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味甘、性微温,气薄而味浓,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
生黄芪:偏于生肌敛疮,托毒排脓,固表止汗;蜜炙黄芪:偏于补气,长于补气生血,适用于肺虚气短、气虚血弱、气虚便秘;炒黄芪:补脾益气而不壅滞,适用于脾虚腹胀、食少便溏;酒炙黄芪:补气行气,温升作用较强,适用于气虚肺寒、气虚下陷。
正盛邪实时黄芪用量偏少,正虚邪少时黄芪用量偏大。
一般来说:黄芪5~10g,能升阳举陷黄芪15~30g,利尿作用显著,黄芪50~60g,尿量反减少,老年人气虚不摄、夜尿或尿频清长,需用黄芪50~80g以益气摄血,脑中风后遗弛缓性瘫痪,宜黄芪30~50g方能发挥其益气活血通络之效。
邓铁涛: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我治疗低血压症,喜用补中益气汤,汤中黄芪的分量不超过15克。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黄芪分量必用30克以上。在重用黄芪降血压时亦可加潜阳镇坠之品,效果当然更好,但不加镇坠药亦有降压的作用,这是可以肯定的。
黄芪在外科疮疡方面,也是一味重要药物。曾在某西医院会诊一患者,腋下肿瘤摘除之后,伤口久不愈合,不断渗液,一天不知要换多少纱布。用补益气血之剂重用黄芪30克药后渗液减少,不半月而伤口愈合,此黄芪内托之功也。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3746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