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章的不断更新,看到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学习并受益。同时,也注意到许多新朋友对中医治疗耳鸣仍心存疑虑。今天,再次深入探讨治疗耳鸣的关键步骤——补阳气。
在中医理论中,我们常常提到“血得温则行”,意味着血液需要阳气的温暖和推动才能顺畅流动。如果阳气不足,推动力减弱,血液流速会逐渐减缓,甚至形成血瘀。这种血瘀状态会影响耳窍的滋养,进而引发耳鸣、听力下降等耳部问题。因此,我认为治疗耳鸣的核心在于补阳气。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阳气不足呢?一些典型的症状包括怕冷畏寒、四肢冰凉、大便稀薄或腹泻;早上起床后经常感到耳鸣、头晕;睡眠质量下降,如失眠多梦、易醒,以及食欲减退;容易感冒生病,舌红苔薄,手脚心热等。
针对阳气不足导致的耳鸣,推荐大家尝试张仲景的通阳良方——白通汤。这个方子主要由葱白、干姜、附子组成,但具体用药还需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
之前有一位39岁的女患者,耳鸣已有半年多。她性格急躁,常因家庭琐事心情郁闷,导致耳鸣。耳鸣声尖锐如哨子,耳朵有闷胀感,听力逐渐下降,需要对方大声说话才能听清,且听得模糊。她还经常感到全身寒冷,穿再多也暖不热。看诊时,她眼圈发黑,面色晦暗,还有食欲下降、胸闷不适的症状。
针对她的病情,王华月医生开了干姜、肉桂、葱白、丹参、白术、川芎、黄芪等中药组成的方子。用药两周后复诊,她的耳鸣声减小,听力有所恢复,身体状况也有所好转。稍作调整后继续服药,经过三个疗程的巩固治疗,她的听力基本恢复正常,耳鸣消失,四肢冰凉的症状也大大减轻。
在这个方子中,葱白具有发汗解表、通阳散寒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耳部血液循环;我将附子换成肉桂,与干姜搭配使用,以增强温中散寒、驱散体内寒邪的功效。其他药物则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搭配的。
为什么选择这个方子作为基础呢?主要是因为她阳气不足。而导致她阳气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肝气郁结,气机不畅阻碍了阳气的流通。耳朵得不到阳气的滋养,才造成了耳鸣和听力下降。因此,在治疗时,我们不能只想着补阳气,还要疏肝理气,使阳气顺畅流通。通阳才是补阳的最高境界。只有先通后补,才能加速气血运转,使阳气充足,耳鸣问题才能迅速恢复。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401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