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糖尿病患者,血糖一直控制得不太理想。他常年觉得口干,总想喝水,小便也多,人越来越瘦,还总是没力气。他自己也严格控糖、吃药,但效果时好时坏,情绪也越来越焦虑。
来看诊时,我见他面色偏黄,舌质偏红,舌苔少而干,脉细数而无力。
细问之下,他还经常感到手心脚心发热,晚上睡觉出汗,腰膝酸软,偶尔还会头晕耳鸣。
我说:你这不全是糖的问题,一直清热降糖,反而更伤正气。
于是开方:
山茱萸、山药、生地黄、茯苓、泽泻、牡丹皮、黄芪、天花粉、麦冬。
他将信将疑地试了一个周期,结果口渴和乏力明显减轻,血糖也开始平稳下降。连续调理三个月后,血糖基本稳定,整个人精神好转,出汗和虚热也少了。之后又巩固了一段时间,状态一直保持得不错。
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
患者虽然血糖高,但本质是虚证。肾主水,阴虚则津液不足,所以口干欲饮;肾虚不固,水液直趋下行,故小便频多;阴亏则虚火内扰,所以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
气血津液皆不足,所以身体消瘦、乏力、脉细数无力。
长期阴虚还会累及脾气,导致气阴两虚,代谢功能更加紊乱。此时若只一味清热泻火或抑制糖吸收,反而可能耗气伤津,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我的思路是从根源滋肾阴、健脾益气,使体内津液得以补充,虚火得以清退,代谢功能自然恢复平衡。
来看方子:
山茱萸、生地黄、山药——滋阴补肾,填补肾精;
黄芪、茯苓——健脾益气,助运化水湿;
天花粉、麦冬——清热生津,止渴除烦;
牡丹皮、泽泻——泻虚火、利水浊,使补而不腻。
如此一来,身体不再“干烧”,水液得以输布,糖分也能正常被利用,血糖自然就稳定了下来。
我常常说,血糖高不是要跟糖为敌,而是要让身体能正常利用它。作为一个医生,我不追求开最贵的药,只用对的药、负责任的心。能帮患者真正走出困境,才是医者本分。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674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