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九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中成药目录
《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22年第6期
“大爷您这咳嗽咳得像唱戏,夜里都能当铃声用了!”我一边笑着打趣,一边仔细听诊,心里却早有了谱。要说这年头啥病最烦人?慢阻肺、支扩(支气管扩张)绝对能排前列。
咳嗽咳痰,气喘如牛,走几步路像翻山越岭,尤其一到换季,冷风一吹,立马“咳”声四起。今天咱们就唠唠一个妙得很的中成药,它不是止咳糖浆那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玩意儿,而是“从根子上”动手,标本兼顾,真真正正让慢阻肺、支扩病人一天比一天好。
这药叫啥?——“清金化痰丸”。别看名字不起眼,它可是中医名方“清金汤”的现代升级版,老祖宗们留的宝贝!
药虽小,门道多。清金化痰丸的核心在于两个字:“清”与“化”。清的是肺火、燥热,化的是痰浊、湿邪。慢阻肺、支扩这些病,根上不是“肺虚夹痰”,就是“痰热壅肺”,治不好都是“拖”出来的。
这药讲究“君臣佐使”。君药是黄芩、桑白皮,专治肺热,臣药有贝母、瓜蒌,化痰止咳;佐药如麦冬、地骨皮,润肺养阴;使药用甘草通百药,协调诸方。搭配得当,既能清热化痰,又能润肺止咳,真是中医药的“组合拳”。
得病不光是病,很多时候,是生活方式“惹的祸”。我有个东北的老病号,冬天屋里热得像火炉,外面冷得像冰窖,一进一出不戴口罩,一年感冒八次,慢阻肺也就跟着来了。
中医讲“外感六淫”,风寒湿热燥火,哪个都不好惹,尤其是“风寒束肺”“寒痰壅肺”,一旦久了,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就失常,结果就是咳、喘、痰连轴转。
南方呢?潮湿多雨,湿热困肺,痰液黏稠,咳不出来也咽不下去。这时候,清金化痰丸就派上大用场了,它不挑地域,寒热湿燥都能照顾到,真是“南北通吃”。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湖南的退休老教师,一进诊室我就闻到那熟悉的“老痰味”。他自己说:“我这咳嗽就像宿舍的马蜂窝,年头久了都住上瘾了。”检查一做,典型的支扩+慢阻肺。
一开始他吃的是止咳糖浆,越吃越黏,咳痰更费劲。后来我给他换了清金化痰丸,三个月后回访,他说:“早上不咳醒了,能一口气走两层楼,不喘了!”
这不是魔法,这是中医的“辨证精准”。西医看重影像、肺功能,中医却讲“虚实寒热”,药不对证,便是白吃。
你可能会问:这药能不能天天吃?吃多久见效?副作用大不大?
咱中医讲“调”,不是“攻”。清金化痰丸属于“甘凉润肺”,不是剧烈发汗、猛攻痰饮的药。一般建议一个疗程为4周,重者可连用3个月,中间可视体质加些温补的东西,如玉屏风散、生脉饮。
副作用?只要辨证合理,按量服用,几乎没有。除非你是寒痰偏盛、体虚畏冷的那类人,就得慎用或者配合温肺药调整。
再说说中医里的“痰”,可不是你想象的那点鼻涕口水。
《金匮要略》里说:“痰饮者,皆属于脾。”这句话一语道破天机——痰,根在脾。脾运化水湿,若脾虚则湿生,湿久成痰。肺为“娇脏”,最怕这痰湿缠绕,久之便损气、损阴,恶性循环。
所以一个好中成药,不止是“肺药”,它得通脾、调气、补虚。清金化痰丸就兼顾了这个思路,既清肺热,又调脾湿,既化痰饮,又养肺阴,一药多效,不走回头路。
说句大实话,现在的老百姓,真是被广告忽悠怕了,电视上一嗓子“止咳神器”,结果吃完咳停了,痰没了,肺也虚了。
这就是“闭门留寇”,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中医讲“痰为百病之源”,不是吓唬人,而是经验总结。
我建议但凡是慢阻肺、支扩患者,尤其是那种咳白痰、黄痰、晨起咳重的,别急着吃抗生素,先看体质、辨清寒热,要不要调肺气、祛痰湿、益肺阴。
人这一生,肺是“气的根”。肺好,人精神;肺弱,百病生。我常说,肺就像家里的抽油烟机,天天在吸进呼出,若不定期“清洗”,哪天堵塞了,后果可严重。
清金化痰丸就像给肺洗了个“深层SPA”,不仅清,还润,不仅化,还补。咳得轻了,痰少了,气顺了,心情都不一样。
顺便说一句,现在不少人喜欢自己抓中药泡水喝,什么罗汉果、金银花、胖大海……我不是反对,但要讲剂量、讲配伍。
光靠清热,不行;只止咳,更不行。中药讲究君臣佐使,一味两味药,很难兼顾全面。这也是为啥我更推荐成熟的中成药,它稳定、安全、方便,尤其适合慢病调理。
老百姓过日子,最怕病缠身,尤其是这种“慢性病+老年化”的组合拳,一咳就是三年,一喘就是半辈子。
但咱不能认命,咱得认“道理”。中医的精髓就是:调其根本,缓则治之。清金化痰丸,就是这个道理的体现,既不猛攻,也不拖延,润物细无声。
如果你或家里人咳个不停,痰又黏又多,天气一变就难受,那就别犹豫了,去看看有没有“肺热痰湿”的表现。
找个靠谱的中医大夫辨辨证,说不定,一个中成药就能让你重拾“深呼吸”的快乐。
健康建议来了,记好了,不费力还管用:
早晨一杯温水,润肺化痰,排出夜间沉积的“老痰”;
每天适当拍背理痰,尤其是起床前后,效果最好;
戒烟,哪怕一天吸一支,也是在“喂痰”;
多吃白色食物,如雪梨、百合、银耳,润肺止咳,药食同源;
秋冬宜温补,春夏宜清润,四季有调,肺自安。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16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