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十三鬼穴的命名
2025
09-16

十三鬼穴的命名

    传承千年的心理治疗针法鬼门十三针,好多人好奇老祖宗为何会选十三个穴位作为鬼穴,且为何要命名均带“鬼”字。“十三鬼穴”主要是古人发掘用于治疗精神类疾病如癫狂、癔症等疾病的穴位。这些穴位在古代文献中被认为具有驱邪、安神的作用,名称中带有“鬼”字,反映了古人对精神疾病与“邪气”关联的认知。

    “十三”这个数字在传统文化中也有着特殊的寓意。在古代,人们认为“十三”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因为它超过了“十二”这个完整的循环数。因此,将治疗精神疾病的穴位定为十三个,也可能寓意着对鬼邪的彻底驱除。

     通过解析《说文解字》等古代字书,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每个穴位名称的深层含义及其与治疗功能的关联。

    鬼宫(人中穴):《说文·宫部》云:“宫,室也”,细分则“宫言其外之围绕,而室言其内”。五音中“宫,中也,居中央唱四方”。鼻为面中之王,人中位于鼻唇沟上1/3处,恰如宫殿居于中央。从经络学看,此穴属督脉,为“天地阴阳”交会之处,治疗闭证厥证可开窍醒神。

    鬼信(少商穴):《说文·言部》曰:“信,诚也。从人从言”,强调言语的真实性。商为肺音,“禀金秋肃杀之气”,少商作为肺经井穴,能清泄肺热、清心除烦,主治“谵语狂乱”等言语失常。点刺出血可治邪热迫肺扰心导致的神智错乱。

     鬼市(承浆穴):“市,买卖所之也”,本义为集市,引申为聚集之义。承浆位于下颌唇沟中,承接口中渗出的津液——“浆”。按《黄帝内景经》解释,此处是任督二脉交接的关键:肾水聚于任脉,通过舌尖舔送至上腭通督脉,完成“金津玉液”的循环。临床发现,针刺此穴可缓解颈椎僵直疼痛,效果显著。

     鬼窟(劳宫穴):“窟”表示洞穴,是“鬼”藏身之地。劳宫穴在掌心,是手厥阴心包经之荥火穴,“火经火穴固守至尊之宫”,可清热镇惊、开窍醒神,对癔病等精神类疾患有效,故名为鬼窟。

    鬼垒(隐白穴):“垒”原指防御工事,这里表示“鬼”的防御之地。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井穴,脾属土,此穴可体现足太阴脾经病多由湿土为患,故得名鬼垒。

    鬼心(大陵穴):“心”代表核心,意指此处为“鬼”的核心所在。大陵穴位于腕横纹中点,是手厥阴心包经穴位,心包为心之外围,可代心受邪,故名为鬼心。

    鬼路(申脉穴):“路”即通道,被视为“鬼”通行之路。申脉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可主治腿脚拘挛酸软及目疾等,与“路”的含义相关。

     鬼枕(风府穴):“枕”指枕头,此处是“鬼”枕卧之地。风府穴位于项部后发际直上一寸,枕骨外隆突两斜方肌间凹陷处,可清热散风豁痰开窍,故名鬼枕。

     鬼床(颊车穴):“床”可理解为休息处,这里指“鬼”休息之地。颊车穴所在的下颌骨可承载诸齿咀嚼转动,足阳明胃经气血如器物托举般上输于面,当出现颌面颊肿等病症时,常针刺此穴,故名为鬼床。

   鬼市(承浆穴):“市”指集市,寓意为“鬼”聚集之处。承浆穴位于下颌唇沟正中凹陷处,肾水汇聚于此,如同口中津液汇聚的“天池”,古人以集市作比,故名鬼市。

    鬼窟(劳宫穴):“窟”表示洞穴,是“鬼”藏身之地。劳宫穴在掌心,是手厥阴心包经之荥火穴,可清热镇惊、开窍醒神,对癔病等精神类疾患有效,故名为鬼窟。

    鬼堂(上星穴):“堂”指厅堂,为“鬼”活动之处。上星穴位于前额正中入发际一寸处,属督脉,诸阳所聚,穴位位置高显,如堂之状,故名鬼堂。

    鬼藏(会阴穴):男女取穴不同,充分体现中医“男女异治”思想。男性取“阴下缝”(阴茎根部与阴囊交界处正中),女性取“玉门头”(阴蒂头部)。《说文·艸部》:“藏,匿也”,指人体最隐蔽的部位。与会阴穴不同,此穴定位更靠前,专为精神疾病而设。“藏”意为隐藏,此处是“鬼”隐藏之地,故名为鬼藏。

    鬼腿(曲池穴):“腿”代表下肢,可理解为“鬼”行走之地。曲池穴在肘横纹外侧端,是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治疗上肢病症,名为鬼腿可能是因古人认为病症如鬼邪附身影响肢体活动。

    鬼封(海泉穴):海泉穴位于舌下系带中点,《说文·土部》:“封,爵诸侯之土也”,暗喻其如封侯般尊贵。此穴被视作“大海之源泉”,针刺时需“横安针一枚,就两口吻,令舌不动”,治疗阳盛实热危证,并对闭证、厥证等有疗效,其位置重要,如“封侯之首”,故名为鬼封。

    十三鬼穴作为中医针灸学中一组独特的穴位组合,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在现代医学中焕发出新的活力。通过对十三鬼穴名称由来和古籍典故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医学智慧和文化传统,也为现代医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