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归脾汤能“七十二变”,有证就有方,灵活加减治病解难
2025
04-20

归脾汤能“七十二变”,有证就有方,灵活加减治病解难

归脾汤由10味药组成,组方药材数量属于中等规模,但就是靠这10个药材,跻身中医临床“十大名方”行列。其配伍为:

以党参+炙黄芪为君药,两个药材都是健脾、补脾的大将,还能益气固表。

以白术+茯神+龙眼肉为臣药,燥湿、养心、养脾胃。

以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为佐药,养血、安神、理气。

以炙甘草为使药,引药入脾及胃,调和诸药。

方剂里,党参、黄芪、白术补气,当归、远志、龙眼肉、酸枣仁补血,木香防滋腻,且药材入心入脾为主,心脾同治,气血双补。

归脾汤之名称,“归”是回归的含义,“脾”是核心病位,“汤”是荡涤速效的体现。方剂名称含义是:引气血回归于脾脏,使脾的运化、统血功能恢复正常,思劳过度伤心脾,惊悸盗汗食少、妇科男科等均适用,舌象多见于舌淡苔薄,脉细缓。

脾是中医里“后天之本”,身体里“能干活”和“能话事”、“能协调”的主力脏腑,五行属土,可运化水液、升清益阳、统摄血脉,实际上是气血生化之源,与胃互表,喜燥恶湿,临床上只要有血、气、痰、湿等问题,一定要从脾身上找原因。

归脾汤以脾为基本调理对象,促运化、利升清、助统血,它的特点主要有“5个杂”:

1、出身杂,据考证,归脾汤最早记载于宋代名医严用和的《济生方》,最初共8味药,再向上溯源,有医家认为是受《金匮要略》肾气丸的影响而成方。到了元朝,《世医得效方》进一步改良剂量,方剂统血之力更强;到了明代,《校注妇人良方》添加了当归和远志,沿用至今,现代还制成“归脾丸”。

2、归类杂,从方剂属性看,属于补益剂,也有人归类于理血剂;从功效看,是气血双补剂;从脏腑看,心脾同调,益肾和胃利肝胆。无论哪一种归类,都说明归脾汤用途广泛,治病能“七十二变”。

3、病症杂,归脾汤主调脾,能治心,一个后天之本,一个君主之官,该方剂气血同调,治气为先,以气促血,符合大部分病症的调理思路,所以注定了归脾汤治疗的广泛性。现代经统计发现,它能治的病症超50种,覆盖全身各系统,令人惊叹。

4、解读杂,该方问世以后,因为好用、用途广,各路医家对它的解读从未停止,包括《重订严氏济生方》、《脾胃论》、《正体类要》、《辨证录》、《胎产指南》等重量级医书,对后世影响较大。比较统一的意见是:归脾汤既能心脾同治,又能气血双补,还能补而防滞,更能补养结合,患者受益多。

5、衍生杂,归脾汤出身杂、归类杂,衍生出一大堆“子孙方”、“表亲方”,如归脾养心汤、补中益气汤、逍遥散、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丸、天王补心丹等等,比较庞大。

因为衍生的方剂很多,这里既有在归脾汤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的“新方”,治不同病症,也有归脾汤与其它方剂合用,成为组合拳。临床使用范围进一步拓展,实现了“七十二变”。

从方剂自身加减化裁看,包括:

1、归脾汤加肉桂、附子,治阳虚畏寒,兼调气血,对四肢厥冷、腰膝冷痛见效快。

2、归脾汤加熟地、阿胶,治血虚过度,现代叫严重贫血症,改善面色苍白、头晕目眩之症。

3、归脾汤加五味子、柏子仁,治心悸严重,现代人易惊、做梦多,心动过速,就可以用。

4、归脾汤加牡蛎、龙骨,治盗汗虚汗之症,见更年期综合征、自汗不止。

5、归脾汤加柴胡、香附,治肝郁气滞,动不动胸胁胀闷、情绪焦虑。

6、归脾汤加陈皮、半夏,治痰湿内阻、湿困脾胃、痰多痰不尽等问题。

7、归脾汤加黄连、黄芩,解心火亢盛之症,多见于口舌生疮,口腔溃疡、烦躁失眠。

8、归脾汤加蒲黄、三七,治出血症状,多见于皮下瘀斑、崩漏等问题。

从归脾汤与其它方剂合用看:

1、归脾汤加六味地黄丸,治五心烦热、口干舌燥、心脾两虚、肾阴虚。

2、归脾汤加五子衍宗丸,治腰膝酸软、失眠健忘、注意力下降、头晕耳鸣等问题。

3、归脾汤加缩泉丸,治泌尿系统问题,多见于尿急尿不尽、下肢水肿、神疲乏力等问题。

4、归脾汤加逍遥散,治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月经异常等问题,现代应用很受欢迎。

5、归脾汤加桂枝茯苓丸,治结节、增生等血瘀阻滞问题,有腹痛、舌质暗紫瘀斑等表现。

6、归脾汤加右归丸,治肾阳虚、大便溏烂、四肢厥冷、起夜频繁等问题。

7、归脾汤加保和丸,治脾胃失和、食欲下降、腹胀反酸等问题,是很有用的消积化食组合。

8、归脾汤加夏枯草颗粒,治肝火旺盛和痰火郁结引起的结节,且目赤肿痛、口苦咽干、痰多黏稠等问题。

总之,这里只是列举了小部分归脾汤自身加减、和其它方剂联合使用的情形,归脾汤不仅能治多种病症,而且配合组方也有很广泛用途,担得起“百变方剂”的名号,轻轻松松实现“七十二变”,有资格跻身于中医临床十大名方。不过,服用需辨证,遵医嘱用药。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