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伤寒论第386条
2025
01-15

伤寒论第386条

伤寒论条文各家讲解

第386条: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头痛发热,则邪自风寒而来。中焦为寒热相半之分,邪稍高者居阳分,则为热,热多欲饮水者,与五苓散以散之;邪稍下者,居阴分,则为寒,寒多不用水者,与理中丸温之。

理中丸方

人参 甘温  甘草炙 甘平  白术 甘温  干姜 各三两 辛热

《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补之,人参、白术、甘草之甘,以缓脾气调中。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干姜之辛,以温胃散寒。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脾虚肾气动者,脐上筑动。《内经》曰:甘者,令人中满。术甘壅补,桂泄奔豚,是相易也。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呕家不喜甘,故去术。呕家多服生姜,以辛散之。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

下多者,用术以去湿;悸加茯苓以导气。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津液不足则渴,术甘以缓之。

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里虚则痛,加人参以补之。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胃虚则气壅腹满,甘令人中满,是去术也;附子之辛,以补阳散壅。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申上文而出其治。热多欲饮水者,阳邪胜也。寒多不用水者,阴邪胜也。五苓散者,水行则热泄,是亦两解之谓也。理,治也,料理之谓。中,里也,里阴之谓。参术之甘,温里也;甘草甘平,和中也;干姜辛热,散寒也。

五苓散方见太阳上。

加减法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肾气动,欲作奔豚也。去术,肾恶燥也;加桂,以其能伐肾邪而泄奔豚,然非枝也。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吐,气逆也。术能壅气,故去之。姜能散气,所以为呕吐之圣药也。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下多,湿胜也,复用术,术能燥湿,湿燥则下断也。悸以饮水过度言,水停之故也,加茯苓,水行则悸愈也。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渴,脾虚也。加术,缓脾也。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里虚也。加人参,补中也。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寒以不用水之甚者言,干姜辛热而能散寒,非称权,则不可也。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气滞则腹满,术甘而壅。故去之。附子辛温,故加之,饮热粥,亦助药力也。自温,亦取微欲似汗之意,勿发揭衣被,防重感也。

按此,用术,去术,术上皆无白字,何哉?盖由文次句中,上无空隙。故虽有狂妄,竟不能于此加毫末,而经之真原昭然犹存。则他术之有白,出于伪妄,不待言而明矣。然于伪妄之疏愚,亦可以见也。君子察微,观人于其所忽,信哉。

喻嘉言《尚论篇》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参 甘草 白术 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①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揭衣被。

① 夜一∶《伤寒论》原文作“夜二”。

此言霍乱、伤寒虽有寒热之殊,皆当治其脾土之义。霍乱者,呕吐而利也。头痛、发热、身疼痛者,霍乱而兼伤寒也。夫霍乱则中土先虚,后病阳明本燥之气,热多而渴欲饮水者,当主五苓散助脾土之气,散精于上以滋渴热;不得阳明本燥之气,寒多而不用水者,当主理中丸补脾土之虚,以温中胃。五苓者,五位中央;散者,散于肌腠。理中者,理其中焦;丸者,弹丸似土。虽有寒热之殊,皆当治其脾土者如此。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以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参 甘草 白术 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一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揭衣服。

【注】此论霍乱内伤脾土,故无论伤寒热,而皆以助脾为主也。霍乱者,呕吐而利也;头痛发热身疼痛者,内霍乱而外兼伤寒也。得阳明之燥气而热多欲饮水者,用五苓散助脾土以滋水津之四布;不得燥气而寒多不用水者,用理中丸理中焦而温补其虚寒。丸不及汤者,丸缓而汤速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霍乱该吐下而言。头痛发热,身疼痛,则霍乱之表证也,而有热多寒多之分,以中焦为阴阳之交,故或从阳而多热,或从阴而多寒也。热多则渴欲饮水,故与五苓散,去水而泄热;寒多则不能胜水而不欲饮,故与理中丸,燠土以胜水。

