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洪涛这是选择中医馆在公众号发布的第2302篇原创内容
三叉神经痛是一个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病人非常痛苦。当疼痛发作时,感觉像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疼痛,导致病人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那么,有什么办法缓解并治愈三叉神经痛呢?我的建议是,首选中医。因为中医有速效之功,且既治标,又治本,可以彻底解除疼痛,从而大大提升病人的生活质量。临床上我曾治愈过多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有不少属于顽固性疼痛,且数月不愈),用纯中医,汤药配合针灸,取效既快,且不容易反弹。以下试举一例。一、医案一位中年男性,腹部肥大。来诊时告知患有面部左额至左面颊三叉神经痛近一年,吃饭、手碰、下雨、情绪激动则发作,发作时如雷电如火烧,因疼痛而不敢咀嚼。自述是因拔牙引起。兼见眼屎多,眼红。睡觉脚热。易怒。受疼痛影响不能安眠,导致情绪易激动。曾经到处求医,反复针灸、服中西药物,但效果不明显。纳可。二便可。脉滑,苔黄略厚,舌略大,舌尖红,舌下小瘀。我诊为:湿热,气血不和,心火偏旺。即处方如下:方一:制大黄10,炙甘草10,白芍50,升麻10,葛根30,白芷10,柴胡10,枳实10,蒿本10,细辛6,僵蚕10,蝉蜕10,姜黄10,冬桑叶15,五付,水煎服,日一剂。(单位:克,下同)方二:白芍50,炙甘草30,酸枣仁(炒捣)20,木瓜10,蜈蚣两条,全蝎10,五付,水煎服,日一剂。上二方可交替服用,一天换一个药方。
同时配合针刺。先取坐位,针风池、风府、大椎。针入稍捻转即出针,不留针。然后让病人平躺,循经远取阳明经诸穴,包括足三里、合谷、肩髃;少阳经诸穴,包括肩髎、阳陵泉。另针太冲。二诊时病人告知:药后腹泻,但不感觉累,疼痛缓解了九成,且较前体重下降了15斤左右。自述精神大好,现在吃饭再也不需要小心谨慎了。二、分析方一以升麻葛根汤合大柴胡汤、升降散加减。方二以芍药甘草汤合止痉散加减。以下就所有诸方做一分析。其一,升麻葛根汤之所以用升麻葛根汤,源于此方有透邪止痛之功。按方书所记载,升麻葛根汤为麻疹初起之方。但从临床来体会,此方并非为麻疹专设,我常用于治疗阳明头面之疾。以此案为例,三叉神经痛的部位在阳明经,而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若外邪侵袭,导致阳明经气不利,则会出现疼痛。用升麻葛根汤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能引药力上达头面。按前贤经验,升、葛为阳明之向导;二是能宣透阳明之经气;三是有强力止痛之功。
其二,芍药甘草汤升麻葛根汤中内含一个完整的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载自于《伤寒论》第二十九条,“伤寒脉浮……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方中由芍药、炙甘草各4两组成。这是一个养阴柔肝、缓急止痛的高效方。从中医来分析,三叉神经痛多由三阳经络受邪所致,总体来说其病机在于阴虚,且筋脉失养。而芍药甘草汤既可养阴,又可缓急。芍药即白芍,性味酸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甘草甘温,健脾益气,缓急止痛,二药组方起酸甘化阴,具有滋阴和血、调肝健脾、缓急止痛之效。临床常应用此方治疗各种疼痛类疾病。《医学心悟》记载:“芍药甘草汤止腹痛如神。”并提出了加减法:“脉迟为寒,加干姜。脉洪为热,加黄连。”现代临床报道本方还用于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头痛、牙痛、痛经、妊娠腹痛等。芍药甘草汤所治痛症的共同特点是:挛痛,即发病急迫,呈跳痛、掣痛、绞窄样疼痛,突发性、阵发性疼痛。显然,这个特点正与三叉神经痛非常合拍。现代研究发现,芍药甘草汤既能抑制外周神经末梢引起的疼痛,又能抑制继发的炎性反应所致的疼痛。其中甘草具有镇静、抑制末梢神经的作用,可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和骨骼使其弛缓,消除挛急;白芍则对疼痛中枢和脊髓反射弓有镇静作用。此案我重用芍药甘草汤,白芍用至50克。炙甘草用30克。仲景应用芍药甘草汤的剂量是“各四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按一两等于15.625克计算,四两为60多克。且两药的配伍比例是1:1。我自己临床体会,芍药甘草比例为1:1或2:1时,解痉止痛的作用最强。我用芍药甘草汤时有如下经验:用于补血养阴时则加大芍药剂量,若偏于和中益气时则加大甘草剂量。
