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
五输穴在针灸学中,在外治学中,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后面讲纳子,纳甲,六十甲子对应的穴位的时候,是一定会用到五输穴的。
-
五输穴外科、内科都治。应用非常广泛,对外治、内治都有影响,尤其是子母补泻。
二、五输穴应用
(一)利用它本身的属性来治病,比如:井、荥、俞、经、合。
井穴:井穴是十二条经络最末端的穴位。
-
首先,井穴的第一个作用,用它来急救。或者用来泻脏腑的气。
-
有人会提出疑问,我自己感觉脏腑的气不够用,为什么还要泻呢?因为脏腑的气不一定是正气,经络和脏腑里面会充斥着无形之气,这个气可以是正气,也可以是病气。
-
比如:中风的人,因为热极生风,它的热气就会停留在经络和脏腑里面,不存在光停留在脏腑里不影响经络这种情况,也不存在光停在经络不影响脏腑的情况。
-
往往脏腑的问题越严重,对应的经络问题也越严重。
-
大部分急性问题发作,都是实症(实邪),如:脑梗塞、生气被气到了、喝酒倒下了等,气比较实,实邪之气聚集在井穴这里。
-
急性病需要对脏腑和经络进行泻。
-
井主心下满,但是更多的主邪、实症一定用井穴。
-
井穴在身体的最末端,脏腑的气却在身体里面,当你强刺激它时,气会随脏腑经络引出去。
-
当井穴受到刺激时,脏腑经络的气会自动往井穴方向走。
-
所以刺激井穴,才能快速调理脏腑的实邪。
-
人体末端一般是实邪所聚结的地方。
-
脑梗,心梗病人急救时,都扎指尖,因为发作时,脏腑气在胸腔内循环的比较多,经络气在经络中循环的比较多,但是这二者是想对应的。脏腑和经络的气都是要么一起多,要么一起少。
-
脏腑气多,相应的经络气也多,脏腑气少,相应经络的气也跟着少。
-
实邪多时,对于整个经络来讲,末端循环参与的比较慢,是比不上肢体上的循环的,正因为末端循环参与的比较慢,气参与的少,所以正气参与的也少。邪实存在末端的时间长点,邪实在末端这里聚集。
-
比如:古代。都是占山为王的,没有占城市为王的,一定是占在山野地区。
-
或者有人做了坏事,在村上呆不下去了,但是跑到山野里能呆得下去。
-
有实邪的一定要用井穴,实邪一般都在末端。包括中风后遗症,都在一些井穴旁边找。
-
因为只有井穴,一些慢性的比较重的病,只要找到对应的井穴,刺完以后,出来血液会很暗,原因就在这里。
-
长期失眠的,长期肚子不舒服的,长期便秘的,你感觉身体状况很差,找井穴去调理一下。该刺刺,该灸灸。
-
比如:有人经常胃疼,经常不舒服,发作,我们在胃的井穴历兑附近,针刺一下,刺出的血会很黑,挤一二滴血出来,病气就会随着血液而流出,这叫病随血出。
-
不管你是肝也好,脾也好,肺也好,先刺一下。包括咳嗽什么的,尤其是慢性的,时间长的慢性病,先把井穴调一下。
-
心下满是一种感觉,胸闷,心慌的一种感觉。
-
各脏腑病气比较足的时候,就会心下满。
-
五脏六腑皆为心下满,这个指的是,心为君,心君之下,所有的都为臣,再大的臣也在心君之下,满是一种闷满的感觉,泛指所有的胸闷。
-
比如,肝气郁结,会导致胸闷。脾肾虚弱会导致心下满。肺气不足,也会导致心下满,感觉憋闷,胸口不舒服都是心下满。受寒,咳嗽,胃不舒服,肠不舒服,肾不好,都会导致心下满的感觉。
-
是五脏六腑病气导致的一种病,并不是单指心脏问题,要看哪个经络,哪个脏腑的问题。
2.荥穴
-
微小的水流。
-
荥穴解决身热不明显,应用很小。
-
第一个作用就是代“井”来泻。
-
实症但不是急症,这个可以用。我要泻,但是不能泻的太历害。那我就用荥穴代替井穴来泻,
-
第二个作用:解决经络问题,主管关节,整个经络痛的,都可以用荥穴。
-
比如三焦经络痛,就用荥穴液门来代替井穴调理,不一定用母穴、子穴。有这类问题可以用荥穴,比如胳膊疼,腿疼。
-
运动所主导的经络拉伤用荥穴。运动不利用荥穴。这里指的是经络肢体的问题用荥穴。
-
胳膊上疼,在肺经上,可以用鱼际代井。
-
运动关节不利用荥穴,手、臂、腿不利,可用液门(手三焦),足通谷(足膀胱),来调,代井。
-
尤其是线条状的疼痛用荥穴。肝经上用行间来调。
3.俞穴