理中丸方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白术三两 干姜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碎研温服之。日三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脐上筑者,脐上筑筑然跳动,肾气上而之脾也。脾方受气,术之甘能壅脾气,故去之;桂之辛能下肾气,故加之。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吐多者,气方上壅,甘能壅气,故去术;辛能散气,故加生姜。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

下多者,脾气不守,故须术以固之;悸者,肾水上逆,故加茯苓以导之。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渴欲得水者,津液不足,白术之甘,足以生之。

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腹中痛者,里虚不足,人参之甘,足以补之。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寒者,腹中气寒也,干姜之辛,足以温之。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腹满者,气滞不行也,气得甘则壅,得辛则行,故去术加附子。

柯琴《伤寒来苏集》

吴谦《医宗金鉴》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注〕霍乱者,水饮内发,故吐泻交作也。风寒外袭,故头痛发热,身疼痛也。热多欲饮水者,是饮热也,主五苓散以两解其饮热。若不欲饮水者,是中寒也,主理中丸以独温其中。理中丸,即理中汤和剂作丸也。

〔集注〕方有执曰:霍乱,热多欲饮水者,阳邪盛也;寒多不用水者,阴邪盛也。五苓散者,水行则热泻,是亦两解之谓也。理,治也,料理之谓。中,里也,里阴之谓。参、术之甘温里也,甘草甘平和中也,干姜辛热散寒也。

沈明宗曰:此言霍乱须分寒热而治也。头痛、发热、身疼痛者,风寒伤于表也。外风而挟内热,饮食以致吐利,必欲饮水,当以五苓散两解表里,使邪从汗出,里邪即从小便而去。不欲饮水者,寒多无热,胃阳气虚,当以理中丸温中散寒为主。此以表里寒热辨证治病也。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注】呕吐而利,一时并作,病名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内霍乱而外伤寒。得阳明之燥气而热多欲饮水者,以五苓散主之,助脾土以滋水精之四布。不得燥气而寒多不用水者,理中焦而温补其虚寒,以理中丸主之。然丸不及汤,丸缓而汤速也。

[述]此言霍乱内伤脾土,无论寒热,而皆以助脾为主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曹颖甫《伤寒发微》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参 甘草 白术 干姜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一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揭衣被。

凡物冷热相搀,则味变而质败。近人于饱食之后,饮冰冻汽水,或冰淇淋,往往发霍乱之证。所以然者,冷与热参杂腹中,中气淆乱而吐利作也。气上冲,则头痛而发热;表有寒,则身疼痛。惟霍乱当先治里,前于“发热头痛”条下已详言之。治里有热多、寒多之辨。热多则标阳在上而渴欲饮水,寒多则寒湿在下而不用水。饮水者患其停水,故用五苓散以泄之;不用水者,患其里寒,故用理中丸、汤以温之,而表证从缓焉。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用”字,方氏作“欲饮”二字。“丸”,成本作“员”,《玉函》作“汤”,《千金翼》同。)

魏荔彤云:伤寒者,外感病;霍乱者,内伤病也。伤寒之发热头痛,身疼恶寒,风寒在营卫;霍乱之头痛身疼恶寒,必兼吐下,风寒在胃腑也。风寒外邪,何以遽入于胃腑?则平日中气虚歉,暴感风寒,透表入里,为病于内。因其为风寒客邪,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与伤寒同,因其暴感胃腑,故兼行吐利,与伤寒异,此二病分关之源头也。其所以吐利时不热,利止复热者,则亦因中气虚弱,当吐利行时,邪虽在胃,而气散热不能发,利止气收方发耳,亦异于伤寒之热发在表,无作息时也。既明霍乱致病之由,为病与伤寒之异,而治法方可就其人之寒热施之。热多者,胃虽虚自热,多虚热者,吐利行,必大饮水,五苓散主之,导湿清热滋干,所必用也。寒多者,胃素虚且寒,多虚寒者,吐利行,必不用水,理中丸主之,温中燥湿补虚,所必用也。

