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三伏灸适应症及穴位选择
2024
07-21

三伏灸适应症及穴位选择

三伏炙《黄帝内经》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阴阳应象大论》:“阳萎则病、阳衰则危,阳亡则死”。从中医古巨著中可以看出,中医的夏季养生,重在培补一身之阳气。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是养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季节。在这个炎热的季节,万物生长,阳气在外,阴气在内,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如果不注重保养的话,就会导致阳气大大的流失,当阳气受损,身体自然受损,等到了冬季,阳气不足,寒气更易入侵人体,又会造成更多的疾病从生,所以夏季养生重在养阳。而“冬日之病多为寒变,唯夏日之治,事其半而功倍之”——冬病夏治。而“灸者,温暖经络,宣统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艾为纯阳之物,在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三伏天,施以纯阳灸火温灸,将双重阳气作用于体内,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病所,起到外排湿寒,内熨脏腑、固本培元、温通经络的作用,这就是三伏灸的作用原理。既然三伏灸适合冬病夏治,那都有哪些适用症呢?适用症范围三伏灸是一种利用夏季阳气旺盛的时机,通过艾灸的方法刺激人体穴位,以温阳散寒、调理气血、增强免疫力为特点的中医外治法。其适应症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三伏灸可通过温阳散寒、宣肺止咳的作用,改善呼吸道症状。配穴建议:肺腧、定喘、膈腧、天突、膏肓、膻中。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等,三伏灸能温通脾胃、调理气血,促进消化系统功能的恢复。配穴建议:关元、中脘、天枢、脾腧、胃腧、大肠腧。疼痛性疾病:如颈肩腰腿痛、关节炎、风湿病等,三伏灸通过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缓解疼痛症状。配穴建议:大椎、肩井、肩井、天宗、大椎、肾俞、命门、腰阳关、大肠俞、委中、命门、犊鼻、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血海、梁丘。免疫力低下:对于体弱多病、容易感冒、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三伏灸可通过提高身体抵抗力,增强体质。配穴建议:大椎、命门、肾腧、中脘、关元、足三里。注:若用三伏灸贴,每个穴位1贴,成对的穴位选择任意一个即可。穴位选择原则在进行三伏灸时,穴位的选择至关重要。以下是穴位选择的一般原则: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艾灸。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既要针对病变部位进行局部艾灸,又要考虑整体调理,选择能够调节全身气血的穴位。循经取穴:根据中医经络理论,选择与病变部位相关经络上的穴位进行艾灸。常用穴位介绍以下是一些在三伏灸中常用的穴位及其功效:1.大椎穴:位于颈椎与胸椎交界处,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大椎穴是督脉的重要穴位,三伏灸此穴可祛风散寒、通阳益气,对于风寒感冒、颈项强痛等症状有良好疗效。2.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具有宣肺止咳、理气平喘的作用,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3.足三里穴:位于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与内踝尖相平。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三伏灸此穴可调理脾胃、舒肝利胆,对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症状有良好疗效。4.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此穴位是脾、肾、肝三经的交汇点,具有健脾益气、调补肝肾的功效,对于改善消化功能、调理月经紊乱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显著作用。5.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涌泉穴是肾经的首穴,三伏灸此穴可滋阴补肾、舒经活络,对于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以及下肢痉挛等症状有良好疗效。6.神阙穴:位于脐窝正中,具有温阳固脱、健脾和胃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泻等病症。神阙穴是人体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也是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所在,三伏灸此穴可激发人体正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7.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与肚脐相对。命门穴是人体督脉上的重要穴位,三伏灸此穴可温阳散寒、调理气血,对于阳虚引起的怕冷、四肢不温、夜尿多等症状有良好疗效。8.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关元穴是人体任脉上的穴位,三伏灸此穴可温阳益气、固本培元,对于气虚引起的疲乏无力、气短懒言、易感冒等症状有良好疗效。9.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中脘穴是胃的募穴,三伏灸此穴可健脾和胃、调理气血,对于胃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有良好疗效。10.太阳穴:位于头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太阳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三伏灸此穴可清热解毒、明目开窍,对于头痛、目赤肿痛、感冒等症状有良好疗效。