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伤寒论第264条
2024
07-01

伤寒论第264条

第264条: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面频着,不可吐下,吐下则悖而惊。

少阳之脉、起于目眦,走于耳中其支者,下胸中贯膈。风伤气,风则为热。少阳中风,气塞而热,故耳查,目赤,胸满而烦。邪在少阳,为半表半里。以吐除烦,吐则伤气,气虚者悸;以下除满,下则亡血,血虚者惊。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泰,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首句以攒名,揭总举大纲言。三阴篇中如此云云者皆然。少阳之脉,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其支者下胸中,贯膈,肝主目,胆为之合。风为阳而主气,耳无闻者,风塞则气塞也。目赤者,风热则气昏也。胸满而烦者,风郁则膈热也。少阳本无吐下法,其经又多气少血,吐下复伤其经,则血愈少而虚,血虚则心虚,所以神识昏乱,怔忡而惊也。

喻嘉言《尚论篇》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风热上壅则耳无闻,目赤。无形风热与有质痰饮搏结,则胸满而烦,此但从和解中行分竭法可也。若误吐下,则胸中正气大伤,而邪得以逼乱神明,此时即为城下之盟,所丧不滋多乎!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此少阳自受之风邪,盖少阳初阳之气自下而上,由内至量外,则耳目聪明。若中于风,则少阳之气反从上而下,从外而内,故两耳无所闻。目赤者,风动火炎也。胸中满而烦者,三焦之气不和也。此少阳风火之气病于上,三焦之气逆于中,故不可吐下,吐下则津液虚而风火内入,留于心包则心悸,合于肝木则发惊,盖少阳木火之气内合于手足厥阴也。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注】少阳之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风客经脉,故两耳无所闻也;少阳之脉,起目锐眦,风火交攻,故目赤也;少阳枢机不运,故胸中满;相火之气内合君火,故烦。此少阳之枢机不能出入于内外,故不可吐下以伤上下二焦之气。吐下则少阳三焦之气上合厥阴心包,故悸;少阳胆木之气下合厥阴之肝,故惊。此论少阳自受之风邪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此少阳自中风邪之证,不从太阳传来者也。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支从耳后入耳中,以下胸中。少阳受邪,壅热于经,故耳聋目赤,胸中满而烦也。是不在表,故不可吐;复不在里,故不可下。吐则伤阳,阳虚而气弱则悸;下则伤阴,阴虚而火动则惊。

柯琴《伤寒来苏集》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亢则害,承乃制,承气所由名也。不用枳、朴而任甘草,是调胃之义。胃调则诸气皆顺,故亦以承气名之。此方专为燥屎而设,故芒硝分两多于大承气。前辈见条中无燥屎字,便云未燥坚者用之,是未审之耳。

吴谦《医宗金鉴》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注〕少阳,即首条口苦、咽干、目眩之谓也。中风,谓此少阳病,是从中风之邪传来也。少阳之脉,起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其支者,会缺盆,下胸中,循胁。表邪传其经,故目赤耳聋,胸中满而烦也。然此乃少阳半表半里之胸满而烦,非太阳证具之邪陷胸满而烦者比,故不可吐、下,若吐、下则虚其中,神志虚怯,则悸而惊也。此揭中风邪传少阳之大纲也。

〔集注〕程知曰:少阳惟宜和解,若吐之则虚其阳而悸,下之则虚其阴而惊。

汪琥曰:少阳有吐下之禁,只因烦满,故误行吐下之法。成注谓:吐则伤气,气虚者悸;下则亡血,血虚者惊。不知惊悸,皆主于心,误吐且下,则津液衰耗,神志虚怯,故悸而惊也。

沈明宗曰:胸中烦满似乎可吐,但在少阳,其邪已下胸循胁,吐之徒伤胸中之气,使邪内并逼迫神明,则悸而惊也。魏荔彤曰:此条论仲景不出方。小柴胡条中有心烦心下悸之证,想可无事他求也。汗、吐、下三法既不可行,则当和解之。小柴胡为少阳对证之药,斯用之宜决耳!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注】少阳之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少阳中风,风扰其窍道,故两耳无所闻。少阳之脉起目锐眦,风火交攻,故目赤。少阳之枢机不运,故胸中满。少阳相火之气内合于君火,火盛而生烦者,为少阳自受之风邪,不可吐下,以伤上下二焦之气。若吐下以伤之,则因吐而伤少阳三焦之气,上合厥阴之心包而悸。因下而伤少阳胆木之气,内合厥阴之肝而惊。