其三,大柴胡汤我临床常用大柴胡汤来治疗少阳阳明合病。关于大柴胡汤,有其体质特点。我的老师黄煌教授认为,适用于大柴胡汤的人往往情绪易紧张、焦虑,对外界的各种刺激感受性强而适应性差,表现为痛阈低,睡眠、饮食、情绪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波动,肌肉易于紧张。其肤色偏黑,皮肤较干燥,肌肉比较坚紧,等。从此案来看,病人因疼痛而精神紧张、焦虑、烦躁,且肤色红暗,腹部大,正属于大柴胡汤的体质。我认为大柴胡汤体质也类似于痰湿体质。从疗效来看,药后病人不但疼痛迅速缓解,且迅速排出体内积滞的痰浊水饮。结果就是虽然体重大幅度下降,但病人感觉精气神更充足了。显然,排出痰湿浊毒后,不但缓解了病情,还改善了病人的体质。
其四,升降散本案用到了升降散。这是清代医家杨栗山在《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中创立的一个宣郁清热的高效方。杨氏认为:“温病杂气热郁三焦表里,阻碍阴阳不通。”治疗时必须“清热解郁,以疏利之。”为此,将升降散视为调畅气机的基础方剂此方能泻热通腑,升降同施,气血并治,使人体气血调和,升降畅通,故能治疗外有表邪,里有郁热之证。我对于升降散的体会是,此方不但能治发烧,亦可治杂病,特别是与气机升降失常所导致的杂病。临床所见,不少疾病的病机即在于气机不畅,或不升降,或不出入,都可用此方来调畅。就此案来说,三叉神经痛即是气机升降失常,不通则痛。由此说,完全可以借升降散来调畅气机。其五,止痉散止痉散由全蝎、蜈蚣各等分组成。此方有搜风通络,镇痉止痛之功,常用于治疗乙脑抽搐不止。四肢抽搐,痉厥,以及顽固性头痛、偏头痛、关节痛等。全蝎含蝎毒,有抗惊厥、镇痛降压等作用;全蝎、蜈蚣祛风通络,镇痛止痛。现代研究证明全蝎、蜈蚣有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血管的作用。我临床治疗剧烈的三叉神经痛时,往往喜欢合用止痉散,因虫药有强力的搜风通络止痛之功,这是草木药所不能比拟的。
处暑,意味着暑热的结束,秋凉的到来。北方开始变凉,而南方仍热,养生当因地制宜而有所不同。选择中医特此推出处暑养生专区。点击下方图片进入页面,了解更多养生知识。(广告)
其六,适当加味此案中在以上合方的基础上,我加了白芷、蒿本、细辛、冬桑叶、酸枣仁、木瓜诸药。理由如下:白芷、蒿本、细辛皆属辛温之药,可缓解合方诸药的寒凉之性;且此类药皆上通于面部,能作为引经药;更属风药,而能祛风止痛。冬桑叶味苦甘寒,既能疏散风热,亦能清泻肝火。《神农本草经》云其能“除寒热,出汗”,而吴鞠通在桑菊饮“方论”中云:“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春乃肝令而主风,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余……”。此案患者肝木偏旺,木郁化火,用冬桑叶一举两得,使风热得散,肝火得泻,其痛可除。酸枣仁与木瓜皆属酸味药,酸则收敛,有缓解痉挛以止疼痛之功。兼可缓解蜈蚣、全蝎的燥烈之性。其七,针灸针灸擅长治痛,这已经是常识。我从临床体会到,不管是何种剧烈的疼痛,都可用针灸当下取效,甚至让疼痛完全消失。可以说,针灸止痛之功最有迅捷,远胜任何药物。为什么针灸能速效止痛。从中医来分析,因为针灸能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疏通经络,畅和气血,使气血不畅,自然疼痛消失。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可兴奋人体的内在镇痛系统,而且能改善病变局部微循环及神经营养状态,消除或减轻炎症,清除代谢产物,提高痛域,缓解痉挛。
三叉神经痛属于剧烈的疼痛,用针灸最有良效。我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有如下几点思考:一是绝不可针刺局部。越是在局部刺激,越容易诱发剧烈疼痛。二是建议尽量循经远端取穴。病在何经,就远取何经之穴。《灵枢·终始》告诉我们:“病上者、下取之,病下者、高取之。”从临床来看,三叉神经感觉分支与三阳经循行基本吻合,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经络循行部位相当于三叉神经第2支的分布区,手阳明大肠经循行部位相当于三叉神经第3支的分布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相当于三叉神经第1支的分布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相当于三叉神经第1、2、3支的分布区。由此说,可重视从三阳经远取来治疗三叉神经痛。三是循经取穴可与辨证取穴相配合。以此案为例,疼痛主要在阳明和少阳经,则只循此二经远取,且手足经合用。病人兼有烦躁、紧张等负面情绪,属于肝郁,故取太冲。四是重视后项诸穴。我临床治病,往往先针风池、风府、大椎,针入稍捻转即出针,目的是以后治前,让五官七窍的生理功能恢复正常。以此案为例,痛在面部,当然要治其项后。针刺与汤药相结合,标本兼治,且兼顾了所有的病机,故能迅速取得满意疗效。
选择中医热门话题(广告)
如需线上预约挂号问诊点击此👈
加入选择中医线上社群点此处👈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535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