵营卫时所用的,“麻黄汤”的条文中,恶寒是主证,为什么会恶寒,就是因为“寒湿”之气侵占了皮肤表层,“麻黄”主要是发汗的作用,为什么可以发汗,就是因为“麻黄”相当于“烘干机”,或者说“干燥剂”。

当“麻黄”进入人体,由元气变化成药性后,将营卫的寒湿之气烘干,营卫“寒湿”之气被驱赶出外,所以汗出而愈,换句话说,“麻黄”的温燥之性,让营卫“寒湿”出表,使营卫恢复阴阳交合,这样从“厥阴”上来的一气周流,就不会被堵在这里了。

3、黄莲―――灭火器!

黄莲,在什么时候用呢?以“泻心汤”来看,首先一点,就是人体的阳邪过重时,一片火象,所以起名“泻心汤”,泻其心火,整篇《伤寒论》中,热邪所导致的病,约占3成左右,热邪过重,“阴、阳”也会不平衡,正气也会虚,之前说过了,正气其实就是“元阴、元阳”之气,阳邪过重,“元阴”必虚,阴邪过重,“元阳”必虚。

黄莲,要的就是“清掉、泻掉”这部分太过的阳邪之热。

4、附子―――兴奋剂!

附子,就是给“元阳”的一味兴奋剂,所以“附子”的药性,就两字:兴阳。

所以,在“少阴”寒邪重时,实际上就是人体的这股真气,在“少阴”处,被寒邪所阻,需要用“附子”来兴阳,振奋仅剩的“元阳”以驱赶寒邪,事实上伤寒里的所有用到“附子”的方子中,其原理都是为了振奋“元阳”。

5、干姜―――火王!

如果“附子”是兴奋元阳之用,那“干姜”就是放火的高手,身体里的寒邪重里,一把火烧起来,寒邪立消,“附子”和“干姜”可以说是一对兄弟,故有“附无姜不热,姜无附无根”的说法,“干姜”和“附子”可以说是“三阴证”中,寒邪重时的必用之药,几乎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通过这七味药,你留意到了吗?伤寒实际上就是一个“通”字,邪气的入侵,使人体的“阴、阳”不交合,整部《伤寒论》,可以说大部分都在教你“看图”,看什么图呢?

看“邪气”的路线图,“邪气”的兵力部署图,我们读伤寒,从药性去切入,就是从“邪气”去切入,而所谓的“邪气”,也不外乎寒热与热邪,这是伤寒的大方向,一定不能偏离……!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