《伤寒类方》曰:按霍乱之症,皆由寒热之气不和,阴阳拒格,上下不通,水火不济之所致,五苓所以分其清浊,理中所以壮其阳气,皆中焦之治法也。《医史》戴良撰《吕沧洲翁传》云:内子王病伤寒,乃阴隔阳,面赤足踡而下利,躁扰不得眠。论者有主寒主温之不一,余不能决,翁以紫雪匮理中丸进,徐以水渍甘草干姜汤饮之愈。且告之曰:下利足踡,四逆证也,苟用常法,则上焦之热弥甚,今以紫雪折之,徐引辛甘以温里,此热因寒用也。闻者皆叹服。

理中丸方(原注:下有作汤加减法。《玉函》“丸”作“圆”)

人参 干姜 甘草炙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成本、《玉函》“筛”后有“为末”二 字,无“子许”二字。“若脐上”前有“加减法”三字。“日三四”,《瘥后病篇》《玉函》、成本作“日三服”。)  

方有执云:理,治也,料理之谓。中,里也,里阴之谓。参、术之甘,温里也;甘草甘平,和中也;干姜辛热,散寒也。

程应旄云:阳之动始于温,温气得而谷精运,谷气升而中气赡,故名曰理中,实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阳也。盖谓阳虚,即中气失守,膻中无发宣之用,六腑无洒陈之功,犹如釜薪失焰,故下至清谷,上失滋味,五脏凌夺,诸证所由来也。参、术、炙甘,所以守中州,干姜辛以温中,必假之以燃釜薪而腾阳气,是以谷入于阴,长气于阳,上输华盖,下摄州都,五脏六腑,皆受气矣,此理中之旨也。

钱璜云:后加减方,文理背谬,量非仲景之法。

《伤寒类方》曰:桂枝汤之饮热粥,欲其助药力以外散;此饮热粥,欲其助药力以内温。

《金匮要略》: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人参汤主之。程林注:此即理中汤也。中气强,则痞气能散,胸满能消,胁气能下。人参、白术所以益脾,甘草、干姜所以温胃,脾胃得其和,则上焦之气开发,而胸痹亦愈。

《千金方》:治中汤,治霍乱吐下,胀满,食不消化,心腹痛。即本方。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频服三剂。远行防霍乱,依前作丸,如梧子大,服三十丸。如作散,服方寸匕,酒服亦得。若转筋者,加石膏三两。

又四理顺中圆,已产讫,可服此方,新生脏虚,此所以养脏气也。(即本方。)

《外台秘要》:崔氏理中丸,疗三焦不通,呕吐不食,并霍乱吐逆下痢及不得痢。(即本方。)

又延年理中丸,疗霍乱吐利,宿食不消,于本方加大麦糵。

又《广济》:疗冷热不调,霍乱吐利,宿食不消,理中丸,于本方加良姜、桂心。

又范汪茯苓理中汤,疗霍乱脐上筑而悸,于本方加茯苓、木瓜。

又范汪理中加二味汤,疗霍乱胸满,腹痛吐下,于本方加当归、芍药。

又延年增损理中丸,主霍乱,下气能食,止泄痢,于本方加厚朴、茯苓。

《直指》:水煎,亦名理中汤。

又《小品》扶老理中散,疗羸老冷气,恶心食饮不化,腹虚满,拘急短气,及霍乱呕逆,四肢厥冷,心烦气闷流汗,于本方加麦门冬、附子、茯苓。

《活人书》:或四肢拘急,腹满下利,或转筋者,去白术,加附子一枚,生用。

《三因方》:病者因饮食过度伤胃,或胃虚不能消化,致翻呕吐逆,物与气上冲蹙胃口,决裂所伤,吐出其色鲜红,心腹绞痛,白汗自流,名曰伤胃吐血。理中汤,能止伤胃吐血者,以其功最理中脘,分利阴阳,安定血脉。方证广如《局方》,但不出吐血证,学者当自知之。或只煮干姜甘草汤饮之,亦妙,见《养生必用》。又加味理中圆,治饮酒过多,及啖炙煿热食动血,发为鼻衄,于本方中加干葛、川芎各等分。(《济生方》不用川芎。《直指方》于本方加木香, 治饮食伤胃失血诸证。)