此言少阳自受之风邪,戒其不可吐下也。上节提其总纲,专就气化而言;此节补出经脉病治,就经脉而言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病当然是伤寒,从太阳发于阴而来,阴来阳受也。若不俟太阳之间接,少阳直接其邪,是以阳受阳。风者阳之称,故特书少阳中风,与阳明中风同一剧烈。缘阳明、少阳标阳本亦阳,与邪之阳相抵触,则阳盛无制也。何以无口苦三证耶?少阳遁则气化退,初时之形状已过去矣。得毋两耳中风耶?非也。少阳络耳而属肾,肾通气于耳,导其气者少阳,即传其声者少阳,耳乃少阳所司,少阳支脉入耳中也。少阳不知所往,声音自不知所来,无所用其闻,则失聪矣。幸非两目无所见,目锐眦又手足少阳所终始,必所见如故,一阳才有复始之机也。惜目不眩而赤,邪焰显为宗脉之障,少阳犹未还入目中也。且胸中满,邪塞少阳之来路,便绝少阳之去路,上焦不通,少阳尚能下膈乎?惟有依附心包而已。以其因满而烦,烦处即少阳之所在,无反抗力固郁而为烦,有暗助力亦迫而为烦也。压抑全在胸中,吐下可乎?结胸有吐法,胸满无吐法;结胸有下法,胸满无下法。结则邪聚,满则邪散也。吐下岂徒去邪未尽哉?牵动手少阳则悸,连及足少阳则悸而惊,援少阳适以伐少阳,不如勿药之为得。然则坐待其毙乎?

曹颖甫《伤寒发微》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支脉从耳后入于耳;手少阳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风邪中于上,故头先受之,风阳随经入耳,故两耳无所闻。风阳由目眦入目,故目赤。胆火上逆,故胸中满而烦。胸中满,非太阳失表水气留于膈上,故不可吐。烦,非胃中燥实,故不可下。误吐、误下,虚其津液,于是心营伤于吐,脉必代而心必悸。胆汁虚于下,则怯弱多恐,神魂惊惕而不宁。悸则怔忡不定,惊则梦寐叫呼。悸为灸甘草汤证,以心营虚也;惊为柴胡龙骨牡蛎证,以胆气弱也。救逆之方已详《太阳篇》中,故仲师于本篇不出方治。善读者当自悟之。火邪之桂枝去芍加蜀漆龙牡救逆汤、水饮之半夏麻黄丸,不在此例。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医宗金鉴》云:少阳,即首条“口苦咽干目眩”之谓也;中风,谓此少阳病是从中风之邪传来也。少阳之脉,起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其支者,会缺盆,下胸中,循胁。表邪传其经,故耳聋目赤,胸中满而烦也。然此少阳半表半里之胸满而烦,非太阳证具之邪陷胸满而烦者比,故不可吐下。若吐下,则虚其中,神志虚怯,则悸而惊也。

汪琥云:《补亡论》庞安时云:可小柴胡汤,吐下悸而惊者。郭白云云:当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康乎本此条低一格写,少阳下有病字无中风字。玉函无所字则作即。)

成无己曰;少阳之脉,起于目皆,走于耳中。其支者下胸中,贯膈,风伤气,风则为热。少阳中风,气壅而热,故耳聋目赤,胸满而烦,邪在少阳,为半里半表。以吐除烦,吐则伤气,气虚则悸,以下除满,下则亡血,血虚则惊。

柯韻伯曰:少阳经络,萦于头目,循于胸中,为风木之藏。主相火,风中其经,则风动火炎,是以耳聋目赤。胸满而烦也。耳目为表之里,胸中为里之表,当用小柴胡双解法,或谓热在上焦,因而越之,误吐者有矣。或谓釜底抽薪。因而夺之,误下者有矣。少阳主胆,胆无出入,妄行吐下,津液重亡,胆虚则心亦虚,所生者受病,故悸也,胆虚则肝亦虚,府病及藏,故惊也。

金鑑曰;少阳,即首条口苦咽干目眩之谓也。中风,谓此少阳病,是从中风之邪传来也。少阳之脉,起目锐营,从耳后,入耳中。其支者,会缺盆,下胸中循胁,表邪传其经,故耳聋目赤,胸中满而烦也。然此少阳半表半里之胸满而烦,非太阳证具之邪陷胸满而烦者比,故不可吐下,若吐下,则虚其中,神志虚怯,则悸而惊也。

