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第四讲,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这里的湿也是采用了取象比类的说法,并不是简单的感受了外界的湿邪,而是有关于人内里,脏腑的象思维,湿气本身是外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其中之一。而因气候更迭、阴阳更替,如若太过或不及而造成了非其时而有其气。此时过度偏颇的气候,就成了致病的六邪。
湿在外界的特点湿重浊向下,易袭阴位,阻遏气机的。所以在炎热的伏天,外界湿邪四起之时,人会极易感受到粘腻沉重,食欲下降,腹泻不止等各种问题。 咱们中医以类比象的把外界湿邪的特点类比于人。 人体内部出现水湿内停问题,原因就是因为脾胃运化失节,水谷精微运化不利,而出现了水湿内停的问题,此时因为脾胃运化之阳气被遏,就导致了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从而出现水肿的病症问题。 而胀塞时因为脾气虚弱,无法正常运化水谷精微,从而导致中脘腹腔出现胀塞不通,不思饮食等问题。 所以,湿是致病因素,而肿满是人体所出现的病症变化,肿在皮肤四肢,满在腹内胀塞。 但是,水湿内停肿满之症,并不只是脾失健运独自导致的,它是一个传变的过程,& 脾为肺之母,肺主宣发肃降,水液通达,& 而肺所通达传化水液,正是由脾胃运化而来。& 而肾司二阴开合,主体内水液潴留与排泄。 这三者的关系,就像脾胃是泵,肺为水管,肾是水池子。水停留于水路系统,不能正常运化,原因肯定是泵坏了。但是,水留在了水管里,水池子就没有了水,这时,水肿的问题准确的来说,是因为脾失运健,肺失宣降,肾失开合,而导致膀胱气化无能而出现的水液潴留。 但是我们强调过病机二字所表现的不只是病症传变的机理,更是强调了病之机要,病之权柄。而这肿满的权柄,正是脾胃运化失职所导致的。 所以本条论述的精要所在便是,人之水湿内停,水渍妄行,外肿内满之症的核心病机为脾失健运的问题。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787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