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剂中学中药系列
用的参考书是《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今天汇总川芎
他的功效非常多
为了学习方便
本文做了大致分类
又因为燥有一些用药剂量上的讲究
值得认真领悟学习哦
表证里的川芎
🎈加味香苏散
加味香苏散所治的就是风寒表证,风寒伤人肌表,所谓的四时感冒。就是感受了风寒之邪。感冒有多种,有风寒,有风热。还有风寒、风热夹湿的,在这里主要是指四时感受了风寒之邪,而病证比较轻,所以用药也比较轻,主要是用苏叶、荆芥来解表,这两个药在发汗解表方面比较缓和,荆芥虽然是温的,温而不燥。这两个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芳香的、辛散的,辛散轻扬。苏叶还有一个特点,可以入血,苏叶不仅是发表,还可以理胸中之气,所以有时苏叶还可以顺气安胎。这两个药合起来,加强了发汗解表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加的一些药,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进行的。加秦艽、防风有助于解散肌表所受的风寒。加川芎帮助苏叶,因为川芎上至巅顶,下至血海,入血分,既能行血,又能行气,是芳香走窜的一个药,可以行血中之气,还可以治头痛,蔓荆手上行而散风,跟川芎合起来治头痛。李东垣曾称“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备引经药。”但其本身是辛温走窜的药物,而且是比较燥的,所以风热头痛、阴虚肝火、肝阳、肝风而致的头痛头晕,要特别注意配伍和用量,一般来说尽量不用。
🎈败毒散
羌、独活。都可以发汗解表,祛风散寒,区别在于作用部位,羌活偏身之上,独活偏身之下;配合柴胡来解表,可以说是太阳、少阳都治;再加上川芎,头痛、身疼、恶寒发热,主要几个症状都抓住了。能够发汗,能够解表,能够祛除风寒湿邪,而且上至巅顶,下至于脚,有独活,有川芎。都照顾到了。
🎈再造散
用川芎和赤芍,加强了和血的药,因为所治的是阳虚而不是阴虚,所以在补阳气以后,再加上和血的药,就能够更好地通调血脉使汗出,因为血汗同源。血与汗的物质基础是一致的,但是还怕赤芍性寒能够凉血,影响发汗,所以赤芍要炒,制其凉性。
🎈葳蕤汤
这个方子和葳蕤汤此。用药的风格截然不同,一个是大刀阔斧的药,一个是非常细腻的药,它也是治疗风温的,它的证基本上就是《伤寒论》第六条的条文来的,可以辛凉解表。由于当时没有这些药,所以还是用一些香燥的药,麻黄、独活、川芎,还是用了石膏。后来的方子在辛凉解表时,辛凉药和辛温药相配,误汗亡阳、大汗伤阴这些就很少见了,这是由于药物品种比过去丰富了,方药配伍也就更加精细了。
注意剂量的川芎
🎈柴胡疏肝散
疏肝行气,和血止痛,治疗胁肋疼痛,由四逆散加陈皮、香附、川芎等药组成,症状以疼痛为主。之所以疼痛是因为肝气不舒,名字就叫疏肝,而不是调和肝脾方。正因为是疏肝方,疼痛是由于肝气郁结而致,气不顺畅,血亦不和之故。对阴血不足、肝火旺的人不能用,用时必须加减,柴胡、川芎都是要注意的。
🎈人参汤
另外要注意血压,胸痹疼痛时一般血压不会高的,但对于素来血压高的人要注意,因为必要的时候要用小量川芎,而用川芎时候一定要和牛膝同用,因为川芎是上行的,是走窜的,特别是对于脑供血不足、有高血压病史的人,有时还需加少量的磁石12~15g。
抛弃川芎的方剂
🎈人参养荣丸
通过补气着重来补血。这个方剂有所变化,就是十全大补丸去掉一味川芎,另外加上三味药,即远志、五味子、陈皮,与归脾汤很相近。通过这个问题,我想说明以下两点。第一,在血虚而不需要和血的时侯如何处理,特别是营血虚而滞,是由于血虚而气也虚,现在既有补血又有补气,所以去掉了一味香燥而行血、不利于补血的川芎。
🎈泰山磐石散
实际上在临床中我们更喜欢用杜仲、桑寄生,作为安胎来用比续断要好。特别是在胎动不安,有少量出血时,把川芎也去掉,加入杜仲炭。不过作为习惯性流产,没有流产的预兆,泰山磐石散基本上是可用的,因为她尚未发现流产的预兆,只是由于几次怀孕都发生了流产,可以用本方在怀孕后还没有流产现象的时候服用,加强安胎的作用。
🎈承气养荣汤
就是四物汤和小承气汤合起来,这个方子主要就是补血润肠,但是它用了四物汤而没有川芎。加上了知母,所以这个方子着重滋补阴血,本身是阴血虚,肠燥而大使不通,用于产后,或者素体阴虚,或者是大出血以后,大便燥结的时候。另外还有一个好处,经常用大黄、芒硝的人,总是损伤肠中的津液,所以刚通便以后,又造成第二次大便燥结,配这些药以后就能够纠正、防止这些问题
主“通”的川芎
🎈越鞠丸
