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国医大师张镜人治慢性胃炎:辨病分阶段,十法护胃安
2025
08-13

国医大师张镜人治慢性胃炎:辨病分阶段,十法护胃安

慢性胃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其中,萎缩性胃炎因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风险,常被视为胃癌前病变,让患者忧心不已。国医大师张镜人结合数十年临床经验,提出 “辨病分阶段、论治有十法” 的诊疗体系,为慢性胃炎治疗提供了清晰思路。

一、辨病分阶段:不同阶段,治法各有侧重

张老认为,慢性胃炎的发展是 “从浅到深、由实转虚” 的过程,浅表性与萎缩性胃炎病机不同,治疗需精准对应。

1. 慢性浅表性胃炎:从 “气滞热郁” 入手,以 “清热和胃” 为主

慢性浅表性胃炎多与 “热” 相关:要么是过食辛辣、烈酒,或情志不畅(气滞化热),要么是外邪入里化热,最终热扰胃腑,引发炎症。

典型表现:

  • 症状:胃脘灼热疼痛、口干口苦、嗳气泛酸、嘈杂易饥,舌红苔黄。
  • 胃镜:胃黏膜充血、糜烂,甚至有出血点。

核心病机:

肝郁气滞与郁热犯胃并见,“气滞热郁” 是关键。

治疗方药:

以 “清热和胃、疏肝理气” 为法,基础方用柴胡、黄芩、白芍、炙甘草、苏梗、香附、连翘、铁树叶、白花蛇舌草、香谷芽。

随证加减:

  • 胃痛明显:加玄胡、九香虫、徐长卿(理气止痛);
  • 胃胀明显:加八月札、枳壳(行气消胀);
  • 反酸严重:加煨瓦楞、象贝母(制酸护胃);
  • 伴有湿阻(舌苔厚腻):加陈佩梗、制半夏(化湿和胃);
  • 若有肠化倾向:加白英、蛇莓(清热解毒,阻断病变)。

2. 慢性萎缩性胃炎:从 “气虚血瘀” 着眼,以 “调气活血” 为主

萎缩性胃炎多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 —— 气滞热郁日久,耗气伤血,胃黏膜失去滋养,逐渐出现腺体萎缩。

典型表现:

  • 症状:胃脘隐痛或刺痛(空腹轻、食后重)、神疲乏力、食后腹胀、大便偏稀,舌质暗、边有齿痕(气虚血瘀之象)。
  • 胃镜:胃黏膜苍白、变薄,血管纹理显露。

核心病机:

脾胃气虚与胃络瘀阻并存,“气虚血瘀” 是核心。

治疗方药:

以 “调气活血、益气养胃” 为法,基础方用孩儿参、白术、白芍、甘草、香附、柴胡、赤芍、丹参、徐长卿、血竭、白花蛇舌草、白英。

张老强调:此方中,孩儿参、白术益气健脾(补 “气虚”),丹参、血竭活血通络(散 “血瘀”),白花蛇舌草、白英清解瘀热,既能改善胃黏膜血流,又能促进腺体修复,对轻度肠化、异型增生有逆转作用。

二、论治有 “十法”:灵活组合,以 “胃气通顺” 为要

在分阶段治疗的基础上,张老总结出 “胃炎治疗十法”,可单独使用,也可多法配合,核心是让 “胃气通顺”。

1. 清热和胃

以黄芩、连翘、铁树叶、芙蓉叶、平地木、白花蛇舌草等为主,清泄胃中积热。热邪消退,胃腑安宁,适用于胃脘灼热、口苦苔黄等热象明显者。

2. 疏肝和胃

以四逆散(柴胡、白芍、甘草、枳壳)加减,搭配香附等,疏调肝胆郁滞之气。肝属木、胃属土,“木达则土安”,肝郁得解,脾胃功能自然调和,适合情绪相关的胃胀、胃痛。

3. 益气养胃

用孩儿参、炒白术、淮山药、香扁豆等健脾益气。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强健,胃气自会调和,适用于神疲乏力、食后腹胀的气虚患者。

4. 养阴益胃

以川石斛、淮山药、白芍、甘草、乌梅、木瓜、焦山楂等为主,通过 “酸甘化阴” 滋养胃阴。胃阴充足则能润燥,还能缓解胃痛、促进胃酸分泌,适合口干舌燥、舌红少苔的胃阴不足者。

5. 清化瘀热

用丹参、血竭、赤芍、白花蛇舌草、白英等化瘀清热。瘀血消散、热邪清除,胃腑自安,还能改善胃黏膜血流,促进腺体恢复,甚至阻断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是萎缩性胃炎的常用治法。

6. 调气活血

“调气” 包括益气(孩儿参、白术)、理气(柴胡、香附),“活血” 用丹参、赤芍等。脾气强健、肝气调达,气血自然通畅,能帮助修复萎缩的胃腺体。

7. 寒温相配

将辛温行气的苏梗,与苦寒清热的黄芩、连翘搭配,寒温平衡,不损伤脾胃。适用于胃寒、胃热不明显,但有胃胀、胃痛者,能调和气机、缓解不适。

8. 升降并调

用柴胡(升清阳)搭配旋覆花、代赭石(降胃气),一升一降,恢复脾胃升降功能。尤其适合嗳气、反酸、胃逆明显者,对胆热上犯引起的不适也有效。

9. 化湿和中

湿热重者用陈佩梗、制半夏、生熟米仁;寒湿重者用半夏、陈皮。湿邪是脾胃功能的 “绊脚石”,湿邪化解,胃气才能顺畅,适用于舌苔厚腻、胃脘痞满者。

10. 消导悦胃

以六曲、谷芽等消食化积。食物消化顺畅,脾胃之气平和,适合食后腹胀、消化不良者,兼顾健脾和中。

三、临床心法:望舌诊病,守法坚持

张老的临床经验,还有两个 “秘诀” 值得牢记:

1. 舌诊是辨证 “金钥匙”

舌苔由胃气所生,观察舌象能快速判断病机:

  • 黄苔主热,白苔主寒;腻苔主湿(黄腻为湿热,白腻为寒湿);
  • 厚腻、灰腻苔反复不化,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需结合检查;
  • 舌质暗、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增粗曲张,多为胃络瘀阻,常见于萎缩性胃炎。

2. 治疗需 “守法守方”,不可急于求成

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是长期病变,治疗需循序渐进:

  • 症状反复时,别轻易换方,可在原方基础上微调;
  • 排查诱因:饮食不节(过辣、过冷)、情绪焦虑、环境变化等都可能加重病情,需配合规避;
  • 医患配合:坚持服药 3-6 个月为一疗程,定期复查胃镜,观察黏膜变化。

结语

慢性胃炎虽常见,但绝非 “小毛病”。国医大师张镜人 “分阶段辨病、十法灵活施治” 的思路,既抓住了不同阶段的核心病机,又兼顾个体症状差异。若能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结合舌诊调整方药,坚持治疗,多数患者可实现 “胃黏膜修复、症状缓解”,远离癌变风险。记住:护胃如护花,耐心调理是关键。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