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医李知行
有什么样的愿力,就会种下什么样的种子。
伏天出汗多,中医说,汗是心液,汗出太多,就会损伤心液,进而影响心阴,心气,所以暑热的天气耗气伤阴,引起气阴不足。
今天介绍的这个中成药,能很好地顾护我们的心液,叫虚汗停颗粒。
虚汗停颗粒:黄芪、浮小麦、大枣、糯稻根、煅牡蛎。
早在后疫情时期,我就介绍过这个中成药,因为后疫情时期,很多人阳康后出现了莫名出汗多的现象,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动不动就出汗,这个药对症处理,效果不错。
这个药其实可以追溯到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面记载了一个方子“牡蛎散”,就是虚汗停颗粒的底方。牡蛎散治疗什么的呢?
“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
这段文字说的很明白了,因为虚,所以出汗多,气阴两虚,白天夜晚出汗都明显。再看后面,你就明白为什么汗为心液。汗出多了,心会蹦蹦跳,这就是伤了心阴,心主血脉的功能减弱了,需要更快的跳动频率来完成体内的血液循环。整个人会非常疲劳,还会觉得烦躁,因为心阴不足,不能涵养心脏,心脏就躁动不安了。
来看看这个药背后蕴含的医理。
汗出多是因为肌表不固,毛孔关不上,体内的津液就容易以汗的形式流出去。
黄芪是常用的补气药,味甘温,能益气固表。中医说气能摄津,气足了能把津液给封存好。汗液流出体外都要皮肤这个出口,如果我们把这这个出口关闭好,汗液是不是就没有那么容易流出去了。
浮小麦、糯稻根、煅牡蛎,有一个共同的作用,就是固表止汗,凡是往外走的,都要加强固涩的作用,这三味药直接把气血给收住,汗就少了。这就好比有一个瓶子,里面装满了水,现在瓶盖松了,水从里面漏出来了,这时候需要做一件事,把瓶盖拧紧。
浮小麦是小麦收获时,扬起其轻浮干瘪者,或以水淘之,收集浮起者,晒干。味甘凉,专入心经,养心气,有敛汗益气的作用。《本草纲目》:“陈者煮汤饮,止虚汗。”
糯稻根是植物糯稻的干燥根茎,“牡蛎散”里面用的是麻黄根,这里换成了糯稻根,功效类似于麻黄根,都能固表止汗。糯稻根性质平和。此外,它还能生津,气虚自汗,阴虚盗汗,糯稻根可以滋阴,补充津液。
煅牡蛎是把牡蛎壳放在火上煅烧而来,牡蛎壳就是平时中药处方里的牡蛎,擅长潜阳散结,经过煅烧后的牡蛎,收涩性更强,收敛固涩的力量更强大,擅长止汗,汗多的人要用煅牡蛎。
最后流失掉的津液,我们用一味大枣给补充回来,大枣能益胃生津,养血安神。
这个中成药益气养阴,固表敛汗,用于气阴不足的自汗、盗汗。如果出汗同时伴有气阴不足明显的,可以考虑配合生脉饮。
中医李知行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3911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