又附子理中汤,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不语,于本方加大附子,各等分。

施氏《续易简方》:有中寒气虚,阴阳不相守,血乃妄行者,经所谓“阳虚阴必走”是也。咯血吐血,衄血便血,皆有此证。理中汤加官桂治之。人皆知此药能理中脘,不知其有分利阴阳、安定血脉之功也。

又理中汤,治伤寒时气,里寒外热,加五味子、阿胶末等分,名顺味圆,治寒邪作嗽甚妙。老人吐泻不止,去甘草,加白茯苓一两,名温中汤。

《直指方》:理中圆,补肺止寒嗽,于本方加炒阿胶、五味子。

又加味理中汤,治肺胃俱寒,咳嗽,于本方加半夏、茯苓、橘红、细辛、五味子,姜枣煎。

又妇人妊娠胎动,腹胁腰痛,下血水者,以真料理中汤,加缩砂佐之。

《体仁汇编》:三建汤,与必审真房劳及冬月真伤寒方可用。本方加川芎、鹿茸。

《医汇》:腹痛全然不思饮食,其人本体素弱,而腹冷痛,以手按之则不痛,此亦虚也,本方加良姜、吴茱萸。

《阴证略例》:寒证不能食,理中建中各半汤,为二中汤。

《医经会解》:本方倍白术、人参,加猪苓、泽泻、茯苓、肉桂,名理苓汤。吃忒,加丁香、柿蒂。

《张氏医通》:衄血,六脉弦细而涩,按之空虚,色白不泽者,脱血也,此大寒证,理中

汤加黄芪。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那么(本条)这个就是根据那个(第383条: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就是霍乱之初来,也是头痛发热,身疼痛。如果他欲饮水,渴得厉害,渴都是胃有热,这时说是“热多”,不是这之外另有什么热,不是的。就是说,“欲饮水者”,可见是热多,这个时候可以用五苓散。五苓散,一方面解表,分解水了。水一分解开,吐利也就好了。

   “寒多,不用水者”,一开始里头就虚,虚就生寒了。他一点水不想喝,虽然也“头痛发热身疼痛”,应该舍表救里,用理中汤。理中丸不如理中汤,他(在本条)这个儿搁个理中丸,(我认为)还是用理中汤好。

所以,一样儿的病(如霍乱),是得辨证啊。那么古人说是多热多寒,就看他渴不渴。他渴呢,欲饮水,说明热多,这个用五苓散是没问题的。

我用这个(白矾)就治过(霍乱)。白矾这个药非常好。真正的霍乱,他拉的不是一般的屎,见不着(屎),就是红水汤子,那是没完没了的,要不人怎么渴呢?(治以)白矾挺好。白矾这东西挺苦挺酸,可是要有这个病(霍乱)的人他喝着香。(有个白帆治霍乱的案例,之所以单用白帆)我那是没办法了,(治疗地点是)在我家里头,因为那一阵儿我回去了(按:指胡老从北京回老家沈阳),在(抗战)胜利那一年。回去我打算在家乡开个小药铺算了,养老,打算那么样子。好!到那儿找不着房子,房子(很紧张,所以)大家乱抢。那时候我在北京认识一个姓马的大夫,他以前在华北医学院。他跟我说:您老走把我带去吧,在这儿我搞不出饭来吃。那时刚毕业的学生,刚在北京市考取的大夫,那一阵儿自己在家开业是很不好搞,没人(患者)找。他一直跟我说,我就说好吧,我就把他带回去了。带回去了,他在我家住着,还没等给他往外介绍事儿呢,他就得了(霍乱)。我在楼上住,他在楼底下住。他就招呼我,我下去,他说“我不好”,我说“怎么呢”?他说“我霍乱了”!那阵儿沈阳(霍乱)闹得最厉害。那正是(夜里)一两点钟的时候了,从外头买药也来不及了,那时候市面上不很太平。我说“怎么办呢”?还不敢声张,一声张了,这一家子人就坏了,就给你隔离开了。我说“得了”,我就上厨房,我问有没有白矾,说有,我就弄了挺大的一大块,我给他弄了浓浓的一大碗,我说“你喝吧”。他就喝了,喝完了他就好了。我亲身有体会,(治霍乱)白矾这个药最好。