-
第一个作用:运输、枢纽、输送进去的意思。
-
是干流、支流的分界点,支流汇入大流处。
-
俞一般在手腕关节,脚踝关节处,是身体关节中的第一大关节。
-
先灸井,再灸俞,人能更好地吸收天地间的气。
-
因为人的气分内气和外气。内气是人的脏腑之气,人的生气是要通天的。
-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链接天地间的气呢?在分支的井穴,俞穴,先灸井,再灸俞。做完后就会发现,一股气流会从末端往经络和脏腑里走了。帮助你更好地连通天地之间的炁,人的能量场合,无时无刻不和天地间进行一个交换。
-
比如:肺经,先少商再太渊。把天地间的炁往内接。
-
再如:肾虚,肾气不足,肾经上可以先灸涌泉再灸太溪。一股热量顶着腿往下走。就灸这二个穴位就行了,肾只有虚的,没有实的。
-
第二个作用:体节重痛,困重的用俞穴。
-
体节重的人,灸输穴,不用补泻。
-
有的人说不清楚哪里不舒服,身体沉重,没有精神,腿像灌满铅一样,这个也用俞穴来治。
-
感觉重,膝盖重,抬起来有障碍,这时用俞穴来刮灸,不分阴阳。
-
先看哪条经络不通,就用它的俞穴。
-
脚上六个俞穴按一下,看哪个反应大,就用这个俞穴。这六个俞穴里,总有一个能解决你沉重的感觉。
-
比如:小腿肚子疼,就用膀胱经的俞穴束骨,直接刮,刮完灸,人就会感觉到舒服,腿也没有那么重了。不用补泻,直接用穴位就行了。
-
黄帝内经里讲,知穴位,用对,如风卷云,如立竿见影,风动则云散。
-
第三个作用:轻微水肿的,水液、血液、气胀、鼓胀的,都可以用俞穴。
-
俞穴可以解决湿气重和水肿,水肿包括鼓胀,也就是腹水。
-
水液、血液聚集起来,都可以用俞穴。
-
脏主藏,藏需要输。
-
《黄帝内经 · 素问 · 咳论》
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甲乙经》作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
沉、重、痛用俞穴,一条线的疼用荥穴。
4.经穴
-
经过的意思 ,在腕或者踝上,是比较大的支流。
-
经穴一般来说,主咳、喘、痰、热。其实这个讲的也并不一定准,除了肺上咳喘外,其它的经络也不咳喘。
-
作用:解决所有肉、肌瘤类的问题,解决时间性的问题。
-
如:不按时睡觉、排便、来例假、吃饭,这些用经穴来调理。
-
有人失眠用神门不管用,反而用少府或者灵道、少冲就管用了。
-
胆囊息肉找胆的经穴,用阳辅。
-
子宫肌瘤用经穴,是肝肾方面的问题引起的,用中封,复溜,八髎,命门,风市,关元等来调理。
5.合穴
-
在脏腑比较虚时用合穴。
-
合穴主气逆而泄这句话是错的,合穴。人上吐下泻的病,还有脏腑比较虚时用。
-
合穴位置在中间关节处,一灸后、一刮后、一扎针后,上下两边的气都会往中间跑,
-
能起到提振脏腑之气的作用。脏腑在人体的中心点上,在中心点上把气聚起来了。起到聚气的作用。
-
不管什么样的虚症,用合穴能把内气聚集起来,使它不要乱跑了,聚集起来的是人体的正气。
-
所谓的泻,就是气泻过了,不能再泻了,要把气聚起来,
-
不管是吐也好,还是拉也好,都是气泻了。或者出血引起泻,都是泄。气逆就是身体的气丢失了,用合穴聚气,这是合穴的真正作用。
-
吐就是气逆,胃气胀逆,胃反流,胃气降逆,都算气逆。都可以用合穴。
-
井、俞是连通外面的气,合穴是把里面的气聚集起来,不让往外跑。聚的是人的正气。
三、艾灸的正确方法
-
艾灸,先灸井穴,再灸荥穴,人能更好地接受气。
-
人的气分为内气和外气,内气是脏腑之气,人的生气是要通天的。
-
人的内脏是接通天地的,连通天地之气。
-
艾灸时,尽量提倡用手持灸,能更好地控制火力,直接对人体做作用,这样做能让艾条的能量更好地进入人体。
-
用灸盒灸的话,有个问题,灸盒里面有隔断,有的是金属做的,金属网会影响五行的能量场,艾灸产生的红外波、磁波会被阻挡,穿透力和渗透力就会大大减弱,影响疗效。
-
艾灸就是要它的走串性,光表皮那点热没有用。要让热量渗入到经络中去。
-
