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回放:PART7
直播回放
《伤寒论》第三十六讲(上)
《伤寒论》第三十六讲(下)
PART1
伤寒论第三十六讲优秀笔记分享
笔记整理:5班小左&2班强
第154条 心下痞,按之濡(软),其脉关(关指中焦脾胃)上浮(正邪交争且发热即发炎)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适应症:流鼻血、吐血。
大黄10g、黄连5g(黄芩10g),麻(久)沸水冲服。水400ml冲服半分钟即可。
大黄用法:
①后下,通便。
②同下,即活血化瘀也能通便。
注:桂枝茯苓丸+大黄3-5g+川芎30g(强强联手,好得更快)
吐血:胃火上延,嘴巴里面老有怪味。
①止血,降逆消炎。
大黄黄连泻心汤——开头炮
肝气横逆引起的胃出血(气得吐血,周瑜与诸葛亮的故事。√)
①三黄泻心汤——泻火——最多三剂,不可多。
②柴胡汤或开心散,煮汤汁冲服三黄泻心汤。
胃萎缩(牙龈萎缩)
理中汤加山药——补充津液(怕冷者可加附子15g+ 强脾)
牙龈肿胀(刷牙出血)——三黄泻心汤(热性)
①步:漱口。
②步:含服。
如果牙齿遇冷则痛(寒性)
花椒3g,细辛3g,吴茱萸3g,青盐3g,煮水含漱 ,可+附子5g(打粉——刷牙),唇炎也可用三黄泻心汤(胃热)
头面部浮肿,眼睛肿
越婢汤加半夏
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12g,麻黄5g,石膏15g,半夏30g
红眼病——张锡纯
①步:三黄泻心汤泻火
②蒲公英30g——消炎
可①步,频服,②步,洗眼
解酒
①,粉葛根↑(稀释酒精浓度,酒精挥发带走了水分)和枳梖子护肝养肝)
②,三黄泻心汤——清热
熬夜(血热上冲)造成的脂溢性脱发——茯苓煮水冲泡三黄泻心汤。茯苓30g+煮水冲泡,(可常用)
黄芩5g+黄连5g+大黄10g——不可久用(1一2剂),后期只用白术20,茯苓30-60g。
戒烟后发胖,化痰理气
陈皮15g,半夏20g,竹茹30g,冬瓜子30g,芦根30g,茯苓30g煮水冲泡三黄泻心汤(胃中炎性充血性的肿胀)
上半身充血,下半身缺血。胃充血,手发热。
黄芩5-10g,黄连5g,大黄10g
缺血的下体
肾四味(附子15g)煮水冲服(或附子30g)
脑卒中——高血压↓(急救)
三黄泻心汤清热,去胃火
表现证状:
口眼歪斜,口气极大,打呼噜,似喝醉酒的状态,血压极高
大黄10g,黄芩10g,黄连5g。
后期应用方①或②
①大柴胡汤(便毒+血毒)
柴胡30-40g,黄芩10-20g,半夏20-30g,枳实30g,白芍30g,大黄10g,生姜15g,大枣12个+桂枝茯苓丸(汤,入蜂蜜):桂枝15g,(白芍),桃仁15g,丹皮15g,茯苓30g、
②苓桂术甘汤+川芎,泽泻。(水毒+血毒)
茯苓60g、 桂枝20-25g、白术20g、炙甘草15g、川芎30g、泽泻30g。
外伤性出血(急性),车祸,击打等…
先用三黄泻心汤(外敷,内服)。煮鸡蛋剥壳外敷(吸炎性积液)。
解河豚之毒——三黄泻心汤
第155条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上热下寒
附子20-30g冲服三黄(黄芩10g 黄连5g 大黄10g)30秒温服。
第156条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泻法后的心下痞
①五苓散(假性近视,流口水,大便不成型晕车,耳石症)每次3-5g。
胃肠型感冒+小便不利。
猪苓60g,茯苓60g,泽泻100g,桂枝40g,白术60g。打粉。天/次3/5g,多饮温开水。
②理中汤(寒以温之)
人参(党参)15g,干姜15g,白术15g,炙甘草15g。
退高烧(可与美林配合,发汗后要及时补足津液)
陈皮30g、竹茹30g、蚕砂30g、芦根30g、白茅根30g、柴胡30g、粉葛根30g。
老人换季时感冒咳嗽
桂枝汤去芍药+麻黄附子细辛汤
桂枝15g,炙甘草10g,生姜15g,大枣12个,麻黄5-10g,附子15g,细辛10g,五味子10-15g(咳嗽漏尿)
本内容为《伤寒论》学习笔记,仅供学习经方参考,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笔记整理:27班若兰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指胃,痞为胀气,僵在那里,濡指有点软,有弹性,但越往里按,越有一点抵抗,象泄了气的皮球,按到一定程度越往里越按不下去。浮为如水漂木,是寸关尺全部都浮起来为脉浮。关上浮:现在寸、尺正常,只有关脉浮起来,关脉代表中焦脾胃。寸脉肺咽喉,脑袋是寸脉再斜往上,尺脉是下焦,全息理论。浮为正邪交争,为发热状态。在体表为发烧,在体内发热为发炎,如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吃不舒服,胃里顶的慌,舌质红胎黄厚,此时多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为川军,推陈致新。大黄的三种用法,一是后下通便(单包后下,关火前10分钟下);二是一起煮,活血化瘀加润肠通便,王老师一般不单包,活血化瘀进入血分,比如桂枝茯苓丸加大黄,就像加了枪尖,锐不可当,去囊肿肌瘤,加大黄或加川芎大黄。