唐容川曰:胸中满句,最是少阳关键处,胸前有膈,膈膜上循腔子为胸中,此膈膜连于心包,而附近胃中,邪在膈膜中,故胸中浓,上僭入心包,故心烦。此在膜中,不在胃中,故不可吐下,若吐下伤胃之阳,则膀胱水气上陵而悸。伤胃之阴,则心包之火飞越而惊。诸家于胸中,不知是黏膜,又不知隔膜中,是水火游行之路,故未能解明也。

冉雪峰曰:按此条言少阳中风,而推其误治病变,病质病位,病证,病情,面面都到。何谓少阳,阳之初生,尚具幼樨微弱状态,但已出之阳,如火始燃,故少阳为火气,六气命名取义,理颇渊微,殊耐探索。一部伤寒论,均是风寒对举为例,在三阳尤为昭显,少阳亦不例外。少阳为火气,风自火出,以阳化的风,加诸主火的少阳经上。风火相煽,炎上横梗,曰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活绘出火借风势,飞扬充塞状况。下条伤寒,景象为之一-变,他病质可以类推。故前总论,谓伤寒是一个实在六气加临。这个风,由太阳可以传来,由少阳亦可直中,不必拘拘一面,须活看以广其义,在天成象,少阳为火,是火气,不是火质。故前提纲,纯在凌空模写。此条不仅由病情,补出病象,并由气化,补出经脉。少阳之脉起目锐皆,入耳中,其支者下胸中贯膈,曰耳,曰目,日胸中,非经脉循行处所而何。风热恰值,经气同病,若可吐下,实不可吐下。阳而称少,弱质易戕,阳虚而气弱则悸,阴虚而火动则惊。日悸曰惊,病由无形的气化来。证即由无形的气化变,仍还其首条提纲,凌空模写的精意,条文祇言证变,不言证治,祇言不可治,不言所可治,蕴蓄颇深,盖不为风淫一气病变瞻顾,须当为少阳整个病变瞻顾,无法中有妙法,定法中有活法,在读者领会于无文不言之表。陶氏谓悸而惊,与小建中,热者,与小柴胡,万氏谓治悸,以小柴胡加茯苓炙草。治惊,以小柴胡加龙骨牡蛎,虽亦见到一面,而诠说未彻。用者更易致误,学者明了其当然的节度。会通其所以然的精神, 庶几本末大明,整个透彻,而不惑不忒。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中风”,意思跟“阳明中风”类似,就是太阳中风类的病而传入半表半里发为少阳病,也叫少阳中风,就是由太阳中风证而转属少阳病。

“两耳无所闻,目赤”,这与上面讲的口苦咽干是一样的道理。热要是甚者,不止于口苦、咽干、目眩而已,有的时候耳与目也发生热亢的证候,耳热的甚则聋,目热甚则发红,这在少阳病里是经常遇到的。一般说少阳病是口苦、咽干、目眩,甚者有时候耳聋、目赤,所以柴胡剂对五官的证候常有用的机会,尤其耳聋、目赤,大概这种(病症)应用柴胡加石膏的法子好。

“胸中满而烦”,有两个看法,一个为“胸胁苦满”互词,胸中满就是胸胁苦满;一个为“而烦”,柴胡证喜烦。也就是说热往上冲,上面及于耳目口咽。由于往上冲,故胸中也满;由于热往上冲,故也烦。这么讲也可以。说它是柴胡证的一个证候,胸中满而烦,就是胸胁苦满而烦,前面柴胡汤之时都讲了,在这只简单地说一下。柴胡证的四证有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在这儿把胸满和烦略微一提,言外之意这是柴胡证。

这是初传少阳而发生的小柴胡汤证。小柴胡汤前面讲得很多了,不可吐、下,病在半表半里而不在里。在里而实于上可以吐,实于下可以泻;不在里当然不可吐下。攻伐无辜嘛,病邪没在胃肠里,吃泻药只能虚其胃肠而已,与病是毫无受功。虚了胃,要有寒饮的话就乘之,则心下悸而惊,惊就是躁的意思,惊躁,比一般的烦厉害了,这都是病陷于里的一种证候,甚而惊躁。

