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中医儿科辨证治疗五、水痘:六、痄腮(流性腮腺炎):大头瘟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大别山养生堂
2025
05-20

中医儿科辨证治疗五、水痘:六、痄腮(流性腮腺炎):大头瘟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大别山养生堂

五、水痘:

1、邪伤肺胃证;银翘散。

2、邪炽气营证;清胃解毒汤。                        

六、痄腮(流性腮腺炎):

1、邪犯少阳;柴胡葛根汤加减。

2、热毒壅盛,大头瘟;普济消毒饮加减。

3、邪陷心肝;清温败毒饮加减。

4、毒窜睾腹;龙胆泻肝汤加减。外治法;如意金黄散醋或茶水调敷患处。玉枢丹;每次0。5克以醋或水调匀,外 敷患处。 

一,中医儿科辨证治疗五、水痘:六、痄腮(流性腮腺炎):症状

五、水痘症状: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如下:

 

一、前驱期症状

 

1. 发热:体温一般在 38℃至 39℃左右,可能伴有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不适症状。

2. 轻微咽痛:咽部可能出现疼痛或不适感。

 

二、出疹期症状

 

1. 皮疹:

– 皮疹首先出现在躯干和头部,逐渐蔓延至面部和四肢。

– 皮疹初期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再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疱疹呈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疱液先透明后变浑浊。

– 皮疹常分批出现,故在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这是水痘皮疹的重要特征。

2. 瘙痒:皮疹处常有明显瘙痒感,若搔抓可能导致继发感染,留下疤痕。

1、水痘邪伤肺胃证症状;银翘散。

水痘邪伤肺胃证的症状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发热情况

发热轻微或无发热,多为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 38.5℃。

 

二、皮疹特点

 

1. 皮疹稀疏,以丘疹、疱疹为主,疱浆清亮。

2. 分布相对局限,主要在头面、躯干,四肢较少。

 

三、全身症状

 

1. 咳嗽:可有轻微咳嗽,一般为干咳或咳少量白色痰液。

2. 食欲不振:胃口不佳,食量减少。

3. 精神状态稍差:可能表现为疲倦、乏力,但一般仍能进行基本的活动。

4. 口舌干燥:口腔、咽部可能有干燥感。

2、水痘邪炽气营证症状;清胃解毒汤。                        

水痘邪炽气营证的症状如下:

 

一、发热情况

壮热不退,体温多在 39℃以上。

 

二、皮疹特点

 

1. 皮疹密布,分布广泛,不仅头面、躯干,四肢也有大量皮疹。

2. 疱浆混浊,或有出血性皮疹。

 

三、全身症状

 

1. 烦躁不安:情绪明显焦躁,难以安静。

2. 口渴欲饮:口干舌燥,饮水量增加。

3. 面红目赤:面色发红,眼睛充血。

4. 口舌生疮:口腔内可能出现溃疡等疮面。

5. 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大便质地硬。

6. 小便短黄:尿量减少,颜色发黄。

六、痄腮(流性腮腺炎)症状:

流行性腮腺炎(痄腮)的症状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前驱症状

 

1. 发热:体温可升高至 38℃ – 39℃,有时甚至更高,发热可持续数天。

2. 头痛:部分患者会感到头部疼痛,程度因人而异。

3. 乏力:感觉身体疲倦,缺乏力气,精神状态不佳。

4. 食欲不振:胃口变差,对食物的兴趣降低。

 

二、腮腺肿胀症状

 

1. 腮腺肿大:通常先从一侧腮腺开始肿大,2 – 4 天后可累及对侧。腮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红,触之有弹性感及触痛。

2. 疼痛:腮腺部位有明显疼痛,在咀嚼或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

3. 张口困难:由于腮腺肿胀,可导致张口受限,影响咀嚼和吞咽。

 

三、其他症状

 

1. 颌下腺和舌下腺肿大:部分患者可伴有颌下腺和舌下腺肿大,表现为下颌部或口腔底部肿胀、疼痛。

2. 脑膜脑炎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脑膜脑炎症状,如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

3. 睾丸炎或卵巢炎症状:青春期后的男性患者可能并发睾丸炎,出现睾丸肿胀、疼痛;女性患者可能并发卵巢炎,表现为下腹部疼痛、压痛等。

1、痄腮邪犯少阳症状;柴胡葛根汤加减。

痄腮邪犯少阳证的症状如下:

 

一、发热情况

发热不高或中等热度,体温一般在 38℃左右。

 

二、腮部症状

 

1. 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漫肿疼痛,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及压痛。

2. 咀嚼食物时疼痛加剧,尤其是食用酸性食物时疼痛更为明显。

 

三、全身症状

 