真正的穴位在哪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平时要练习采光,采气,只有自己练功,才能知道穴位在哪里。井穴在肉际赤白处,不能死板地记指甲旁边0.1。这样是找不准穴位的。
-
古代历害的中医都是练采气采光,练功的,才能知道真正的穴位在哪里。书只是一个辅助的工具。真正的中医是口口相传的。
-
不下功夫好好跟老师学,有的知识是学不到的。
-
学习到现在,了解到有异议的穴位有:太白,公孙,涌泉,中冲,隐白。
-
中医的穴位不光能治病,还能导致疾病,所谓的天机不可泄漏,有些穴位用特殊的方法刺激了,那么就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就像“五百钱”这一类的,既能治跌打损伤正骨,也能伤人性命,给人造成不好的结果。在古代能给人正骨的,点穴治病的,一般都是武术高手,所以以前师傅带徒弟,要求是很严格的。现在基本没几个会了。就像道术的密法一样,也不能轻易外传。外传的话,也有可能会导致不太好的后果。好多都是口口相传的,不留文字。
四、本经的子母穴用法
-
虚补母,实泻子。可针可按可灸。
-
肺经,母穴太渊。子穴尺泽。
-
实症
-
嗓子干疼,实症,肺经的子穴尺泽。
-
胳膊疼,在肺经循行线上,还是用肺经的子穴尺泽,实则泻其子。
-
提东西,大拇指损伤,肺经受损多,大姆指上只有肺经。
-
上肢运动,运动后受伤,大多和肺经有关。
-
虚症
-
虚症用母穴,肺经的母穴是太渊。一般用灸法。
-
跑步没力气,睡觉打呼噜,都是肺气虚,灸太渊。
-
心和心包经
-
心和心包五行同属火
-
心经,母穴少冲,子穴神门。
-
心包经,母穴中冲,子穴大陵。
-
井穴就是它的母穴,有人失眠,心和心包全是虚的,按神门没用。
-
本该用中冲或者少冲进行一个艾灸或者按、刮、针。
-
因为心经是虚的,而你们用的是神门,神门是它的子穴,把心火给泻了。本身就心慌气短,心血不足,睡不着觉,胆还特别大,把君火给泻了,不要光想着书上说神门能帮助睡眠,能安神。
-
泻神门不如泻大陵,大陵是代心受过的,一般都用心包上的大陵来泄。
-
比如你情绪受到打击时,心情不好时,心情压抑时,这种情绪引起的失眠,用大陵更合适,这种情绪是心包替你承担的,心包不光承受体内的风寒暑湿的病气。还承受着你的情绪。心包替心脏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用心包大陵比你用神门好的多。
-
用温灸法去补神门行不行?神门是子穴,子穴本身就疏导和泻的作用,虽然用的是补法,但是针灸子穴还是泻,那还不如按大陵呢,大陵按完,睡的比较踏实。或者直接用少冲也行。少冲是心经的母穴,按母穴有补益作用。灸小指。不必死拘着书上的文字,要活学活用。
-
情绪很焦虑时才用神门去疏泄你的情绪。是自身比较焦虑,神门对焦虑产生的情绪有一定的作用。其实大陵完全能代替神门。
-
操作方法虽然是补的,但是神门穴位的属性是泻的属性。
-
相火有问题,泄相火,神门是君火,所以找相火的子穴大陵。
-
脾经,母穴大都,子穴商丘。
-
脾的五行属土,母穴是火。对应是荥穴,大都。子穴是金,对应经穴,商丘。
-
太胖,或者太瘦,大多数人的脾都是虚的,灸大都,一天一次,一次半小时。
-
大:有二层意思 ,身体某处变大,如肚子大。大多数的功能之都。
-
都:总管、督促的意思 ,都城,首都,文化之都,都聚集的地方。
-
京:北京,南京,中央极权,权力所在地。
-
大都在隐白的后面,刮。
-
年龄大了后,脾胃运化功能衰弱,脾主湿,大部分人的大都穴都是不通的。
-
子穴,商丘位置比较特殊。
-
脾这块除非有水肿的,扭到脚腕的,内踝扭伤的,阴经内侧,脚扭伤的,它一般都伤到了商丘。
-
急性消化系统炎症,如,上吐下泻,可用商丘。
-
脾大也可用商丘。
-
肝经,母穴曲泉,子穴行间。
-
肝血不足,引起的肝血郁结。耳聋、耳鸣、熬夜、抑郁、眼睛干涩,用曲泉,喝红枸杞水。
-
指甲横纹用行间,肝气郁结了。吵架了,生气了,也用行间。
-
指甲竖纹用曲泉,肝阴不足,熬夜比较多。
-
肾经,母穴复溜,子穴涌泉。
-
肾以泻为藏,对人体来说,肾水,先天之水,真水,不宜泻。
-
子穴又有泻的作用,有人说涌泉不能用,用就会把人肾耗光了。是不是这样的呢?
