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英文缩写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在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根除它不仅能加速溃疡的愈合,还能明显降低溃疡的复发率。幽门螺杆菌还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已被列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为40%~60%,需要大家给予高度重视。
我们是如何感染上幽门螺杆菌的
据统计,全世界超过50%的人携带有幽门螺杆菌,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高于发达国家,这可能与饮食习惯、居住卫生条件有关。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一般为口-口、粪-口途径,而我国的家庭共餐制使幽门螺杆菌很容易在家庭成员中传播。
此外,亲密接触、进食被污染的食物和水都有可能被感染。有研究发现,城市饮用水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达4%,且在蔬菜等食物表面也能检测到。然而,大部分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没有明显的症状,也可能不会发病。
怎样知道自己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需要行幽门螺杆菌检测,检测方法通常分为创伤性和无创伤性两大类。
创伤性检测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染色检查、细菌培养,医生需要在胃镜检查时多取一块胃黏膜组织进一步化验。快速尿素酶试验因简单、迅速,在临床上常用。做完胃镜,患者即可知道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无创伤性检测包括抽血、大便化验和呼气试验。抽血化验细菌抗体,结果阳性仅表示曾经感染幽门螺杆菌而现在不一定感染,尤其不能用于治疗后随访。呼气试验方法简便,在临床上经常被用到,其原理就是幽门螺杆菌可产生高活性的尿素酶,当受试者服用碳-14标记的尿素后,如果胃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胃中的尿素酶便可将尿素分解为氨和碳-14标记的CO2,碳-14标记的CO2通过血液经呼气排出,定时收集呼出的气体,通过分析呼气中碳-14标记的CO2含量,即可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也是用于判定治疗后幽门螺杆菌是否根除的首选措施。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是否要行根除治疗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指出,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后难以自愈,故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行根除治疗,除非有权衡方面的考虑。这似乎是在告诉大家,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就要行根除治疗。
但我国成年人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40%~60%,感染人群基数庞大;抗生素滥用显著,幽门螺杆菌耐药率高,根除率下降或显著下降;共同进餐的饮食方式,让幽门螺杆菌的再感染率提高;不正规使用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问题突出。基于上述原因,幽门螺杆菌的根除依然需要指征。
什么时候复查幽门螺杆菌是否已根除
由于不能保证根除幽门螺杆菌,所以治疗幽门螺杆菌后必须复查,如果仍呈阳性,需要再次治疗。
有些人刚完成治疗疗程就跑去医院复查,此时的检查结果其实并不准确,主要考虑两方面原因:一是幽门螺杆菌只是暂时被抗生素抑制住了,一些耐药性强的“漏网之鱼”很可能会再次袭来;二是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都会影响检查结果。因此,最佳的复查时机在停药1个月后,此时应到医院做呼气试验。
幽门螺杆菌一直杀不死怎么办
根除幽门螺杆菌时,患者若对使用的抗生素存在耐药,就有可能出现治疗1个疗程后复查结果仍呈阳性,此时应就诊,医生会更换抗生素或联合用药,但要注意遵医嘱按正规疗程坚持服药。
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还会复发吗
有可能。确实有部分人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复发,这里所说的复发包含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根除不彻底,残留在人体内的少量细菌死灰复燃,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治疗成功后的1年内;第二种情况是再次感染了新的幽门螺杆菌。因此,曾接受过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的患者要定期复查。
如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复发
根本的办法是改善整个社会的生活及卫生条件,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能做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感染很常见,我国的共餐制很难做到每人使用固定的碗筷、餐盘,所以如果有条件,餐具器皿应进行定期消毒、更换。尤其是一些划痕严重的餐具,缝隙内易藏匿细菌,要及时检查并更换。此外,家庭成员应同时定期检测是否发生了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已经有亲属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则与其生活的家庭成员阳性率非常高,此时一定要检测并及时治疗。
②初次治疗时选用正规的抗幽门螺杆菌方案,尽量治疗彻底。
③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还可存在于人的口腔中,故在治疗胃部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应同时检测并治疗口腔幽门螺杆菌感染。
④治疗后定期复查,如果复发,应再次治疗。
文章标题:
《小心幽门螺杆菌缠上你》
文章作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陈世耀 马丽黎
声明:本材料仅供疾病认知教育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推荐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73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