1. 头痛:可有头部疼痛,多为胀痛或隐痛。

2. 咽痛:咽部可能出现疼痛或不适感。

3. 食欲不振:胃口不佳,食量减少。

4.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四、舌脉表现

舌苔薄黄,脉浮数。

2、痄腮热毒壅盛症状;普济消毒饮加减。

痄腮热毒壅盛证的症状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发热情况

高热不退,体温可高达 39℃甚至更高,持续时间较长。

 

二、腮部症状

 

1. 腮部肿胀疼痛剧烈,范围广泛,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局部皮肤紧张发亮、灼热。

2. 张口困难明显,甚至难以进食和说话。

3. 可伴有颌下腺、舌下腺肿大疼痛。

 

三、全身症状

 

1. 烦躁不安:情绪极度焦躁,难以安静。

2. 口渴欲饮:口干舌燥,饮水量大增。

3. 头痛剧烈:头部疼痛难忍,呈胀痛或刺痛。

4. 咽喉肿痛:咽部疼痛,吞咽困难。

5. 大便干结:排便困难,大便质地坚硬。

6. 小便短赤:尿量减少,颜色深黄。

 

四、舌脉表现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3、痄腮邪陷心肝症状;清温败毒饮加减。

痄腮邪陷心肝证的症状如下:

 

一、发热情况

高热持续,体温可达 39℃以上,甚至更高,热势较猛且不易退。

 

二、腮部症状

腮部肿胀疼痛明显,范围较广,质地坚硬。

 

三、神志症状

 

1. 烦躁不安:表现为极度焦躁,坐卧不宁。

2. 嗜睡:精神萎靡,昏昏欲睡。

3. 惊厥:可出现肢体抽搐,甚至角弓反张。

4. 昏迷:严重时可陷入昏迷状态。

 

四、心肝症状

 

1. 头痛剧烈:头部疼痛难以忍受。

2. 呕吐频繁:频繁呕吐,有时呈喷射状。

3. 心悸气短:心慌不安,呼吸急促。

 

五、舌脉表现

舌质红绛,舌苔黄,脉弦数。

4、痄腮毒窜睾腹子症状;龙胆泻肝汤加减。外治法;如意金黄散醋或茶水调敷患处。玉枢丹;每次0。5克以醋或水调匀,外 敷患处。 

痄腮毒窜睾腹证的症状如下:

 

一、腮部症状

 

1. 腮部肿胀疼痛,在痄腮病情基础上逐渐出现。

2. 肿胀可能较前未见明显消退或有反复。

 

二、睾丸或腹部症状

 

1. 男性患者:睾丸肿胀疼痛,疼痛剧烈,可放射至下腹部及腹股沟处。阴囊皮肤发红、水肿,触痛明显。

2. 女性患者:少腹疼痛,疼痛部位在下腹部,可伴有坠胀感。

 

三、全身症状

 

1. 发热:可伴有发热,体温一般在 38℃ – 39℃左右。

2.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

3. 倦怠乏力:感觉身体疲倦,缺乏力气。

 

四、舌脉表现

舌质红,苔黄,脉数。

二,中医儿科辨证治疗五、水痘:六、痄腮(流性腮腺炎):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五、水痘:

1、邪伤肺胃证;银翘散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一、方剂组成及常规剂量

 

连翘 30g、银花 30g、苦桔梗 18g、薄荷 18g、竹叶 12g、生甘草 15g、荆芥穗 12g、淡豆豉 15g、牛蒡子 18g。

 

二、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要用于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三、方解

 

1. 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又可辟秽化浊,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易蕴而成毒及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故重用为君药。

2. 薄荷、牛蒡子:味辛而性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助君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此两者虽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与大队辛凉药配伍,可增强辛散透表之力,为臣药。

3. 芦根、竹叶、桔梗:清热生津,宣肺止咳,同为佐药。

4. 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合桔梗利咽止咳,是为佐使之用。

 

四、用法

 

共杵为散,每服 18g,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多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2、邪炽气营证;清胃解毒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一、方剂组成及常规剂量

 

升麻、黄连、丹皮、生地、黄芩、石膏、栀子各 6 – 10 克,生甘草 3 – 5 克。

 

二、功效

 

清胃凉血,解毒化斑。主要用于治疗痘后口龈生疮肿痛,或胃热口臭,或牙疳出血等。

 

三、方解

 

1. 黄连、黄芩:苦寒清热燥湿,直折胃火,为君药。

2.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二者助君药清泻胃火,为臣药。

3. 升麻:清热解毒,升阳散火,引药上行;生地、丹皮:清热凉血,滋阴生津,可防热邪伤阴,为佐药。

4. 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

 

四、用法

 

水煎服。具体用法需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等因素进行调整,一般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六、痄腮(流性腮腺炎):

