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堂
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
2024年11月16日 17:01
北京
发热,是孩子常见的症状。尤其是平素体弱或是容易积食的孩子,稍受外邪则易致发烧。用退烧药后发烧容易反复,让家长焦头烂额。
服用退烧药为何容易反复?
退烧药的原理:当体温高于38·5度时,退烧药的作用是抑制脑内前列腺素的合成,给下丘脑营造“一切正常,可以降温的假象”。
这样的退烧原理,是否如同汽车故障灯亮起,我们不去检修,而把故障灯灭了?是否如同家里进了贼人,当我们奋起反抗时,有人不去驱赶贼人,而是给大家发出错误警报:一切正常,大家可以放下武器了!然而,贼人还在家里,危险并没有解除。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用了退烧药之后,又会反复。
中医退烧见效快、不反复
中医治疗小儿发热,见效快、不易反复,外感发热往往能快速退烧,且不影响脾胃功能;即使是迁延数月的发热,中医也能取到满意的效果。
中医对小儿发热的认识
中医在治病的过程中,并非掩盖症状,而是去寻找导致症状的原因,审因论治。
中医认为:小儿气血未盛,经脉未充,神气怯弱,脏腑娇嫩,抗病力弱,不耐外邪侵袭,加上智力未开,往往不避寒热,饥饱无度。因此,外感内伤,互结为患,而成各类发热疾患。可以因风寒、风热、暑热、湿热引起,甚至小儿吃多了也可引起发热,老百姓称之为“食烧”。
01外感风寒
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鼻流清涕。
寒邪侵袭肌表,卫阳被遏,肌腠失于温煦,则恶寒;正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卫阳失于宣发,则郁而发热,邪正相争,则恶寒与发热并见;寒性收引,外感寒邪,则腠理致密,玄府(毛孔)闭塞则无汗。治宜解表散寒、辛温宣肺,用发汗的方法驱寒外出,则发热自愈。
02外感风热夹食积
表现为:高热、汗出不畅、心烦口渴、咽喉红肿。
小儿阳常有余,体多蕴热,饮食不节,食滞内停,亦多化热。此时复为风热病毒所袭,外感之邪,引动内蕴之热,风热相激,熏灼蒸腾,遂现高热、汗出不畅,易引动肝风,治宜急用清热解表之剂,透热外出。
03表邪已解、里热未清
表现为:高热、汗出淋漓,午后夜间尤甚、烦躁喜冷
小儿素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发热之证又易伤阴耗液,故小儿外感之病,若失治误治,易从阳化热。证见高热不退、汗出淋漓,午后及夜间尤甚,面红耳赤、烦躁喜冷,舌苔白厚,指纹青紫、脉洪大。证属表邪已解,里热未清,邪热散漫于阳明之经。治宜解肌疏邪、甘寒清热。切不可误认为表邪未退,妄用发汗的药,徒伤卫阳;亦不可因其里热炽盛,峻用攻下的药,伤伐正气。
04食伤发热
表现为:腹胀拒按、暖气酸腐
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父母溺爱,投其所好,恣食生冷难化之物,久而损伤脾胃,宿食停滞难化酝酿成热,熏灼胃肠,蒸发肌表。
证见肚腹热甚,以手扪之,如燔炭烙手,久按益甚,常喜伏卧凉处,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腹胀拒按、暖气酸腐,热势昼轻夜重,治宜清肠热、导积滞。
有的孩子持续发热,有的月余不愈,多由于高热不退,耗伤津液,使邪留阴分,余热不尽。表现为午后热甚、骨蒸潮热、五心烦热,口干无津,或咳嗽痰喘,舌无苔或少苔而干,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
还有的孩子,久病气衰,病后失调,或脾虚久泻,致使中气不足而发热。表现为低热自汗,活动加剧、倦怠无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象虚弱,指纹浅淡,证属气虚发热,治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编者按:
无论是外感发热,还是持续发热,中医可通过辨明感受寒热燥湿的属性,用药调整体内环境,或宣肺、或清热、或化痰、或消导、或养阴,当身体恢复平衡后,症状自然能很快消失。因此,无论是病毒、支原体、细菌等造成的发热,中医都能治疗。
#artContent img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4398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