三是败火,开水泡一下,30秒一分钟,退热消肿力量非常强。例子:日本一女人,脑萎缩,平衡力下降,健忘,便秘,美尼尔氏综合征。王老师按美尼尔氏综合征,苓桂术甘汤治疗效不佳,王老师详细询问说还有精神不好,给与桂枝茯苓丸加肾四味加川芎大黄,好一些,原先便秘,现控制不住大便,找原因为大黄单包后下了,没有一起煮。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臣亿等看详,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又后附子泻心汤,用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后但加附子也,故后云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也。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三黄泻心汤),为泻胃火。大黄10,黄连5,(黄芩5)。麻沸汤为久沸水,水开后继续烧开,全是小泡后,冲泡400ml,分二次服。冲泡30秒一分钟,第二天还可以重复用。实际上加上黄芩就是三黄泻心汤。王老师认为有没有黄芩没关系,但他常习惯性加黄芩一两内5克。实际应用如下:大黄黄连泻心汤(三黄泻心汤)适应证:1流鼻血。小儿纯阳之体,经常流鼻血。倪师认为14岁以前可不用管。王老师认为此时用三黄泻心汤百发百中。经方为经典验方。胃炎时,炎细胞进入血液,血液中也会有炎症。2吐血。主要是胃火上炎导致。先止火降逆,三黄泻心汤,之后再对症治疗。比如三气周瑜时,应先用三黄泻心汤泻火,再用小柴胡汤等。几乎百发百中。3牙龈肿痛,如不及时消肿,会出现牙龈萎缩,用理中汤+山药。牙龈肿痛时三黄泻心汤,第一口漱口,之后含咽,再用阿胶止血。调味承气汤也有机会。牙疼一吃凉的就疼,就用热药吴茱萸、蜀椒、细辛、附子、青盐等,如果是热性,用三黄泻心汤。4唇充血,肿胀,烂嘴角,唇炎,三黄泻心汤泡水。5眼睛肿胀,羞明流泪等,也有用的机会。如果头面部也肿,且脉浮是越婢汤加半夏的机会。若果只是关上浮,说明只是胃部热,胃火上冲于颅脑组织,扁桃体也肿,有口气,眼睛红肿热痛,先用三黄泻心汤,再蒲公英60克以上煮水,慢慢喝,不要一下喝下去,最后剩点洗眼睛。6宿醉。葛根枳椇子解酒,葛根升提津液,降低酒精度数,且有发散作用,头上酒气会很重,身上味不重,枳椇子养护肝肾。韩国留学生大黄解酒。对喝酒后过于烦躁的,用三黄泻心汤后会情绪很平稳。酒醒的也快,且不头疼。7脱发。熬夜年青人。气血上涌,充血性,炎性,成了脂溢性皮炎,脸上油腻腻,头上也油腻腻,可以茯苓30克以上煮水冲泡三黄,发不落,且生发。一味茯苓饮可以常吃。三黄泻心汤不能久服,一天两天即可。8戒烟后食量异常发胖。还可以加陈皮、竹茹、芦根、冬瓜子去胃里炎性脓,去痰。9戒烟后男性性功能下降。因为戒烟后血液反馈性集中在胃部,或上体部,下体血液分布较少导致。用三黄泻心汤。10急性脑中风,脑出血,口眼歪斜,打呼噜,还叫不醒,口气特别重,此时三黄泻心汤来清胃火,很快让血压下降。有医生的秘方是用三黄泻心汤来脉冲式降压。其实平时降血压可以大柴胡汤加桂枝茯苓丸,活跃期苓桂术甘汤加川芎泽泻。急性期三黄泻心汤。11外伤出血时也可以三黄泻心汤解除炎性水肿,再外用鸡蛋滚敷。12解河豚毒。煮的时间不够,会让人麻痹,出现幻觉,让人亢奋,失去生命体征。13.三黄泻心汤是异常充血肿胀时用的当头炮。后边该调胃调胃,用阿胶、三七、桂枝茯苓丸、四物汤收尾,或补阳还五汤收尾。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附子泻心汤就是三黄泻心汤加附子。附子一枚大约15-20克,大者25-30克,附子久煮,单煮附子1000ml煮取400ml,大约40-50分钟,来冲泡三黄。针对三黄泻心汤证陷入阴、虚、寒症的人,心下痞,胃里发炎,同时怕冷,且出汗,是冷汗,寒热夹杂的体质,寒热并现。既然寒热并现,所以寒药热药同用。主要针对上热下寒的人,手热脚凉;特别易上火,吃败火药还腹泄;特别易上火,还很易感冒;这些情况都可以附子泻心汤。三黄泻心汤消除炎症后让血液重新分配。除了附子冲泡三黄泻心汤外,还可以茯苓、肾四味来冲泡三黄泻心汤。这是王老师探索出来的延伸用法。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泻下法,会给脾胃以打击,是虚性的心下痞,不想吃饭,应该用理中汤或五苓散,这里用了三黄泻心汤,肯定不对,胃有火才用三黄,现在是给吃了泻药了没有火,应该用温药给暖回来。口渴小便不利,易发低烧,五苓散,如果口不渴,小便利,那就是理中汤。或者不吃药,吃点好消化的,煮点姜汤就好了,忍一两天也就好了。这里的泻心汤指的是三黄泻心汤。五苓散常用于胃肠型感冒。上吐下泻,发热,不想吃饭,下利,小便不利,低热,吃啥吐啥,喝啥吐啥。王老师二儿子感冒,39°,陈皮、蚕沙、竹茹、白茅根、葛根、柴胡煮水,又喝一次美林,就没再发热。小便黄,有点火,吃梨。
本讲内容为《伤寒论》学习笔记,仅供学习经方参考,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559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