1、邪犯少阳;柴胡葛根汤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一、方剂组成及常规剂量(仅供参考,实际使用需根据具体病情调整)

 

柴胡、葛根、石膏、天花粉、黄芩、桔梗、牛蒡子、连翘、升麻、甘草。

 

柴胡 6 – 10 克、葛根 10 – 15 克、石膏 15 – 30 克、天花粉 10 – 15 克、黄芩 6 – 10 克、桔梗 6 – 10 克、牛蒡子 6 – 10 克、连翘 10 – 15 克、升麻 3 – 6 克、甘草 3 – 6 克。

 

二、功效

 

解肌清热。用于治疗伤寒、温病、风热表证等,症见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口渴咽干等。

 

三、方解

 

1. 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二者共为君药,解肌表之邪,退热止痛。

2.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二者为臣药,加强清热泻火之力。

3.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牛蒡子、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升麻:清热解毒,发表透疹。这些为佐药,协助君药臣药发挥作用。

4.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四、用法

 

水煎服。一般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具体用法用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由医生进行调整。

2、热毒壅盛;普济消毒饮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一、方剂组成及常规剂量(仅供参考,实际使用应根据具体病情调整)

 

黄芩、黄连各 15 克,人参 3 克,橘红、玄参、生甘草各 6 克,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 3 克,僵蚕、升麻各 2 克,柴胡、桔梗各 6 克。

 

二、功效

 

清热解毒,疏风散邪。用于治疗大头瘟,症见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三、方解

 

1. 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共为君药,以清解上焦热毒。

2. 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疏散头面风热,为臣药。其中牛蒡子、连翘解毒散结,薄荷、僵蚕疏风散热。

3. 玄参、马勃、板蓝根、桔梗、甘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共为佐药。

4. 人参、橘红:益气健脾,理气和中,防止苦寒药物伤胃,为佐使药。

 

四、用法

 

上药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现代用法一般为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具体用法用量需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由医生确定。

3、邪陷心肝;清温败毒饮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一、方剂组成及常规剂量(仅供参考,实际应根据具体病情调整)

 

生石膏(大剂 180 – 240 克,中剂 60 – 120 克,小剂 24 – 36 克)、生地(大剂 18 – 30 克,中剂 9 – 15 克,小剂 6 – 12 克)、犀角(大剂 18 – 30 克,中剂 9 – 15 克,小剂 6 – 12 克,磨汁冲服,或镑片先煎)、黄连(大剂 12 – 18 克,中剂 6 – 12 克,小剂 3 – 4.5 克)、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

 

二、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用于治疗热毒充斥,气血两燔之证,症见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昏,视物昏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或厥逆,脉沉数,或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舌绛唇焦。

 

三、方解

 

1. 生石膏、知母: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为君药。

2. 犀角、生地、赤芍、丹皮:清热凉血解毒,为臣药。

3. 黄连、黄芩、栀子:泻火解毒;连翘、玄参、竹叶:清热泻火解毒,滋阴生津;桔梗:载药上行,共为佐药。

4.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四、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具体用量和用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由医生进行调整。需注意,犀角目前已禁用,临床常以水牛角代替。

4、毒窜睾腹;龙胆泻肝汤加减。外治法;如意金黄散醋或茶水调敷患处。玉枢丹;每次0。5克以醋或水调匀,外 敷患处。 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一、龙胆泻肝汤组成及常规剂量(仅供参考,实际应根据具体病情调整)

 龙胆草(6 克)、黄芩(9 克)、山栀子(9 克)、泽泻(12 克)、木通(9 克)、车前子(9 克)、当归(8 克)、生地黄(20 克)、柴胡(10 克)、生甘草(6 克)。 二、功效 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用于肝胆实火上炎证和肝经湿热下注证。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等;或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带下黄臭等。 三、方解 1. 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清利肝胆实火,又能清利肝经湿热,为君药。2. 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加强君药泻火除湿之力,为臣药。3. 泽泻、木通、车前子:渗湿泄热,导湿热从水道而去。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使邪去而阴血不伤。柴胡:舒畅肝胆之气,并引诸药归于肝胆之经,均为佐药。4. 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为使药。 四、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五、如意金黄散用法 用醋或茶水调敷患处。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根据患处面积大小取适量如意金黄散,用醋或茶水调成糊状,均匀敷于患处,用纱布覆盖固定。每日可更换 1 – 2 次。 六、玉枢丹用法 每次 0.5 克,以醋或水调匀,外敷患处。玉枢丹有辟秽解毒的功效。将 0.5 克玉枢丹粉末用醋或水调成糊状后敷于患处,注意敷药面积不宜过大,敷药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引起局部皮肤不适。同时,使用过程中如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用。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