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半夏厚朴汤”治疗手脚心烦热案
2025
08-12

“半夏厚朴汤”治疗手脚心烦热案

微信公众号:黄志平传统经方

患者:某某,女,51岁,就诊时间2025年3月1日。

主诉:咽中有异物感5年。

现病史:患者咽中有异物感(吞吐不得)4-5年,曾西医治疗过,西医定性为“慢性咽炎”,服用过很多抗生素类药物以及中西医治疗均无效,遂来就诊。

刻下症:患者自觉咽中有异物感(吞吐不得),舌尖灼热感,嗓子有痰(不易咳吐),手脚心不自觉发烫,夜晚浑身燥热甚重,晚上睡觉盖不住被子,无饥饿感,心慌心悸,大便不成型,不易解。

舌脉:舌质淡嫩,舌苔白厚腻,脉弦弱。

辩证:太阴虚寒——痰湿瘀阻证

处方:“半夏厚朴汤”合“理中汤”加减

用药:半夏(碎)15g 厚朴20g 炒紫苏子12g 茯苓20g 紫苏叶(后下)10g 干姜10g 麸炒白术20g 党参15g 炙甘草10g 广藿香(后下)12g 砂仁(后下)6g 浙贝母20g 生姜5片(15g)七副

医嘱:饮食清淡,忌口生冷寒凉,辛辣刺激。

药后反馈:嗓子略微减轻,手脚心不自觉发烫,身热好转。

二诊(2025.03.08)

处方:“干姜”减至5g,“生姜”增至10片(30g) 七副

药后反馈:舌苔明显变薄,食欲明显增加,咽喉异物感明显减轻。

三诊——五诊续用“半夏厚朴汤”进行加减,直至痊愈。

医者按

四诊分析

01.自觉咽喉异物感,舌苔白厚腻,嗓子有痰——痰湿阻滞

02.脉弦——肝气郁结

03.舌苔白厚腻,脉弱,无饥饿感,大便不成型,不易解——太阴虚寒

04.舌尖有灼热感,手脚心不自觉发烫,夜间燥热甚——痰湿阻滞,气机不畅,郁而化热

总体病因分析:本案患者因咽喉有异物感(吞吐不得),舌苔白厚腻,脉弦,为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属于“梅核气”,舌尖有灼热感,手脚心不自觉发烫,夜间燥热甚,属痰湿阻滞,气机不畅,郁而化热,处于“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舌质淡嫩,苔白厚腻,脉弱为脾胃虚寒,处以“理中汤”温中健脾。

方证

原文出处:《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组成用法:

半夏一升 厚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紫苏叶二两

煎服方法:以水七升煎煮,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方解:本方证多因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阻物,咯吐不出,吐吞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胁满闷,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治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

方义

方中“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疏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

药症

本患者属于“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的’梅核气’治以“半夏厚朴汤”来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其中重用“半夏”为君药,化痰散结,“厚朴”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利湿健脾,助“半夏”化痰,“生姜”散湿和胃止呕,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疏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又因患者舌苔白厚腻,脉弱处以“理中汤”来温中健脾,方中重用“干姜”为君药,温脾阳,祛寒湿。“人参”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苦燥之“炒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炙甘草”来益气健脾,调和诸药。加“紫苏子”来化痰降气,“浙贝母”化痰散结;“砂仁”化湿行气醒脾;“藿香”芳香化湿,醒脾开胃。

二诊:舌苔变薄,食欲明显增加。“干姜”减至5g,“生姜”增至10片(30g)。

END

 医案仅供交流学习,请勿照搬处方,使用务必请职业医师根据四诊信息辨证,处方。

编辑:张蕊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