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摸脉布指定位需准确即掌后高骨,三指定关
识脉之始,在于定位。医者当以中指端落于腕后桡骨茎突(即“掌后高骨”)之内侧,定为“关”脉。再依患者手腕形气,于关前布食指以候“寸”,关后布无名指以候“尺”。三指自然微曲,以“指目”轻触脉体,方得三部之位,此为脉诊根基,法度不可轻忽。如胡乱布指,那么开头即错。
二、诊脉浮中沉三候,以求全象
脉有其形,藏于三层。诊者须以不同指力,逐层探求,方得脉体全貌:
浮取:指力极轻,“如循榆荚似毛轻”,轻轻附着皮肤之上,以察表浅之气;
-
中取:力度居中,和缓按压,乃寻脉之神采与胃气;
-
沉取:用力按至筋骨之间,再略回收,以测根本之盈亏。
脉象未必皆显于中取。有脉浮取即现全形,如浮脉、芤脉;有脉非沉取不见真容,如牢脉、伏脉。故曰“浮滑”“沉弦”,皆指其形显于某层,非全依中候而定。人体有别,气质各异,脉现何层,皆可不同。
如摸脉不分浮、中、沉,自始至终一个力度,一定不得脉体真相。
三、脉诊医患俱稳,心神之静,才得真脉
《内经》有云:“持脉有道,虚静为保。”诊脉之时,须使气血平和,脉象乃真。故医者常嘱患者静坐片刻,尤其匆匆而来者,必令气息稳而后诊。而医者自身更须澄心凝神,调息静虑,将一念贯注指端,细细体察脉之长短、速率、强弱、流利与紧张之度。非如此专注,难以窥得脉中之机。若遇疑难重症,有时还须参看“人迎”(颈脉)或“趺阳”(足脉),以求全面。
倘若匆匆一抚,不及一分钟即云诊毕,此非神通,即为敷衍,摸脉时无片刻宁静、谈古论今、神情并茂,断不可取。
四、诊脉时体象为本,察气辨机,非独数至
脉诊之妙,终在体“象”。此“象”字,乃中医脉学与西医扪脉根本之别。西医重其数,中医察其神。脉象所映,为全身气血之盛衰通滞、阴阳之平衡动静。譬如数脉,非只谓至数加快。若一息六至,却无力无根,此乃虚阳外越之象,不可误作实热而泻之。又如滑脉未必为孕,涩脉非皆为瘀,皆须结合全身之象,察其神气根源。
故善诊者,指下不仅数搏动,更是在读一幅气血运行、脏腑状态的流动图谱。此乃脉诊至深至微之处。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672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