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名称是从西医视角定义的,是骨科常见病,主要由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引发。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终板构成,随着年龄增长或长期劳损,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外突,压迫神经根或硬膜囊,引发腰部疼痛、下肢放射性麻木等症状。研究表明,久坐、肥胖、脊柱力学失衡是重要诱因。
而中医将本病归为’腰痛”痹症’范畴,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是指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黄帝内经》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肝肾不足则筋骨失养。标实是指气滞血瘀、寒湿痹阻。长期劳损导致经络不通,’不通则痛’,风寒湿邪侵袭加重气血瘀滞。
中医大家与其经典验方
1. 当代中医大师李可——乌头桂枝汤加减
山西名医李可(1930-2013)以’扶阳固本’著称,针对腰椎病提出:’痛则不通,通阳为要’,强调温通督脉、活血通络。
经典方剂:乌头桂枝汤加减(原方出自金匮要略,乌头有大毒,需专业人员炮制后入药,非专业人士不可孟浪)
黄芪 麻黄 桂枝、赤白芍 制天雄 制川乌、黑小豆、防风 辽细辛 当归 干姜 炙甘草 生晒参 (捣) 蜂蜜 生姜 大枣 。李可老先生用药剂量都很重,主要治疗一些危重病人,故此处省略剂量,以免孟浪之人效仿乱用。
方解:制川乌、制天雄:大辛大热,具有强大的温阳逐寒、祛风除湿的作用,是方中核心药物,用于治疗寒湿痹阻、阳气不足。桂枝辛温通阳,解肌散寒,助乌头逐寒止痛。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表寒证,得汗后可减轻用量。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用于血虚血瘀之证。赤白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缓急止痛。细辛辛温发散,祛风散寒,通窍止痛,增强方中祛风散寒的作用。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乌头、桂枝逐寒止痛。黑小豆、防风祛风除湿,增强方中祛风湿的作用。炙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补中益气,缓和药性。蜂蜜甘缓和中,解毒,润燥,增强方中补益作用。生晒参大补元气,增强机体正气。
主治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寒湿痹阻、阳气不足的患者,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等。
2. 上海石氏伤科——气血同治
石仰山教授(1931—2015)继承300年石氏伤科精髓,提出’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理论:
特色疗法:三步理筋法(按揉松解→点穴通络→拔伸整复)
代表方剂:椎突宁汤
组成: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2g、地龙10g、全蝎6g、土鳖虫9g、杜仲15g、续断15g
方解:黄芪当归补气血,地龙全蝎土鳖川芎搜剔络瘀,杜仲续断补肾强腰。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特别是因肝肾不足、气血瘀滞引起的腰膝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
3. 岭南正骨圣手何竹林——内外兼治
广东骨伤名家何竹林(1891-1972)创’四黄散’外敷法:
外敷方:大黄、黄芩、黄柏、黄连各等分,研末醋调,敷于腰阳关穴,通过透皮吸收抑制局部炎症。外敷时间不宜过长,每日 6 小时为宜,避免皮肤刺激。
方解:四药合用,具有强大的清热解毒作用,能够迅速缓解局部炎症和红肿。大黄和黄芩具有凉血止血的作用,有助于缓解因炎症引起的出血症状。通过醋调成糊状外敷于腰阳关穴,利用皮肤的透皮吸收作用,药物成分能够直接作用于局部,抑制炎症,缓解疼痛。
本方适用于因湿热引起的局部炎症,如腰膝部的红肿热痛、湿疹、湿疮等。通过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能够有效缓解症状。
4.经典古方新用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原方:独活9g、桑寄生15g、杜仲12g、牛膝9g、细辛3g、秦艽9g、茯苓12g、肉桂6g、防风9g、川芎6g、人参6g、甘草6g、当归9g、芍药9g、干地黄15g
现代化裁:加蜈蚣2条通络,桃仁12g活血。临床研究显示总有效率89.7%(《中国骨伤》2021)。
方解:独活、防风、秦艽、细辛、桂心等药物祛风散寒除湿,缓解风寒湿邪引起的痹痛。细辛、桂心、牛膝等药物具有止痛作用,缓解腰膝疼痛。桑寄生、杜仲、牛膝等药物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改善腰膝痿软。当归、川芎、白芍、人参、茯苓、甘草等药物养血和血,健脾益气,增强机体正气。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痹证日久,导致肝肾两虚、气血不足的患者。临床表现包括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身痛逐瘀汤(王清任《医林改错》)
适用证:刺痛固定、舌紫暗者
组成:秦艽3g、川芎6g、桃仁9g、红花9g、甘草6g、羌活3g、没药6g、当归9g、五灵脂6g、香附3g、牛膝9g、地龙6g
方解: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等药物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羌活、秦艽等药物祛风湿,缓解疼痛。秦艽、羌活等药物,清除体内风湿,减轻痹痛。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瘀血痹阻经络证,适用于肩痛、臂痛、腰痛、腿痛等症状,尤其是刺痛固定、舌紫暗者。
其它疗法
1. 针刺疗法:根据患者的证型,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主穴包括夹脊穴、环跳、承山、委中、阳陵泉、昆仑等。配穴则根据不同的证型进行选择,如风寒湿阻者配足三里,气滞血瘀者配大肠俞、血海,肝肾亏虚者配绝骨、肾俞等。
2. 灸法:适用于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采用艾条灸、隔姜灸、温针灸等方法,选取命门、腰阳关、肾俞、关元等穴位进行灸治。
3. 电针疗法:在针刺得气后,通过电针仪通电,调节电针的频率和强度,以增强针刺的刺激效果。
4. 推拿按摩法
滚法: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滚法在腰部两侧膀胱经及腰骶部往返操作,放松腰部肌肉。按压法:医者用拇指或肘尖按压腰部痛点及腰椎棘突旁,以缓解疼痛。弹拨法:医者用拇指或食指、中指在腰部肌肉及韧带上进行弹拨,以松解粘连,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屈膝屈髋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一手握住患者踝部,另一手扶住膝部,使髋膝关节屈曲,然后向腹部方向推压。
结语:腰椎间盘突出症虽然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但中医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确实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历史经验。通过辨证论治,采用多种方法综合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中医还注重预防和康复,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康复指导,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未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手段将不断完善和创新,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本文所提及的各类中成药、传统药方及民间验方,仅供中医药知识科普交流之目的,不作为任何形式的诊疗建议、治疗方案推荐或医疗指导。特别提示:任何药物使用必须经过执业中医师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后,在专业指导下审慎使用;中医药辨证施治具有高度个体化特征,非专业人士请勿自行盲目使用,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需自行承担。重要提示:中医诊疗讲究’三因制宜’,不同体质、证候、病程阶段用药方案差异显著,文中涉及药物信息不可替代专业中医师的辨证施治。如有健康问题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383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