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主要给大家介绍我是如何搭建自己的医学临证体系的(伤寒论经方体系)。
如果读到这篇文章的粉丝朋友,能从我搭建医学体系的经历中得到启发,也算是做出了点微小的贡献。
展开之前,有必要说下我学习方面的基本情况,大家可以借此评估与对照我的方法是否也适合自己。
我接受的教育是中医药大学5年的科班教育,所以对中医的基本理论是相对扎实的,方剂、中药这些基本功都背得比较牢,即使毕业后有5年时间都没进入临床的空窗期,回归临床后,我也能快速重新捡起来。
医路迷途:兜兜转转第6年,我做回了中医
上面这篇文章介绍了我的经历,可以了解一下。
因为比较穷,没钱去报班学习;因为社恐,也没关系去认识医学上的领路人,所以我的医学体系、中医入门完全是自学的,搭建体系的过程消耗最大的就是买书的费用。
如何搭建自己的医学临证体系,我将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论述:
-
医学观念的转变
-
经方入门教材选择
-
多临床实践检验理论知识
-
随手记录零星经验感悟
-
成功的案例经验复盘
一、医学观念的转变
读书的时候,我是属于完美主义的那种性格,在学医的过程中,这种性格倾向经常让我非常痛苦。
一个知识点,一个科目,我没有完全将其领悟透彻,就不敢去实践。
我的潜意识里面是有一个“完美诊疗”存在的,并且将“完美诊疗”等同于“合格行医”,如果临床能力达不到心里预设的标准,很容易会全盘否定自己医生职业的可能性。
在外界看来,这种想法很“荒诞”,但是它确实存在于我的求学生涯中。
直到很久后,我才意识到,这是以“医圣”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在社会上寻寻觅觅试错之后,吃尽苦头,无路可逃之下,才开始觉醒那种破罐子破摔的无赖感,觉得以前的自己纯粹是自讨苦吃。
决定要消除完美主义感觉,打破’不会看病→畏惧临床→逃离医疗’的恶性循环
想开了后,就想重新回到临床的怀抱。
恰好疫情那段时间(大概是2021年冬天),自己感冒了,头痛,无汗,恶寒,喉咙发炎非常痛,脉象浮,脉搏跳得又快。
按照内科学的辨证方法,把风热感冒的什么银翘散,桑菊饮等试了个遍,不仅没一点效果,还感觉症状加重,怕冷更加厉害了,如果发烧,还会有被拉去隔离的风险。
回想自己学了那么久的医,到头来连自己的感冒都治不好,真是丢脸。
贫病交加,羞愤交加相互叠加之下,想起来还有经方医学这个法子,为什么自己不不尝试一下呢?
于是根据“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不管什么脉浮数,什么风热的概念,有是证,用是方。
给自己来了剂葛根汤辛温解表,喝完药后,当晚就出来一身汗,整个人一下子感觉又活了过来。
经过这件事情之后,我终于意识到,经方的体系,才是我要追逐的宝藏。
二、经方入门的一些书籍
因为没钱,回归临床这条路,唯一靠得上的只有自己的脑子。
针灸推拿外治这些需要大量金钱去报班学习的技术就不用想了。
开方治病这条路,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有感于学校中医临床教材体系零散的弊端,决定开始建立自己的经方医学体系,开始大量阅读经方相关的书籍,期望寻找适合自己入门路径。
经过检验后,我发现以下几本书可以胜任经方入门的教材。
第一本,中医人生
《中医人生》是经方学者娄绍昆先生的学医经历总结,书中既论述中医,又谈及人生,文风清雅,追忆中医学习的经历娓娓道来,很有可读性。
尤其是书中,汪阿姨提出的先掌握住十六个简单方剂与相对应的病证的学习方法,对初学者很有借鉴意义。
初学者可以将十六个简单方剂为锚点,然后了解常用的六十来种中药的适应证。其实这十六个方剂组成中就差不多有六十多味药了。
在这样的方、药、病、证的基础上,就可以加减变化,去处理多种临床问题。
这种学习方法就是以小见大,阶梯式循序渐进的方法,后续进阶的学习,可以通过这十六个方为基点去撬动。
十六个方剂是:桂枝汤、小柴胡汤、香苏饮、三仁汤、五苓散、平胃散、当归芍药散、二陈汤、小建中汤、甘草泻心汤、四逆汤、香连丸、左金丸、藿香正气丸、甘露消毒丹、金匮肾气丸。
第二,陆渊雷先生的2本书
陆渊雷先生的书,包括《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
其实我是追随娄绍昆先生的医学足迹去学习的,陆渊雷先生的医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娄绍昆先生。
陆渊雷先生反对用内经的理论去解释伤寒论,他写书论述的特点在于坚持实事求是,多讲实证,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很少讲抽象的医理概念。
而且书中内容贴近临床实践,旁征博引,内容详实,信息密度极其强大。他对于伤寒论的解释,就如同经方一样简洁有力,常常于无声处听惊雷。
没有晦涩难懂故弄玄虚的理论,只有脚踏实地的方证相对。
刚接触伤寒论时候,我感觉伤寒论这本武功秘籍,仅仅有招式,一条一条的条文用药就是一个个死板的招式,如果没有用内经这本内功心法去运行,根本就练不成伤寒论的剑法。
深入学习陆渊雷先生的医学体系后我才明白,伤寒论不是简单的剑招套路!它是一部独孤九剑绝世武功,自成体系,根本就不分什么华山剑宗、气宗这类下乘的东西!