也有的时候,真正虚寒,那是得用理中汤,(假如)不到那个(虚寒)地步,他还是有热的多得多,那么这个时候有用白虎人参汤的机会,也有白虎加人参合用五苓散的机会,五苓散用面儿粉,另外给用白虎加人参汤,这我都用过。

单独的五苓散证、理中汤证,比较少见,但是这个方法是对的。他如果要是渴得厉害,可以表里双解,一方面利水祛热,一方面解表。要是不渴,不渴就是阴证,咱们前面说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277条)”所以这时候解热的药都不能用,就用理中汤。

理中汤,咱们前面也讲过,就是:人参、甘草、干姜、白术。人参、甘草都是健胃安中的药,干姜、白术是温中祛湿的药,祛水,之所以呕吐下利,是由于胃虚有寒,这个方药它叫理中,很好。霍乱还是由胃而来的。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下有作汤加减法。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校勘】成无己本:“丸”作“圆”,《玉函经》作“汤”,《千金翼方》同。 

理中丸方。《玉函经》:“丸”作“圆”;“筛”字下有“为末”两字;“如鸡子黄许大”句作“如鸡子黄大”;“日三服”句下有“加减法”三字。“差后病篇”、《玉函经》、成无己本:“日三四”均作“日三服”。 

【串解】陆渊雷云:“此条言霍乱即转全身症状时,分热多、寒多两种治法,热多、寒多,是言其因,非言其证,从欲饮水与不用水上勘出,病虽转属全身症状,其吐利仍未止,何以知之,以五苓散主水入则吐,理中丸亦主吐利故也。五苓散必小便不利,此条不言者,省文也,凡霍乱小便不利者,预后多恶,故五苓为霍乱要药,由药效以测病理,知头痛发热身疼,皆尿中毒所致,其证颇近于表,理中则专治胃肠,其证仍在于里,虽有全身症状,自较五苓为少也。”

“五苓”和“理中”都是真性霍乱的主方,但本条是否真霍乱,很难肯定,因真霍乱的发热身疼等症,在临床上究属少见。

【语译】患霍乱病,同时还出现头痛、发热、周身疼痛等症状,如果是因于热多而口渴喝水的,可以用五苓散;如果是因于寒多而不口渴喝水的,可以用理中丸。

【释方】陆渊雷云:“理中丸、人参汤为太阴病主方,其证心下痞硬,腹痛吐利。心下痞硬且吐者,胃机能衰弱也,人参、干姜主之,腹痛者,肠寒而蠕动亢进也,干姜主之,下利者,小肠有卡他性炎症,肠内容物不被吸收,反有炎性渗出物流于肠道也,术主之,吐利腹痛,则急迫可知,甘草主之……今以治霍乱者,以霍乱之吐利,由胃肠感寒而起,补救本体之弱点,即所以抵抗毒害性物质也。”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参 甘草炙 白术 干姜已上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解析】本条论述霍乱兼有表证的治法。

既言霍乱,必暴然而作吐利,同时伴有头痛、发热、身疼痛等表证,则属表里同病,其治当根据表里寒热的不同病情而施以不同的治法。若以表证、阳证为主,即“热多”,见口渴欲饮水而小便不利者,则治以五苓散,表里两解,通阳化气,利小便而实大便,且五苓散又有行制节之令的作用,能升清降浊而调脾胃。若“寒多”的,即以寒湿之邪为主,见口不渴,“不用水”者,即“自利不渴,属太阴也”的互义。则治以理中丸,温化中焦寒湿。

理中丸用人参、甘草健脾益气;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脾阳得复,寒湿得去,则升降调和而吐利自止。本方为治太阴虚寒证的主方,因其作用在于温运中阳,调理中焦,故取名“理中汤”。本方又名人参汤,亦治虚寒性的胸痹证。本方煎服法,有几点需加以说明:

