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黄帝内经》讲述了什么?(一):时与人体
2024
11-11

《黄帝内经》讲述了什么?(一):时与人体

       “天人合一“的理念,就时间而言,天时之年、月、日,在人体中都有其对应的脏腑与状态。

        第一,“一日分四时“的概念,即指一日与一年四季上的对应关系。

     《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四》有,岐伯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其含义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北半球,夏季日长夜短,冬季日短夜长,其不仅表现在植物之疯长或收藏缓长的状态,而且在人体,也表现出血管膨胀或收缩之明显变化。

       而这种变化,春季的特点,在一日中的表现点在早晨及上午。夏季的特点,在一日中的表现点在正午时段。秋季的特点,在一日中的表现点在日落时段。冬季的特点,在一日中的表现点在子夜时段。

        故,一日也同样具备一年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

       同时,《黄帝内经·素问第三》有,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这是说,人体的阳气,感应着太阳光的强弱与来去。阳光强,人体阳气便充足;阳光弱,人体阳气也便弱。人体阳气主要运行于白天与室外活动。

       一日之阳气盛在午时,一年之阳气盛在夏季,它们有着对应的关系。

       那么,人体之阳有何表现呢?阳,表现为好动,肌体功能的健全、健康与灵活;阳,还表现为情志的乐观、积极、敏锐、快速、开放、豁达等等。

       反之,月亮影响下的人体,即是阴气最盛的时段,即夜晚。阴,代表安静、消极、被动、内敛、封闭、懒惰、怠慢等特点,恰好可以平衡阳气之特点。

       人体的阴阳平衡,即为健康。

     就是说,平静祥和,尤如朝暮之温和、温润与温柔,较宜人悦人。过激之夏阳、正午之阳,与冬之阴、子夜之阴,则会使人担忧、焦虑,也使人慎重与收敛。所以,在不平静或过激之状态下,我们均需小心掌控阴阳,以确保在不病不灾之安全度内。

      第二、一日之阴气阳气,综合之多寡,均感应并对应着人体的五脏六腑。(参看上图)

        首先,自然之阴阳气息的变化,我们借用先天八卦的表述,来细分细看与深入了解。(见下图)

       先天八卦图,本就是对自然界阴阳力量的总体概括。

       夜晚阴气重,白天阳气重。午时,阳极生阴;子时,阴极生阳。如此,便将一日之子时至午时时段,称为阳气渐盛阶段;可日出之前,阳气虽渐强,但依然弱于阴气。这是阴中之阳。

       相应地,阳极生阴之午后,即为阳中之阴了。加上,阳中之阳、阴中之阴,便成就了“四象”。“四象”再次细分,便有了“八卦”之阴阳细分之描述。当然再细分,便有了八八六十四卦之详细表述了。

        不过,在人体中,古人经过总结,常用的阴阳表述法,却是按照地支之“时辰”,来加以总结的。

       故有一日之时辰,所对应的脏腑经脉是这样的:寅(手太阴肺经)、卯(手阳明大肠经)、辰(足阳明胃经)、巳(足太阴脾经)、午(手少阴心经)、未(手太阳小肠经)、申(足太阳膀胱经)、酉(足少阴肾经)、戌(手厥阴心包经)、亥(手少阳三焦经)、子(足少阳胆经)、丑(足厥阴肝经)。

       《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八章有云:“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

        这便是说,各个时段、各个脏腑,它们的阴阳气息的比例是各不相同的。夜间以少阳经活动为主,而白天则以阳明经、太阳经活动为主。在该书其他章节中,还特别清楚地表述,称太阳经为三阳经,阳明经为二阳经,少阳经为一阳经。以此可见其阳气的多寡与力量的大小了。

        故,身体病变在不同的时辰,它表明与指代的含义,能较清晰准确地反映一些病情。

        比如,若辰时便昏沉欲睡,多表明胃经虚弱,胃部不适。若巳时如此,则多表明脾经虚弱,脾脏不适。

       又比如,若每日酉时犯病,则表明肾经虚弱,同时也说明心经可能也有病变。五行中,酉时属金,金时犯病,常因其上司之心火的虚弱所致。

       第三、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

       《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九章有云:“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这是说,随着月盈月亏,人体的肌肤会随之变得紧致充盈、气血旺盛,或变得松驰消减、气血虚弱。

       又,《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一章有云:

     “  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   

        ……岐伯曰: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

       这其中的“十指应十日“,是指十指所对应的十天干,即,

       甲己对应左右手之少阳经;

       乙戊对应左右手之太阳经;

       丙丁对应左右手之阳明经;

       庚癸对应左右手之少阴经;

       辛𡈼对应左右手之太阴经。

       该章有其具体内容,可以翻阅细看。

        第四、节气与人体部位的对应。

      《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八章有云:         “身形之应九野也。左足应立春,其日戊寅己丑;左胁应春分,其日乙卯;左手应立夏,其日戊辰己巳;膺喉首头应夏至,其日丙午;右手应立秋,其日戊申己未;右胁应秋分,其日辛酉;右足应立冬,其日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应冬至,其日𡈼子;六腑膈下三脏应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乙所在之日,及诸戊己。 ”

       即,左足(立春,艮宫)、左肋(春分,震宫)、左手(立夏,巽宫)、膺喉首头(夏至,离宫)、右手(立秋,坤宫)、右助(秋分,兑宫)、右足(立冬,乾宫)、腰尻下窍(冬至,坎宫。)

        第五,四季与人体的气息变化。

       《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四章有云:

       “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人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

       这是说,春天,天之阳气开始生发,地之阴气开始消减,冰冻渐渐消融,水流行而河道通,所以与之相应的人体之气,也随之汇聚于经脉。      夏天,经脉气满充盛,散溢于孙络中,孙络得到了气血的滋养,皮肤也就充实了。       长夏时节,经脉和络脉都很满盛,能充分地润泽肌肉。       秋天,阳气开始收敛,人体的腠理也随之关闭,皮肤也随之紧缩。       冬天,万物闭藏,人体的气血也相应收藏于内,附着于骨髓,贯通于五脏。      为此,邪气常会随着四时气息的深浅而入侵人体的不同部位。为此,也有了春弦、夏脉钩、长夏脉软、秋脉毛、冬脉石的来处。       另外,《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二章有云:脏气法时。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       第六、人生不同时段的变化。     《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四章有云:  “ 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

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

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

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

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

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

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总之,“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该书中被多次阐释与运用。也许,还漏掉了有关时间的重要内容,比如年份与人体,没有被阐述到。除此之外,若有其它,请您留言告之。谢谢您的阅读!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