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日趋旺盛,此时若调摄不当,易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出现头晕目眩等不适症状。
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指出,眩晕多与肝阳上亢、气血不足、痰湿内阻、心火过旺等病机相关。
肝阳上亢:暑热易致肝火亢盛,其火循经上扰头目,引发头晕、头痛。
气血不足:夏季汗出增多,若未能及时补充水分与营养,易致气血亏虚,脑失濡养,眩晕遂生。
痰湿内阻:夏至过后阳极阴生,外盛之阳与内伏之阴相搏,水湿侵体则气机壅滞,湿痰阻遏致清阳不升,尤以年老体虚者易发眩晕。
心火过旺:心主夏令,与脑相通。《黄帝内经》有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火过旺可上扰神明清阳之位,进而诱发眩晕。
调护建议
调节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黄帝内经》强调“春夏养阳”。因夏季昼长夜短,人体亦需顺应天时,可稍晚入睡以应阴气之不足,清晨早起以合阳气之充盈。维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人体生物钟,从而减少因睡眠不足引发的眩晕。
适当运动:夏季适度运动可顺应阳气向上升发之势,使之畅行无阻,助人体气血流通。若运动太过、汗出过多,反会耗散阳气,同时损伤阴气,不利初生阴气的养护。《黄帝内经》主张“形劳而不倦”,夏季锻炼强度不宜过大,以微汗为度。运动时宜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阳光炽烈时段,选择早晚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和缓有氧运动可促进气血畅行,缓解眩晕。运动后切忌立即畅饮冰镇饮料或直面空调冷风,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加重体内湿邪。
饮食调护:夏季宜选清淡利水之品,如绿豆、冬瓜、西瓜等,以清热解暑,消散体内郁热;忌饮浓茶、咖啡、奶茶及酒精饮品,以防扰动心神。决明子菊花茶、乌梅饮、荷叶山楂扁豆茶等中药代茶饮,既能生津止渴,更具养生保健之效,堪为日常佳选。
情绪调护:夏季养生当保持心境平和宁静,力避急躁、愤怒等情绪波动,以防引动心火,诱发或加剧眩晕。
穴位按摩:通过按摩刺激风池、百会、内关等穴位,可有效预防和缓解眩晕。家庭穴位按摩具体操作如下。
风池穴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每日按压3~5分钟。
百会穴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轻揉此穴可助平肝潜阳。
内关穴在前臂前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点按此穴能镇静安神,缓解恶心呕吐。(陈志凌)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515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