1。原为丸剂,亦可作汤服,为一方二法。病缓需久服者,可用丸;病急或服丸效差者,应用汤剂。

2。服药后腹中转热,是见效的反映,“腹中未热”不效,可加量;仍不效,更见腹冷痛、畏寒、手足冷、下利清谷者,可加附子而脾肾兼治。

3。为增强药效,温养中气,服药后可喝热粥,并温覆以取暖。

4。若是中焦虚寒下利,又夹热见大便黏液不爽者,可加黄连,为连理汤;兼胃寒吐逆不止,可加丁香、吴茱萸,为丁萸理中汤;兼吐蛔者,可加乌梅、川椒,为椒梅理中汤。随证加减,临床均有较好疗效。

倪海厦《伤寒论》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参甘草白术干姜各三两

右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一服,腹中未热,益增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頃,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揭衣被。

哦,这个呢,讲,你看。哦,霍乱,病人有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你看哦,头痛,发热,身痛,这不是太阳表症吗?太阳表症,病人呢热多欲饮水, 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这里提到两个处方,这里是理中丸,不是理中汤,丸剂。一个是五苓散,在介绍伤寒论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五苓散。哦,我们现在把五苓散放大给大家看, 放大,读图给你看。哦,这五苓散呢,目的干嘛?哦,热多,想喝水,那,实际上中间还有个主症,没写出来,小便不利。病人呢,因为新的水,没有办法去取代旧的水。五苓散在出现的时候,这个水是停在皮肤表面上,停在肌肉上面,而中焦没有水,这个水又没办法回头。哦,结果,胃里面,肠胃里面没有水,口渴, 想喝水,喝水下去呢,可是他身上有很多的积水在那边,水没有办法排掉,所以喝水就吐掉。所以我们五苓散常常用在小孩子,小儿科的时候,这个小朋友吐奶吐得很凶。五苓散一下去,很奇怪哦,他吃什么都吐,就是喝五苓散不吐。哦, 所以五苓散的方子是这样子来的。泽泻,泽泻呢,本来就是能够把表水,全身的水,哦,集中到腹腔来,四肢上末梢的水集中过来。然后呢,茯苓呢,是能通利三焦的水。所以,我们过去有饮,身上有饮病的时候,我们会用茯苓。哦,所以茯苓入中焦,三焦中的中焦。猪苓是下焦,由于我们全身肺主皮毛,哦,从泽泻, 茯苓,猪苓三个是把水统统集中在小便里面,对不对。哦,桂枝,还有白术。这桂枝呢,就是,目的是干嘛,就是强他的心脏,强他的肌肉。所以我们,处方在使用桂枝的时候,不单单是桂枝能够解肌。哦,还要强心,但这个强心,跟肉桂的强心不一样。哦,桂枝的强心,桂枝只是强心,只是让动脉里的血液循环加速而已,肉桂就不是这样,肉桂是它的喷射的力量会加强。好象车子平常开的引擎不够快,你要把它加个涡轮引擎,这就是肉桂,哦,肉桂。我们后边介绍,还会介绍,再介绍这个肉桂。

那白术呢,哦,茯苓这两个健脾的,哦,健脾。我举个例给你听,这个脾脏呢,什么叫做健脾。脾藏意,意念。你如果说,肾是藏志,我要做美国总统。哦, 这个人真有志向,这叫做肾。哦,这个人消沉,什么都不想做,肾气不够。哦, 意念是什么,就是注意力,集中的注意力。这个儿子怎么读书哦,没办法集中注意力。这个时候我们要强脾的时候,我们就要用到白术跟茯苓,哦,白术跟茯苓。这不单单是脾脏功能恢复,让胃口开,他和意志方面都有相关的,你的确啊,可以用白术跟茯苓把胃口打开来。哦,我们白术能够去湿,哦,能够去他的湿。

