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多为胃热实证,脉多洪数。现脉迟,不能吃饱,一吃饱后就烦躁头晕,小便不利。因为脾被寒湿所困而脉迟;脾胃湿热郁结,所以消化功能减退,一吃饱就气滞不化而烦闷;湿浊上逆,阻遏清阳而头眩;湿浊下流膀胱,影响下焦气化功能则小便难。这是将要成为谷疸。
本证脾湿有寒,此时用下法治疗,脾气虚寒更重,湿浊壅聚更甚,所以腹满用下法后腹部仍然胀满。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汤主之。
茵陈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谷疸病是胃热脾湿,因脾胃运化失常,冷热食物都不想吃,勉强进食后不能运化,胃气不降,脾气不升则头眩,胸腹满闷,烦躁,恶心等。日久不愈,湿热郁蒸则全身发黄而成为谷疸病,应有小便不利,或伴有大便秘结。用茵陈蒿汤开郁解热,清泄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方中茵陈蒿清热利湿,栀子清三焦而利水道,大黄泄热通便退黄。
注意煮法:先煮茵陈蒿,后入栀子、大黄。服用茵陈蒿汤后,小便颜色如同皂角汁一样,一夜后腹部胀满即可减轻。
谷疸病人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不能勉强进食。
茵陈蒿汤是治疗湿热黄疸的主方,常加减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亚急性黄色肝萎缩及重症肝炎,新生儿溶血症、母婴ABO血型不合性先兆流产、妊娠合并肝内胆汁淤积症、崩漏、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症、原发性肝癌栓塞化疗后发热、复发性口疮,以及肝病引起口腔炎、药物引起肝功能异常等证属湿热者。
用本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可随证加龙胆草、泽泻、茯苓、大青叶、板蓝根、虎杖等,或合用五苓散、栀子柏皮汤;治亚急性黄色肝萎缩,多合用黄连解毒汤。若出现肝昏迷,可随证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苏合香丸等。本方合小柴胡汤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牛皮癣、皮肤瘙痒等。
应用本方时须注意:阴黄及湿重于热者忌用,孕妇慎用。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材、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试方,否则后果自负!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文中引用的内容若涉及版权,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5044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