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保健”这两个字的执念,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你走进超市或者药店,随便扫一眼,货架上那些瓶瓶罐罐——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维生素B族、E、叶酸、辅酶Q10……简直像是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寄托”。
不少人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洗脸,而是先吞几粒——仿佛这些小药丸吞下去,人生就有了保障。
但现实往往不客气——美国一项持续多年、涵盖数万人的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服用复合维生素,非但没有降低死亡率,反而与“全因死亡风险上升”相关。
这个消息一出,直接让不少人手里的瓶子掉地上摔碎。怎么回事?不是说维生素能抗氧化、能防癌、能增强免疫力吗?
别急,这事得从头说起。
先来点现实数据。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一项大型队列研究——NHANES(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数据显示,长期服用多种维生素补充剂的人群,在控制饮食、运动等其他干扰因素之后,死亡率“并没有显著下降,部分人群甚至略有升高”。
这不是个例。《内科学年鉴》2019年发表的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研究了20多万人,发现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延长寿命几乎没有帮助。
听起来是不是很颠覆?那些年花了大几千买来的“进口维生素”,吃进去的可能不是健康,而是焦虑。
再看看你身边的生活。有多少人是“吃饭靠外卖,健康靠维生素”?早餐一杯咖啡配饼干,中午一份炸鸡加奶茶,晚上再来个烧烤撸串,然后心安理得地吞两颗维生素C,感觉自己“营养均衡了”。但问题是,维生素不是万能胶,更不是护身符。
现代营养学已经明确指出,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极其依赖“食物基质”——也就是食物本身的结构和组合。你吃一个橙子,摄入的不只是维C,还有果胶、类黄酮、抗氧化物质、纤维素,这些东西协同作用,才是人体真正需要的。而你吞的维C片,只是“单枪匹马”,没了“战友”,效果打了对折,甚至可能带来副作用。
长期高剂量摄入维生素E,已经被多项研究指出,可能增加心衰风险;维生素A摄入过量,会导致肝损伤、骨质疏松,甚至出生缺陷。这不是耸人听闻,是医学教科书里白纸黑字写着的。
再说个细节,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维生素是“微量营养素”,讲究“够用就好”。
人体对它们的需求是以毫克甚至微克计算的。而市面上不少复合维生素,动辄一粒含量就是每日推荐量的2~5倍,甚至10倍。你天天吃,身体根本用不完的部分,只能靠肝脏代谢、肾脏排出,负担直接拉满。
这就像你家下水道每天只承受一壶水的流量,你非得每天灌十桶进去,时间久了,不堵才怪。
有人会说,那不吃维生素,我怎么补营养?问题来了,我们真正缺的,是维生素,还是好好吃饭的能力?
中国有句老话,“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黄帝内经》早就告诉你了,饮食平衡才是根本。现代人每天三顿饭如果能做到一荤一素一豆一果,哪怕偶尔点外卖,也注意蔬菜比例,基本不会缺什么维生素。
真正严重维生素缺乏的,多见于特殊人群,比如胃肠吸收障碍、长期素食、酗酒者、老年人或孕妇——而这类人群,是需要医生评估后,定向补充特定维生素的。
这年头,盲补维生素的人,像极了古代乱吃“仙丹”的炼丹士,幻想着灵丹妙药能逆天改命,结果往往命运比别人更短。
说到底,这种“吃药养生”的逻辑,本质上是对现代生活的妥协。都市人没时间、没精力好好吃饭,于是希望一个小药丸能包打天下。但身体不是机器,不能靠“插件”补强。健康从来不是靠“补”出来的,而是靠“养”出来的。
更讽刺的是,不少人吃维生素的原因,是怕生病、怕衰老、怕癌症。
但研究显示,有些抗氧化维生素——比如维生素E、β-胡萝卜素——高剂量补充反而可能增加某些癌症风险。尤其是吸烟人群,同时服用β-胡萝卜素,肺癌风险反而上升。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早在1994年就发表的研究结论。
想象一下,你花钱买来的,是一颗“定时炸弹”。
也不是说所有维生素补充都是错的。孕妇需要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老年人补维生素D和钙,预防骨质疏松;纯素食者需要维生素B12,这些都是有明确医学证据支持的。但这和“全家大小每天一粒复合维生素”完全不是一回事。
很多人吃维生素,是出于一种“我做了点什么”的心理安慰。就像明知加班伤身,但买了瓶维生素C,心里就好受点。这种错位的安全感,是现代人最大的健康陷阱。
别再想着用维生素来“抵消”糟糕的生活方式了。你熬夜、抽烟、久坐、暴饮暴食,这些行为的代价,不是几颗药片能抹平的。真正的健康,是每天好好吃饭,按时睡觉,适度运动,情绪稳定。说起来普通,但执行起来,比吞一把维生素难太多。
但也正因如此,它才显得更真实、更扎实、更值得追求。
别再让药瓶绑架你的人生。维生素不是万能钥匙,更不是护身符。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靠“吃”出来的,是靠点点滴滴“活”出来的。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200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