那,桂枝呢,能够入肌肉。所以湿,去湿的药,配合入肌肉的药,一到了, 吃到这两个药下去以后呢,其他药会到肌肉上面。那泽泻就把那个湿呢,统统集中起来。集中到中焦,中焦再交给茯苓,茯苓再交给猪苓,小便就排出来了。处方是这样来的。

所以,他得水则(利),你要开小半夏,半夏还吐。哦,所以临床上,尤其小孩子,你开五苓散哦,你就用散,不用汤,用药粉给他吃。像小孩子我刚才讲, 吐奶,小孩子全身水肿,你一看到小孩子全身水肿哦,你用用五苓散,一下子就退掉了。轻轻一推就好了,因为小朋友的病啊,很简单。为什么简单,小朋友没有吃牛排啊,对不对,你想想就知道他吃东西很简单。哦,就好象我们治疗那个小动物一样,对不对?还有那牛都是吃草的呀,对不对。你不会给牛也吃牛排。所以我们治人的药跟治动物不太一样。那治小朋友也一样,小朋友吃东西也很简单,所以你有很多药,轻轻推他一下就好了。哦,也就是说,你如果吃得很简单, 哦,你也是会长寿的,也是会长寿。

哦,这样子,那,这就是五苓散,最常用的地方,所以说,五苓散也可以退热,退烧。哦,一般来说,临床上你只要看到,病人呢,得水则吐,喝水呢,则吐,就是五苓散症。哦,小便不利啊,全身水肿,这就是五苓散症。

哦,那,如果是有里寒的,寒多,肠胃里面有寒的。就是,所谓寒的定义是什么?哦,以后临床上你摸脉的时候,病人的脉是一息四至。什么意思?就是说, 你吸气,吸,哦,肠,那个(胃)呢,刚好两次,吐气,刚好两次,所以是四次。哦,寒呢,你吸气的时候变成一次,吐气变成一次,速度变慢。解释中医给病人听的时候,你不要跟他讲说,你是……那肠胃里面如果胃寒,就是胃的蠕动变慢,寒就是慢下来,你看天气很热,大家走路很快,为什么?想赶快回来躲到冷气间里面去,天气冷的时候,比较慢,因为走快,冷风吹的更冷,哦,所以寒会比较慢,速度比较慢。这个是理中丸。

理中丸呢,是个丸剂,中医用丸剂的时候,是采用它的药缓,药性比较缓力量会比较专一,所以经方里有的地方用汤剂,有的地方用散剂,如五苓散,有的地方会用到丸剂,这里用丸剂,哦,那人参、甘草,白术、干姜,这个甘草一定是炙甘草,干姜,让肠胃,干姜能让胃温起来。干姜和生姜差异在哪里呢?干姜是胃寒的时后温胃用的,如果是寒,寒则束,你速度变慢,病人不会口渴,吃不下东西,胃口不好,都是寒症。那,这个我们会用干姜温胃。温胃,意思就是使胃的速度变回来,如果用生姜呢, 生姜是散胃里面的水,老师,我胃里面有停水,常常感觉有水在里面,哦,恶心恶心的,用生姜下去,把水散掉,生姜和干姜不太一样。白术,能去湿,人参, 把肠胃的津液补回来,所以说干姜把寒去掉;干姜,炙甘草能把里寒去掉,甘草也是能够温中,颜色是黄的,能够健脾胃;白术,把湿去掉,寒去掉;人参呢, 把好的肠胃津液补回来。这个处方,虽然只有四味药,但补泻兼顾在里面,把它排掉,同时把津液补回来,这时又用到人参的地方,当你看到轻症的时候,人参, 可以用一些党参来取代,真正救命时,你不要用党参,就用人参,高丽参最好。

理中丸最有意思的就在这里,哦,后面的说明。

诸位看,他把理中丸这四味药,把它打成粉末,用蜂蜜把他给调和起来,像鸡蛋黄那么大一个,用汤来滚它,然后温服,白天 3-4 次,晚上吃一次,如果, 肚子里面没热起来,再增至三四丸。