11.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百会穴是督脉的重要穴位,三伏灸此穴可升阳固脱、安神定志,对于头昏、头痛、失眠等症状有良好疗效。12.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穴是心包经的穴位,三伏灸此穴可宽胸理气、宁心安神,对于心悸、胸闷、失眠等症状有良好疗效。13.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穴是胆经的合穴,三伏灸此穴可疏肝利胆、强健筋骨,对于肝胆疾病、筋骨疼痛等症状有良好疗效。14.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阴陵泉穴是脾经的合穴,三伏灸此穴可健脾利湿、调理气血,对于脾胃虚弱、水肿等症状有良好疗效。15.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处。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三伏灸此穴可化痰湿、通经络,对于痰湿内盛、头晕目眩、胸闷等症状有良好疗效。16.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三伏灸此穴可滋补肾阴、调理气血,对于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等症状有良好疗效。17.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尺泽穴是肺经的合穴,三伏灸此穴可宣肺化痰、宽胸理气,对于肺部疾病、胸闷等症状有良好疗效。18.列缺穴:位于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列缺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三伏灸此穴可宣肺散热、通经活络,对于感冒、头痛、颈项强痛等症状有良好疗效。19.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照海穴是肾经的穴位,三伏灸此穴可养阴清热、调经益肾,对于肾阴虚引起的月经失调、尿频等症状有良好疗效。20.颊车穴:位于耳下下颌骨颏肌后缘,咬牙时可见一凹陷处。颊车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三伏灸此穴可疏风清热、开关通窍,对于面瘫、牙痛、感冒等症状有良好疗效。21.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平第二掌骨中点处。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三伏灸此穴可疏风解表、调理肠胃,对于感冒、头痛、腹痛等症状有良好疗效。22.风池穴: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与风府穴相平。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三伏灸此穴可疏风清热、开窍醒神,对于感冒、头痛、眩晕等症状有良好疗效。23.曲池穴:位于屈肘成直角时,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曲池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三伏灸此穴可清热祛湿、调理肠胃,对于湿热内盛、腹胀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24.足临泣穴:位于第四趾与第五趾之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足临泣穴是胆经的输穴,三伏灸此穴可疏肝利胆、通经活络,对于胁肋疼痛、足部麻木等症状有良好疗效。25.申脉穴:位于足外侧,踝关节下方,腓骨短肌与趾伸肌之间。申脉穴是膀胱经的穴位,三伏灸此穴可益气固脱、温经散寒,对于阳虚引起的怕冷、四肢不温等症状有良好疗效。26.涌泉穴:位于足底,第二、三趾缝纹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涌泉穴是肾经的井穴,三伏灸此穴可滋阴降火、健脑益智,对于肾阴虚引起的头晕目眩、耳鸣健忘等症状有良好疗效。27.足太阳膀胱经:这是人体最长、穴位最多的一条经络,三伏灸此经络上的穴位可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对于多种疾病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心俞穴、肝俞穴、脾俞穴、肾俞穴等背俞穴,分别对应心脏、肝脏、脾胃和肾脏,三伏灸可温阳散寒、调理气血,改善相应脏腑功能。28.任脉: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总领全身阴脉,三伏灸任脉上的穴位如关元、气海、中脘等,可温阳益气、固本培元,改善气虚乏力、畏寒怕冷等症状。29.带脉:位于腰部,与肚脐相平,三伏灸此穴可健脾利湿、调经止带,对于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白带异常等有良好疗效。注意事项提醒在进行三伏灸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合适的时间:三伏灸一般在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连续艾灸三次,每次间隔7~10天。避免在过饱、过饥、疲劳或情绪激动时进行艾灸。艾灸前准备: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整洁、温暖,避免受凉。艾灸前需清洁皮肤,保持干燥。艾灸操作:艾灸时要保持火力适中,避免烫伤皮肤。艾灸时间一般控制在20~30分钟,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可适当调整。艾灸后护理:艾灸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保持艾灸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如出现不适或过敏反应,应及时就医处理。总之,三伏灸是一种有效的中医外治法,在适应症范围内选择适当的穴位进行艾灸,可起到温阳散寒、调理气血、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同时,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安全和卫生,确保艾灸效果的最大化。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