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友会
2024-06-19 06:31
北京
中医书友会第3913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这里有董老三则非常有意思的医话。第一则治疗的是外感风热夹瘀血的病证,此时荆芥穗两者兼顾,是很好的选择。第二则治疗蛋白尿,通常总从脾肾亏虚治疗,而董老运用保和丸,消食化积以振奋脾胃,另辟蹊径。第三则介绍了枳术丸在脾胃调治中的运用。医案虽短,让人受益匪浅。
—本文约2130字,预计阅读6分钟—
董德懋医话三则
作者/徐凌云,董志华
↓滑动查看全部↓
简介:董德懋(1912~2002),男,字乃兴,笔名林茅。北京市房山县生人,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广安门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针灸学家,《中医杂志》名誉主编、编审,北京中医学会顾问,硕士研究生和国家首批师承制导师,曾任华北国医学院副院长、总务长,北京中医学会(中华中医学会前身)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儿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杂志》常务编委,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医杂志》主编,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董老学医的启蒙老师是岳父赵廷元先生,后由姑母资助报考华北国医学院,1937年华北国医学院毕业后,在施今墨诊所襄理业务。1941年在北京悬壶济世,有“北京四小名医”之誉。1992年首批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精通经典,医术精湛,针药并施,研究气功,擅长中医内、儿、针灸各科。
董德懋为全国著名老中医,我们随董老学习多年,受益非浅,现整理医话三则,以飨读者。
一、芥穗下瘀血芥穗为辛温发汗解表药,加入辛凉剂中,祛风镇惊,清利头目,用于小儿发热惊风,透发痘疹,解除烦躁等方面似已众所周知。但对于芥穗为血中之风药,善于祛风理血,清血解毒,破结下瘀,用于血中毒,脓毒性败血症,消除痈疽等疾患似报道的较少。我在临床常用银翘桑菊汤,重用黑芥穗,并加桃仁、丹皮、丹参、赤芍、香附等活血理气之品治疗外感风热夹瘀血者,每有效验。
- 病案
如曾治老朋友刘某之妻,剖腹产三日开始发热,热势持续不退,右臂疼痛难忍,右下腹出现界限不明显之包块,大如烧瓶,腹胀灼痛拒按,恶露少而色淡。曾邀首都医院西医专家会诊,诊为:1.血肿炎症,2.阑尾炎,3.异物遗留引起,建议抗感染治疗,必要时手术探查。但连投多种抗菌素不效,后邀我会诊。见其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痛楚,腹有包块,舌绛苔黄,脉浮,为产后外感风邪,兼夹瘀血。盖产后百脉俱虚,风邪乘虚凌袭,正虚无以御邪,故邪气留恋,历时旬余,而无力疏解,剖腹产术后失血过多,血少则气弱,气弱不能帅血,则血行凝滞,留结成瘀,败血阻于胞中,则恶露下行不畅,瘀结更甚,是以右下腹结块成形。
瘀则郁而生热,故自觉局部灼热,疼痛拒按。右上肢疼痛乃因输液及产后血虚受风而致。
我的老师施今墨先生,对于产后发热,产褥热,爱用黑芥穗,往往用到五钱至一两。由于患者正虚邪实,表里同病,即用银翘桑菊汤加黑芥穗等。处方银花10克,连翘10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蒲公英10克,嫩桑枝10克,紫花地丁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黑芥穗15克,芦根12克,白茅根10克。服药两剂,热退,诸症遂减,三剂后包块明显缩小。后又加强活血化瘀之力,服用数剂,包块消失,而收全功。可见芥穗为“下瘀血,破结聚气”之妙药。二、保和丸治肾性蛋白尿我国古代医家类似肾炎的论述非常丰富,积累了不少有效的方药。临床上一般常用发汗利尿,温阳行水等法,而投消食导滞之剂者尚属少见。我曾用保和丸治愈肾炎水肿、肾性蛋白尿一例。保和丸消食和胃,去宛陈莝,健运脾气,水肿消除。肾性蛋白尿虽然在于肾的封藏失职,但往往与脾失健运有关。五脏六腑之精均藏于肾,肾气充则精气内守,肾气虚则收摄无权,精气外泄。但精气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精有赖后天之精的补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泉,精血实为一体。且蛋白乃人体营养物质,属精血范畴。脾气健运,化源充盈,既能生血化精,亦可统血摄精。因而,我治疗肾性蛋白尿,不独取补肾,而调脾胃,振化源,以摄精血。
- 病案
患儿,男,5岁,患肾炎迁延2年有余,尿蛋白持续(++++)。西医经抗感染、利尿消肿、大剂使用激素不效,遂求我诊治。观其面目浮肿,身重食少、胸脘痞满,厌食呕恶,舌苔薄黄微腻,质淡红,脉滑小数,诊为食积停滞,水湿不行,拟消食健脾和胃之法。处方予保和丸改为汤剂,药用神曲9克,山楂5克,莱菔子5克,半夏5克,陈皮5克,茯苓12克,连翘5克。服药三剂,水肿消失,尿蛋白转为阴性,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病获痊愈。小儿急性肾炎,稍事治疗,常迅速向愈。然小儿慢性肾炎,往往难治,肾性蛋白尿更为棘手。小儿肾脏娇嫩,加之水泛而肿,攻之不可,补之无功。
细察脉证,投保和丸平和之剂,以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化湿;佐连翘清热散结,诸药相合共奏消食化滞、健脾和胃之功。
三、脾胃善后用“枳术”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临床所见脾胃病容易治疗,但也容易复发,食积伤饱诱发脾胃病者屡见不鲜。我在常见的脾胃病如呃逆、呕吐、胃脘痛、泄泻、腹痛等病的治疗中,多用枳术丸调理善后。
- 病案
患者周某,女,38岁,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20余年。严重时大便每日20至30次,甚则便脓血,先后服用多种抗菌素、黄连素灌肠等均不效。乙状结肠镜检未见异常。一九六六年北京××医院诊为过敏性结肠炎,一九八三年元月初邀我诊治。诊见神疲乏力,夜寐不安,咽中似有物堵塞,舌尖红苔薄白,脉滑数,辨为肝脾不和,拟疏肝理脾之法。处方杭白芍10克,当归10克,香附10克,炒枳壳10克,苍术10克,厚朴6克,炒陈皮10克,木香5克,山楂炭12克,芥穗炭5克,炒柴胡6克,甘草5克。以此方加减化裁,共用四十剂,病好八成,腹胀减轻,大便如常,但仍觉食欲不振,时有呃逆,口苦,又因吃元宵引起胃脘胀痛。处方遂投代赭石0克,旋复花6克,佩兰10克,苏、藿梗各6克,炒苍术10克,陈皮10克,厚朴花6克,香附末10克,枳壳6克,刀豆子6克,广砂仁5克,神曲10克。服药五剂,诸症递减。遂又服香砂枳术丸一月,每日2次,每次6克,至今未复发。
当前内容可能存在未经审核的第三方商业营销信息,请确认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取消微信公众平台广告规范指引
人划线
,#artContent img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511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