当然了,它不及汤,汤法以四个药来煮,用水 8 升,煎取 3 升。为什么我常常用 8-9 碗,跟这个是一样的。因为药哦,你如果说 6 碗,你先煮成 2 碗,或 3碗煮 1 碗,药力没有完全出来,你用 8-9 碗煮 3 碗,药力比较平均,如果病情需要,你一天吃 3 碗都没关系,三餐饭前吃,第二服药,晚上半夜吃都没关系,这都是温胃的,滋补的,能去胃家的寒症。

你看哦,如果说,其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桂,四两。这个圆圈, 代表肚脐,肚脐以上用桂枝,肚脐上的悸是心悸,动悸是肾气,肾气引起就是肾脏的水,应该停在下面,可肾脏的水,回逆到心脏,等于是心脏是汽车引擎,很热,一直在跑。我们的心脏,人的心脏不会停下来,一直在跑,原来设计好的是给你用一百年,心脏是君主之官,不会有病,哦,现在为什么有心脏病,除了我们情志,因为人太多了,你像隔壁邻居,经常吵架,以前呢,乡村里面就这么几户,也没什么好吵,每天还见见面。现在住公寓,一帮人住里面,大伙开始吵, 心情很不好,然后,吃东西吃不对,西药又多,都是会害到心脏,本来心脏不应该有病,被环境造成有病。

当你肚脐上方的时候,上方是水,肾气往上走的时候,产生动悸,肚脐以下动悸的时候,我们用茯苓,这两个不太一样的地方。如果遇到病人,肚脐以上有悸的时候,把白术去掉白术是除湿的加桂枝。如果吐多的,把白术去掉加生姜, 你看到没有,加减嘛。生姜本来就是止呕的,如果下多者,再回头用(白)术。

所谓下多者就是,如果你大便太多了,我们为什么用白术,白术一下去后, 白术是除湿的,所以让胃肠里面的大便里面的湿,一下,收起来,水从肠胃里面出来,跑到膀胱里面去,这个时候下利就会停下来。我们在介绍伤寒论时介绍过, 当你在止利的时候,止不住的时候,最后的方法就是利尿,把水从小便导出来,那个利就止掉了,但是也不要随便乱止利,你要先确定他需要止利,不然明明是大承气汤症,对不对?就是下利,下的都是水,老师:他水很多。你看哦,我用白术下去,他的大承气汤症,结果他的下痢是因为便秘引起的,结果你白术一下去,那个干燥的大便,更硬,更凶,如果是你的病人也就罢了。是你的岳母就完了,要看小心点。

这个呢,悸者加茯苓二两,这个悸讲的是肚脐下的动悸,我们后面还会介绍为什么,诸位先这样记一下。所以诸位只要看到动悸,比方说,这个人是,桂枝汤,老师:我说我总是怕风,风吹得很难过,流汗,有一点发烧,桂枝汤症。诶, 老师:等一下,我肚脐以下常常有跳来跳去,感觉里面有跳动。那是水在里面, 用茯苓。我们后面会介绍,上下左右都会有,这个大气怎么转。

如果腹中有痛加人参,这个腹痛为什么加人参?这个腹痛,不是便秘引起的痛,而是津液不够的痛,才会用到人参。哦。如果寒者,把干姜加重(加量),如果腹满胀满加附子一枚,这个腹满者,因为这里是寒,因为这个处方是理中丸, 他里面腹中胀满本身就是寒,寒的很严重的时候,寒湿累积很多的时候,附子呢, 还只能去湿,干姜只能去胃里面的寒,所以说,加炮附子,为什么加附子?就是能让下焦寒也去掉,所以会加附子。

如果吃了这个汤药以后呢,再喝稀饭,让它慢慢把寒去掉,同被子盖起来, 让他流一点点汗,从表出来,寒湿就会排掉,这是症治。就是说我们在治疗,在开理中丸或理中汤的时候,我们会运用到一些加减,诸位看起来好像加减很多, 实际上你只要掌握到精神,是不是自己会加减呢?你只要是知道它的功能是什么就知道了。所以医生啊。医者父母心,那你一定要懂这个,不然就开错了,开错了不好,当然可以救得回来,这个不是很严重嘛。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