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古中医节气天人解之霜降篇—兼论吴茱萸汤证治
2025
08-28

古中医节气天人解之霜降篇—兼论吴茱萸汤证治

   寒露之后,大气持续下沉,霜降至。

  霜降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亦是六气之阳明燥金的第三个节气。

  霜降节气,大地阳气入于地下,阴气开始凝结,天气温度骤然降低,温度越低,对于阳气的封藏就越有力。《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寒露、霜降二节。过了秋分,地面上的热,降入地面下者多。天空的压力,压入地面下者亦多。地面上遂寒冷起来。白露时的露,但觉得凉,此时的露,便觉得寒。再过半月,地面上的热,降入地面下者更多。大气中收敛力量更大,寒气增加,露便成霜。西北方居住土穴的人,穴内的感觉,特别明显。东南方亦感觉秋后屋内有热气。此时地面上觉得凉,地面下便已温了。人身亦下部增温也。”此时大家可以仔细观察,房中的温度和室外的温度相对比开始变大,房中温暖而室外寒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周语》曰:驷见而陨霜。草木黄落。色黄而摇落也。蛰虫咸俯。咸,皆也;俯,垂头也。此时寒气肃凛,虫皆垂头而不食矣。”

  阳气位置的变化应象于人身,即阳明寒气的开始,吴茱萸汤正为此而设。

  由于误治失治,寒气由太阳逐渐内传,在太阳层面的大小青龙汤、大小陷胸汤、大小建中汤、大小半夏汤,少阳层面的大小柴胡汤,阳明层面的大小承气汤拦截失利的情况下,寒邪持续内传。

  阳明寒气逐渐凝结而内传太阴,太阴为三阴之门户,一旦寒气入内,则会快速的在三阴传变。阳明之热为全身热之来源,为生命之源泉,阳明之寒为全身寒之根源,为生命消散之开始。因此对于阳明寒证的出现绝不可以忽视,《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云:“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明确指出寒邪由阳入阴之后病理特征,更是对其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足可以证明把寒邪堵截于三阴之外的重要性。

   因此仲景列吴茱萸汤于阳明篇,而在少阴与厥阴篇亦重复使用,意在通过吴茱萸汤拦截寒气转里,是对寒邪一个追击。从源头将寒邪阻拦,而在少阴篇和厥阴篇列吴茱萸汤,既体现三阴统于太阴之意,又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证实对于三阴寒证的治疗上,吴茱萸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吴茱萸汤在《伤寒论》中涉及条文如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第243条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按:阳明吴茱萸汤证应有头痛,其表现为前额痛或眉骨梢痛、头后痛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四逆汤救太阴之寒,因此仲景太阴篇无吴茱萸汤。)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第309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按:少阴经循咽喉而下,无头痛。)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第378条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按:厥阴经入颠顶,则有巅顶痛。)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现代剂量(仅供参考)

吴茱萸(50g,洗) 人参(45g) 生姜(90g,切)
大枣(12枚,擘)

煎服法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吴茱萸:

《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长沙药解》味辛、苦,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经。温中泻湿,开郁破凝,降浊阴而止呕吐,升清阳而断泄利。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吴茱萸温寒而降胆胃也。吴茱萸温胃,最益肝胆,最润木气。与干姜专温燥中土有别。”

  阳明寒证是人体抵抗寒邪阴阳异位转化的关键,更是寒邪进入三阴的最后屏障,如在此失治,则寒邪会侵入太阴,太阴为三阴之门户,因此吴茱萸的用量是关键。如用量太小,则正不压邪,反受其辱。方用大剂吴茱萸强力驱寒,人参、生姜、大枣顾护胃气来补养中土,其用量也颇大,药味简单而用量大,方可取得奇效。体会吴茱萸汤的重要性,对于温经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吴茱萸的用量即可明白。方药以水七升煎至二升,意即久煎,所有久煎之中药,均在抑制其烈性。对于吴茱萸的认识,王继志认识较为全面:

  《经证证药录》:“吴萸气味辛温而苦,入胃降逆,煖土温金,以行水滋木,生中焦、下焦之温气,以通营卫。驱脾络、肾络之湿寒,以行水血,温经而和用金木,不动君相之火逆。诚虚寒之圣药,温经之仙丹也。”

  霜降之后,天气转冷,防寒保暖极为重要,温胃驱寒为养生首选,可用黑胡椒炖猪肚来作为食疗。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