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风,是中医术语,源自中医五行理论,认为肝属木,木能生风,所以“肝风”指的是肝脏功能失调所生的内风,而非由外部风邪所引起。
肝风为病时,症状多样化,如头痛、耳鸣耳聋、眼睛肿胀、手足麻木、筋肉跳动、眩晕、胁肋疼痛、恶心呕吐等。若误用疏散风邪的药物,不仅无效,反而可能加剧病情。
有一种病叫“肝风目暗”,此病名首见于《龙木论》,本病在汉代《五十二病方》中已有记载,称之为“目暗”。具体来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导致肝阳上亢,风气内动,进而影响眼部机能,出现目暗等症状。归属于中医“内障”眼病之范畴。
肝风发病往往较为迅速,患者眼外观正常,但突然自觉视力减退,视觉模糊,眼前黑点,视物易色变形。与现代医学“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病变”之症状有极其类似之处。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现代医学称本病为眼底病,以黄斑部水肿、渗出为特征。患者常表现为突然出现单眼视力轻度下降、视物变暗或色调发黄、变形或小视,并有中央相对暗区。根据内眼与五脏分属的论点,眼底黄斑部为脾所主。
中医理论认为,这种状态可能是由于饮食不当、情志不舒、外部环境因素等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生。所以除了眼部的不适之外,中浆患者通常还会表现出一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大便黏滞、身重困倦、面部油腻、皮肤瘙痒等等症状。
那么“肝风目暗”中医该怎么治疗呢?
《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肝为刚脏。肝的特性决定了肝阴易虚,肝阳易亢。
因此,治疗肝风的原则,应遵循朱丹溪提出的“和阳熄风”之法,既要清肝热又要熄灭内风。常用的中药如天麻、钩藤、石决明等,能够平肝熄风,舒缓肝木之气,从而减轻内风对眼睛的影响。同时,还可以配以养肝明目的药物,如枸杞子、菊花等,以助眼睛恢复视力。
若寒邪侵袭肝脏导致的肝风,还要辅以温煦肝阳的药物,如桂心、老姜等。
其次,要关注脾胃功能,因为脾胃功能失调是导致眼底黄斑部水肿、渗出的重要因素。对于中浆患者,中医会采用健脾利湿、清热化湿的方法,通过调理脾胃,清除体内的湿热邪气,从而减轻眼部症状。常用的中药有白术、茯苓、黄连等。
最后提醒大家,中医讲究对症调理,文章中的方法不适合所有人。万不可照搬照用,还需诊断才能更为准确。如不对症盲目套方反而会使病情加重。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106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