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血压忽高忽低,头晕头胀反复折腾,看似是 “血压问题”,实则多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 肝阳上亢则气血上冲,痰湿内阻则清阳不升,肝肾阴虚则虚火上扰,这些都是高血压的常见诱因。
在调理高血压的药材中,天麻堪称 “平肝降压第一要药”。
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天麻的 3 种经典搭配,针对不同证型的高血压,用对了血压稳、头晕消,少走很多弯路!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第一种:天麻配钩藤,平肝清热,搞定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肝阳上亢型是高血压最常见的证型,多由长期熬夜、情绪急躁引发。
这类患者常感觉头晕头胀如 “戴紧箍咒”,耳鸣如蝉鸣,面红目赤,脾气急躁,血压波动大,尤其生气后骤升。
天麻性甘平,归肝经,能 “平肝息风而止眩晕”,像给上冲的肝阳 “踩刹车”,缓解头晕头胀;钩藤性甘凉,能 “清热平肝、息风定惊”,好比给躁动的肝火 “浇凉水”,降低血管紧张度。
二者配伍,一静(天麻平肝)一动(钩藤清热),既能平息肝阳上亢引起的血压升高,又能缓解头晕、耳鸣等不适,避免 “降压快但反复” 的问题。
经典方剂天麻钩藤饮,就是以二者为核心,搭配石决明、杜仲等药材,临床上常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对头晕头胀、失眠烦躁的改善尤为明显,堪称 “降压稳压器”。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第二种:天麻配半夏、白术,化痰息风,调理痰湿中阻型高血压
很多高血压患者总觉得 “头重如裹”,像脑袋里灌了铅,头晕时不是天旋地转,而且昏沉发闷,还伴胸闷恶心、舌苔厚腻,这多是痰湿中阻型高血压。
这类血压升高,多因脾胃虚弱生痰湿,痰湿上蒙脑窍,阻塞气血运行所致。
天麻不仅能平肝,还能 “化痰息风”,把痰湿引起的 “风动眩晕” 稳住;半夏性温味辛,能燥湿化痰,像给黏腻的痰湿 “松松土”;
白术甘温健脾,从根源减少痰湿生成,避免 “痰湿再生堵血管”。
三者搭配,天麻息风止晕,半夏、白术化痰健脾,既治标(缓解头晕血压高)又治本(减少痰湿生成),让血压在 “化痰湿、通气血” 中慢慢平稳。
经典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正是这一搭配的代表,对痰湿中阻型高血压患者的 “头重如裹、胸闷血压高” 改善显著,尤其适合爱吃油腻、舌苔厚腻的人群。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第三种:天麻配杜仲、牛膝,补肝益肾,稳住肝肾阴虚型高血压
肝肾阴虚型高血压多见于中老年人,常表现为头晕伴腰膝酸软、失眠盗汗,血压虽不算极高,但总反复,遇劳累后加重。这是因为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虚火上扰头目所致。
天麻平肝息风,缓解阴虚火旺引起的头晕;杜仲甘温补肾,像给 “亏虚的肝肾” 添燃料,补肝肾之阴以制阳;
牛膝苦平下行,能 “引血下行”,把上冲的虚火和气血拉回正常轨道,避免血管长期受 “高压冲击”。
三者搭配,天麻平肝治标,杜仲补肾治本,牛膝引血助降,共奏 “补肝肾、平肝阳” 之效,让血压在 “补阴降火” 中稳步下降。
临床常用的天麻杜仲丸,就以三者为核心配伍,对肝肾阴虚型高血压患者的头晕、腰膝酸软、血压波动有很好的调理作用,尤其适合更年期女性或中老年高血压人群。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讲究 “辨证施治”,高血压的证型复杂,可能存在 “肝阳上亢兼痰湿”“肝肾阴虚夹血瘀” 等混合情况。
#高血压##中医##降血压#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647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