怪不得大学学习的时候,学了那么久的伤寒论,还感觉伤寒论里面的方药无处可用呢!
学习陆渊雷的著作后,感觉自己在大学的中医学习,浪费了时光,走了弯路!
第三、中医临证处方入门
这是日本汉方大家龙野一雄先生写的书。
这本书可以用于从理论跨越到临床阶段的缓冲,用来过渡。
因为它是市面上为数不多的,会一步一步的教你如何用经方思维去断病开方的经方书籍。尤其是第11章·治疗方法实例,值得反复观看。
三、多临床实践检验理论知识
理论完成一定的积累后,一定要在临床上检验自己的理论是否正确,纸上谈兵是没法提高医术的。
临床治病入门的最快方法,最关键的点在于治好一个案例。
很多人独立出诊之路,都是从从正式治好一个患者开始的。
临床的反馈,早期的成功经验很重要,尤其是正向的反馈。
只有开出的方剂治好了病,才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任何一个都比不了。
我就是入职中医诊所一个月后,抓住了一个机遇,治好了一位拉血便的患者后,临床才开始突飞猛进。
方剂它也喜欢把它用好的人。开方治好了患者,你就会对那个方剂印象特别深刻,就会越容易理解它。你用得它越多,它就会跟你越亲近,冥冥中的临证灵感就会越容易闪现。
如果失败得太多,反而会形成习得性无助,掉进“失败-逃避-更加失败”的恶性循环。
毕竟,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人都喜欢路径依赖,成功才能带来更多的成功。
所以,为了能早日独立出诊,你需要尽快遇到你的第一个成功案例。
四、随时记录经验
人的成长变化,是通过对比才能体现出来的。
把时间线拉长,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变化。
无论是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什么有价值的经验,还是在大量阅读医案后提取到的有用信息,都要及时记录下来。
蚂蚁搬家一般,积少成多,形成属于自己的独门秘法,这些都是自己行医之路上宝贵的经验。
那些医学世家的家传经验,一开始不就是这样形成的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医学体系的形成与完善,起始于你的手指头。
五、记录自己成功的案例
记录成功的案例,也就是写就自己行医的成功日记。
成功日记的效果,对于青年中医来说意义重大。
每次回看成功的案例,都会在心理上提示自己正在做着有意义的事情,心里会很有成就感,激励自己不断去通关打怪。
把病案记录下来,不仅可以让自己的印象更加深刻,记录病案的同时,也是自己思考归纳总结治病思路的过程。
知识在脑海里会重新排列组合,甚至会与其他的知识产生联动,触类旁通。
有了成功的案例后,可以开始建立采用’最小可行诊疗单元’训练法,比如先从感冒入手,积累各种不同类型的辨证施治方法,以此为基点,不断去扩充新的疾病治疗方案,(比如咳嗽,腹泻等),积累渐进式成功体验。
也就是说,行医之路就像一级一级地攀登台阶,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积累成功经验。
经验由小到大,由点到线,由简单到复杂,这些细小的经验多了,组合起来,自己就不知不觉间成为一个有很多临床经验的医生了。
其实这个学习模型就是《中医人生》中汪阿姨的学习思路。
我就是通过以上的步骤,从一个离开临床5年的人,慢慢变成了一个可以独立出诊的医生。
所以我医学体系的建立的诀窍是:
-
医学观念的转变:拥抱经方
-
经方入门教材选择:中医人生,陆渊雷,中医临证处方方入门等
-
多临床实践检验理论知识:治好病患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
随手记录零星经验感悟:积少成多
-
成功的案例经验复盘:总结思考,不断提高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670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