-
肾水、肾精需要藏,肾精是五脏之精之所归。五脏之精最终流注于肾,皆下注于肾。五脏之精需要藏,精藏则能生髓,生血,生骨,才能长个子。
-
涌泉的功能,不是泻精,第一是泻浊水,所以肾精需要藏起来,需要转化成精、髓、骨,转化成人的元阳,元阴。排除浊水,收藏真水。
-
涌泉既能泻身体的虚火,又能藏精。
-
大肠经,母曲池,子二间。
-
因大肠经引起的牙疼,手阳明大肠经离地近,扎二间。(牙疼还有一个原因也可能引起-肾。)
-
便秘,发烧,便秘伴随的牙疼,这些全是大肠经上的实症,包括大肠经的疼痛,都可以用二间。
-
大肠经经气不足的用母穴曲池。曲池穴通常用在通腑的时候,腑以通为用。虚症,高血压,无力,发烧,都可以用曲池。
-
三焦经,小肠经同属火。
-
三焦经,母,中渚,子天井。
-
小肠经,母,后溪,子小海。
-
耳聋、耳鸣确定三焦问题,用天井。
-
三焦经大部分问题是热了,寒的比较少,三焦经和胆有密切关系。
-
耳聋耳鸣要么是少阳胆,要么是少阳三焦。
-
少阳胆,少阳三焦。耳鸣,口干。口不苦,热,渴,用天井来泻,可灸可按。
-
中渚穴。慢性手臂疼痛。不影响工作,但是按一下又疼了。
-
手部运动,也伤肺经,阳明经,三焦经,这几条经络是手部运动中损伤最多的。
-
小肠经
-
后溪。对腰疼效果很好,太阳对太阳是通气的,肚脐周围凉也可以用它。足太阳膀胱经贯彻腰。补用地多。
-
小海。小肠需要泻的,是肠息肉,应急性肠炎。腑以通为补,小海用法很少。
-
胃经,母解溪,子厉兑。
-
子,厉兑,泻胃热,很少用,一般用内庭,以荥代井,井穴很痛。内庭用地比较多。
-
脚扭伤了,尤其是外踝,一般都会用解溪穴。
-
胆经,母侠溪,子阳辅。
-
胆气气弱,气损伤,长期脾大,胆气都虚,用侠溪。应用比较广泛。好多人阳经虚弱,长期熬夜。胆气损伤了。
-
胆火旺,口干,口苦,耳聋耳鸣,偏头痛,用阳辅。
-
膀胱经,母至阴,子束骨。
-
至阴,能转正胎位,改善前列腺问题,小便问题,和子宫离地近,补的是膀胱经。
-
束骨穴,急性外踝扭伤,束骨上都有瘀青。
五、他经补泻
-
脏的五行属性找脏,腑的五行属性找腑,阴对阴,阳对阳。
-
相火,土的母经,找相火中,不要找心,以相火为用,君火无为。健脾的时候用劳宫。(书上错的)
-
他经子母补泻,只调内科疾病,辅助本穴的子母补泻,解决内科问题,不解决外科问题。
-
本经既能调理内科,也能调理外科。
-
脏气,明显消化不良的,
-
有人手脚截了,可用他经子母补泻。
-
规律阴对阴,阳对阳,相火为用,君火无为,心改成心包。把少府穴改成劳宫穴,调理脾,少府改劳宫。
-
肝经出问题了,比如肿瘤,息肉等,用五输穴方法,可以尝试下,用灸法,效果好。
-
胃是脏器,胃明显消化不良的,那就补胃。
-
心悸心慌的,胆怯的,就补心、胆。
-
膀胱运化不利,没有灼热感,有前列腺炎的,就补膀胱。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666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