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六经辨证解温病——胡希恕温病条辨讲义(十二)
2025
02-06

六经辨证解温病——胡希恕温病条辨讲义(十二)

            六经辨证解温病

                ——胡希恕温病条辨讲义

      卷一 上焦篇

      (药材图来自今日头条作者医药原始)

      ……

      湿温

      ……

      四十七、太阴湿温,喘促者,《千金》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金匮》谓喘在上焦,其息促。太阴湿蒸为痰,喘息不宁,故以苇茎汤轻宣肺气,加杏仁、滑石利窍而逐热饮。若寒饮喘咳者,治属饮家,不在此例。

      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辛淡法

      苇茎五钱 薏苡仁五钱 桃仁二钱 冬瓜仁二钱 滑石三钱 杏仁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胡希恕按】

      苇茎汤通瘀排脓,《金匮要略》用以治肺痈。

      今湿蒸为痰,喘息不宁,用此方于证不适。

      仲景治喘息方法颇多,应随证加以取舍,尤不必专在热饮、寒饮上讲治法。

      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的研究:肺为湿瘀所阻,为肿为痈,或喘促浊痰,皆可以苇茎汤治之。加滑石、杏仁利湿行气之品亦可,但只是湿温郁阻,而无脓血之候者,究属不甚合拍。

      四十八、《金匮》谓太阳中暍,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

      上捣碎,以逆流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吐再服,吐停后服。虚者加参芦三钱。

      【胡希恕按】

      虚证不得用此剂。

      “虚者加参芦三钱”说不可从,方证已详释,于《金匮要略》可参看。

      四十九、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载寒湿,所以互证湿温也。按寒湿伤表阳、中经络之证,《金匮》论之甚详,兹不备录。独采叶案一条,以见湿寒、湿温不可混也。形寒脉缓,舌白不渴,而经络拘束,全系寒证,故以姜、附温中,白术燥温,桂枝通行表阳也。

      桂枝姜附汤苦辛热法

      桂枝六钱 干姜三钱 白术生,三钱 熟附子三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服。

      【胡希恕按】

      湿只是为病的一因,随个体的禀赋不同,及患病久暂等多面的关系,而作寒热虚实等不一的见证,仲景以“随证治之”示人为法,至极精当。

      把湿分作寒热两个,于义不通,于中医之治道并亦欠明。

      比如伤寒病菌虽同,但患者可有阴阳为证之相异,我们能说阴证是感染了寒病菌,或阳证是感染了热病菌吗?

      此理浅明,本不值得一辩,只因后世医家咬定时令运气,说寒说温大乱治道,影响中医的进步非浅,故特出此,以告后学。

      桂枝姜附汤的研究:此阴虚停饮之制剂(编者按:胡老所言“阴虚”,特指“阴性虚证”之意,此处含义相当于现行教材所言“虚寒”),姜附起沉衰之阳气,桂枝、白术降冲气以利水,论谓治“寒湿伤阳,经络拘束”证,亦不如用真武汤较为妥当。

       

                          2024.5.28.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