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用张锡纯用药思想设计痰湿治疗方剂
2025
08-14

用张锡纯用药思想设计痰湿治疗方剂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强调“衷中参西”“药简力专”,注重药物性味归经与实际功效的结合,尤其重视对脾胃、气机的调理。其治疗痰湿的核心思想可概括为:健脾益气以杜生痰之源,化痰利湿以除已聚之邪,佐以行气通滞以助水湿运行。以下结合其学术思想,设计一方名为“益脾化痰饮”,具体如下:

方名:益脾化痰饮(仿张锡纯“理痰汤”思路,兼顾脾肾气化)

组成与剂量(成人常规量):

生白术15g(炒用减燥)、生山药20g(平补脾胃)、清半夏9g(燥湿化痰)、广陈皮9g(理气化痰)、茯苓15g(健脾渗湿)、泽泻10g(利水导湿)、厚朴6g(下气除满)、枳壳6g(理气宽中)、生姜3片(和胃降逆)。

方解(紧扣张锡纯用药思想):

1. 健脾益气,杜生痰之源——核心治本

张锡纯认为“痰饮之病,多由脾胃虚弱,不能运化饮食,水谷精微停蓄而成”。故方中以生白术、生山药、茯苓为核心:

  • 生白术(炒用):苦温而甘,归脾、胃经,健脾气、燥脾湿,《本草崇原》谓其“补脾胃之要药”,张锡纯常用其治脾虚湿停。

  • 生山药:甘平质润,补脾肺肾,兼能固涩,《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其“能滋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与白术配伍,一补一燥,补而不滞,燥而不伤阴。

  • 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张锡纯称其“能利小便,兼能通经络”,健脾渗湿,导湿从小便而出,与山药相伍,培土制水。

2. 化痰利湿,除已聚之邪——直捣病邪

痰湿既成,需“燥之、化之、利之”。方中清半夏、陈皮、泽泻共奏化痰利湿之功:

  • 清半夏:辛温燥散,归脾、胃、肺经,张锡纯认为其“化痰之力胜于生姜,且无毒性”,与陈皮配伍(“二陈”基础),理气燥湿,使气顺则痰消。

  • 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张锡纯强调“陈皮味辛性温,于脾胃最宜”,善理脾胃气滞,助脾运化,与半夏同用,增强化痰之力。

  • 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药品化义》谓其“专能行水”,张锡纯常用其“导水下行”,与茯苓相伍,分利水湿,使湿从小便而出,避免湿聚成痰。

3. 行气通滞,助水湿运行——气行则湿化

张锡纯注重“气机升降”,认为“水湿之停,多因气机不利”。故方中厚朴、枳壳轻用行气,避免耗气:

  • 厚朴: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张锡纯称其“能下有形之实满,又长于行无形之滞气”,少量使用(6g)可下气除满,助湿邪下行。

  • 枳壳:苦辛微寒,归脾、胃经,与厚朴配伍,一温一寒,调畅中焦气机,避免温燥太过伤阴,符合张锡纯“用药平和而效宏”的特点。

4. 生姜和胃,顾护中焦——防药伤正

张锡纯强调“用药勿伤脾胃”,方中配生姜3片:

  • 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能和胃降逆,和中止呕,缓解半夏之毒性(“半夏畏生姜”),同时助脾胃运化,防止其他药物(如泽泻、枳壳)伤胃。

煎服法(仿张锡纯“取汁频服”思想):

  • 上药浸泡30分钟,武火煮沸后文火煎25分钟,取汁150ml;药渣再煎取汁150ml,两煎混合,分早晚2次温服。

  • 若痰湿较重(如脘腹痞闷、舌苔厚腻),可加用鲜姜3片同煎,增强和胃化痰之力;若兼见便溏(脾虚明显),可加炒薏苡仁15g(健脾渗湿);若见肢体沉重(湿阻经络),可加桂枝6g(温通阳气,助湿邪运行)。

方义总结(契合张锡纯思想):

全方以“健脾益气”为根本(白术、山药、茯苓),以“化痰利湿”为核心(半夏、陈皮、泽泻),以“行气通滞”为辅助(厚朴、枳壳),以“生姜和胃”为顾护,紧扣“脾虚生痰、痰湿阻滞”的病机,符合张锡纯“治病求本、药简力专、顾护脾胃”的用药特色。临床可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肥胖、胸脘痞闷、痰多黏腻、大便黏滞等症,疗效确切。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