行气的第一个方剂是越鞠丸,又叫芎附丸或芎术丸(川芎又名“芎”)。习惯上都知道它是五味药治六种郁,但它毕竟是治气郁的。这样讲就是防止在看到其他解释的时候,对于方中的君药有不同的理解。例如有以川芎为主的,有以苍术为主的等各种说法,注意不要被这些说法弄糊涂了。这里有两种情况,刚才我们谈的是理气的概念、定义,离开了这些就不叫理气剂,而越鞠丸是理气剂,但是它是个通用方。理气当中的通用方是各方兼顾的,所以它统管六般郁;而且每一味药的量也是相同的。
🎈通窍活血汤
但单独应用时,通窍活血汤治疗头痛、头面的瘀血,皮肤上的以及四肢的。举例来说,白癜风可以用它治疗,是用桃红四物而不用当归、生地,只用赤芍,川芎,另外加葱、姜、枣、麝香。所以过去治疗面部的白癜风了要吃好多付,吃了以后。有的能够逐渐变颜色,而且很有特点,先是白的当中有红点,后来红点越来越多,最后变成一片。这是从实际经验当中得出来的,所以可以试着用一下。麝香不一定必用,在头面的可以适当用一点白芷,不超过3g,不要多。但实际应用中要注意,因为都是用的升散之药,而对于妇女有肝郁、有肝火的人,要配一点降药,我经常用的是牛膝。如果应用以后有点风阳上扰。头昏头痛的,加点磁石、夏枯草或茺蔚子都可以。
主要配合补血的川芎
🎈四物汤
现在血虚了,血中之气如何呢?当然也虚。所以中医有好多问题要这样理解,因为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都是互相关联的。本方为补血剂,方中当归这味药在逍遥散中讲得比较详细,在此处它还是这样的作用,当归是苦辛甘温,它既可以行血中之气,它的甘味还可以补脾气,所以它与川芎“上至巅顶,下行血海”的辛散又不同。前面两味药,熟地和白芍,只有白芍是微寒,总的是偏温的。这里面既有当归又有川芎,所以补气血的关系从这里就能体现出来。以辛温行气理气为主,这样使得补血的药补而不腻,使得阴药能够得到阳来化,这样才能阳生阴长,才能达到补血的目的。所以在这里营虚血滞,补血和营,不能理解为行血的概念,这个滞不能和瘀相比,所以四物汤主要抓住这几点,就能掌握它的精神。至于在具体应用当中,究竟以补血为主,还是以和血为主,这四个药就可以互相调整。如果以补血为主,就加重熟地、白芍的用量;如果血虚而滞还有出血的症状,就不仅要用熟地多一些,特别是白芍也要多一些。这里又提到了白芍止血的问题、敛营的问题。如果是虚滞,滞比较多一些,或者是血虚而寒一些。那么这里的川芎、当归就必须要用,而且要根据这些情况来调整加重它们的用量。至于说当归分段来用,中药里已讲过,这里就不再赘述,这里用的是全当归。如果血虚还有热,要重用芍药;在还有出血情况的时候,川芎不仅要少用,还可以考虑不用,因为它是辛温而燥,是上下走窜的,是血中气药。所以抓住这四个药的特点,抓住这四个药配伍的主要意义,这个方剂就掌握了。抓住这个方剂补、行、温、凉四个方面。总的前提是补血和营的方剂。
🎈温经汤
因为虽然血虚,但又有瘀血,需要用养血、补血和行血化瘀的药,所以用了当归,用了白芍,用了川芎。
🎈胶艾汤
还有一个胶艾汤,在这里着重提一下用量。地黄用量最大,芍药第二位,当归第三位,川芎最少,这可联系到讲四物汤时有黄灵活使用的内容。另外加了阿胶、艾叶和甘草。当初讲四物汤时,地黄和芍药是补血的阴药,当归和川芎是和血的阳药。地黄是阴中之阴,川芎是阳中之阳。补血为主,以地黄为主。在这个地方看一看它所治的证,以及这四个药用量的变化,反过来证明了我们在开始讲四物汤的时候作为补血和血、治营血虚滞的问题。这里用艾叶,主要取其暖宫,合“四物”、阿胶以补冲任的虚损。
治痛证的川芎
🎈川芎茶调散
这个方剂没什么特殊的地方,它主要是用川芎治疗风寒所伤的头痛,所以用川芎为名,配伍了相当一部分散风的药,除了甘草,都是散风的,川芎、荆芥、羌活、白芷、防风、细辛、薄荷,而且各经的都有了。羌活归太阳,川芎归少阳、厥阴,细辛归少阴,白芷归阳明,所以说基本上都有了。那么以川芎为名,主要是根据李东垣讲了一句,“川芎为头痛必用之药”。因为川芎辛温香窜,可以上至巅顶,下行血海,为血中之气药,它是活血的,是行气的,所以用它为主药。
🎈羌活胜湿汤
所治的是寒湿所伤,伤在肌表,但侧重的是经络受伤,肩背、头、腰,而且“颈如拔”,脖子好像有人拉紧了。僵硬了。不好动,腰脊也不好活动了。正因为是这样的情况,所以选用的药都是祛风湿药,散风祛湿、辛散之品。羌活、独活、川芎、防风都是这个作用。川芎茶调散就有几个药是这里的
从/方剂/的/角度/学/中药
————————–
仅限医疗专业人士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非专业人士勿擅自使用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742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