也可以这么讲,古人说气虚也悸,这是指心脏说的,吐下伤气,气虚则悸;吐下也亡津液,丧失血液,血液不足,不足以养心,也惊,这是根据咱们的看法。古人说是心主神明,其实,这个惊是脑系的问题。古人也有这么说的,这也讲得通。

总而言之,“少阳中风”假若有耳聋、目赤,再有胸胁满而烦,这也是柴胡汤证,当然是不可吐下,吐下则虚其里,邪趁里虚而内涌,则进而为“悸而惊”。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校勘】《玉函经》:无“所”字;“烦”字下无“者”字;“则”字作“即”字。

【串解】《医宗金鉴》云:“少阳,即首条口苦、咽干、目眩之谓也,中风,谓此少阳病,是从中风之邪传来也……表邪传其经,故目赤耳聋,胸中满而烦也,然此乃少阳半表半里之胸满而烦,非太阳证具之邪陷胸满而烦者比,故不可吐、下,若吐、下虚其中,神志虚怯,则悸而惊也。”

本条在说明体虚而有热证时应审慎处理的方法。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第75条),是阳虚证;而目赤、胸中满而烦,是热证;本虚而标热,应从其本,不可吐下。

【语译】患少阳病而有自汗出的中风症状,两耳的听觉亦大为减退,这是阳虚证。这时,虽有两目充血发赤、胸部现胀满而烦躁等热象,仍然不应该用吐法或下法,万一用了,可能引起心悸加重和其他的神经症状。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解析】本条论述少阳病经证的治疗禁忌及误治的变证。

“少阳中风”,即少阳经脉感受风邪。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头角,下耳后,入耳中,下贯胸膈;手少阳三焦经,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风为阳邪,其性上行,少阳主火,风火循经上扰清窍,故耳聋、目赤;邪阻经脉,经气不利,故“胸中满而烦”。少阳病位在半表半里,非上非下,又无痰、食等有形之实邪,故“不可吐下”。误用吐、下,不仅对少阳之邪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要伤人的正气。少阳为小阳,本已抗邪力弱,若正气再伤,胆气虚损,其人则心悸而惊。

以经络循行部位为根据而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是中医学论治的方法之一。后世有的医家用柴胡剂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而取得疗效,其理论根据可能与本文有关。

倪海厦《伤寒论》

少阳中风,双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隨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如果是少阳就兼有太阳的表证,本来得到中风的时候,是太阳证,在太阳病的同时,肠胃里面的阳气,就是免疫系统,也就是固表能力。发挥了一- 部份的体力去抵抗表邪,就已经开始流汗了津液为了抵抗表邪已经不够了,在这条件下,本身的病没有好,病进入少阳,进入少阳的时候,是在津液已经伤到的状况了,因为肠胃的津液,在太阳证的时候出去相抗,病会进入少阳就是抗不过才进来的,所以用汗法就是为了加强免疫系统、在津液不足的状况下,这时候两耳无所闻,因为耳朵靠津液来滋润,目赤,眼睛是靠血上来滋润的,血里面的水不够了,血就热起来,热就是炎,第一个就会看到眼睛红赤肿痛,胸中满而烦者,因为他本来就已经受邪了,过去看到胸满, -般来说病在上焦采吐法,所以医生使用吐法误诊了,因为不是哽到,不应该用吐的,因为津液已经不够了,吐很多的话会伤到气,所谓伤到气就是伤到津液的源头,因为吐出来很多黏液、食物,攻下的时候会伤到血,因为血是肠胃从小肠里面生化出来的,本来食物应该化成血供给身体用的,在还没化成血就被干掉了,所以攻下会伤到血,病人元气一伤到,造成里虚的状况有两种有小建中汤证,另一 炙甘草汤证J ,如果心脏动悸,就是上焦受损了,就是炙甘草汤证,吐、下则悸而惊, 心和小肠相表里,心是君主之官,心血不足的时候,病人容易受到惊吓,受到惊吓的时候给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这是惊,如果是悸,除了有动悸的现象,脉还可以看到结代,惊可以看到病人印堂、山根的地方有青紫色,小儿科中,小孩可以看到大便变成绿色的,耳朵后有鸡爪血丝,可以在上面点刺放血,这条辨就是说,少阳不可吐也不可下,少阳证的时候必须采和解的方式。

补充:灵枢决气第三十

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 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请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染,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黄帝日: 六气有,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日: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天, 脑髓消,胫痹,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天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artContent h1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