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饮片工法及术语(3)
2024
06-17

饮片工法及术语(3)

剔 : 洁净药材方法之一。系用尖刀或其他适当的工具,挖除去药材内部或缝隙内不可入药的部分或杂质。如猪苓去砂石,金樱子去毛等。

 蚌粉炒 : 炒制法之一种,即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蚌粉共同拌炒。蚌粉为蚌科动物背角无齿蚌或褶纹冠蚌、三角帆蚌等贝壳制的粉。蚌粉细腻,与药物拌炒,可使药物受热均匀,改变或缓和药性,降低毒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川乌“蚌粉半斤同炒候裂,去蚌粉不用”的记载。其操作方法是将蚌粉置热锅内炒至灵活状态,投入药物,掩埋翻炒,至药物膨胀鼓起,表面焦黄色,取出筛去蚌粉,放凉。每100kg药物,用蚌粉40~50 kg。

晒干 : 传统干燥方法。将药材或饮片置日光下,使之干燥。该法适用于大多数药材、饮片的干燥。注意不要堆放,平摊均匀一层,同时要不断翻动。一些湿度较大,或厚度较厚的饮片,如块、丁、段等,要注意内外全部干透。必要时可采取复晒法。即晒1~2日后的饮片,装入筐中,放通风处,待1~2日,使水分向表层渗出后,再复晒1~2日,直至全干。受日光照射易变色的药材,如槟榔、白芍、防风、乌药、生大黄等不宜暴晒;含有芳香成分的荆芥、薄荷、厚朴、陈皮、佩兰也不宜在高温、太阳直射的环境中暴晒。一些动物类药材,如蟾酥、麝香、壁虎、蕲蛇、牛黄、猴枣、蜈蚣等,只宜在低温下干燥或置生石灰容器中吸收水分干燥,暴晒增强腥气味,影响色泽,降低疗效。一些颜色鲜艳的花类、叶类药材、饮片,暴晒后颜色发黄,香气变淡,品质降低,故以阴干或风干为宜。另外一些含淀粉类成分的药材,煮后切片,暴晒易产生裂片,也应注意。

晒 : 使太阳的光和热直接照射作用到药材或饮片上。 古代又称为“㬠”。 如白居易诗中有“其西㬠药台”的记载。

热蒸软化法 : 药材软化方法之一。将药材置锅内、笼屉或木甑内加热,使之变软,趁热或闷润后切制。如槟榔、木瓜、何首乌等。该法往往与蒸法结合应用,可减少工序。

热烘软化法 : 药材软化方法之一。即将药材置烘箱内或烘干室内轻微加热使之变软。此法适用于含糖类和胶质较多的药材,如人参、党参、阿胶等。

热水泡 : 药材软化方法之一。药材在60~90℃水中较长时间放置,使之软化。

热风干燥 : 现代干燥方法之一。是在烘箱或烘干室内吹入热风使空气流动加快的干燥方法。热风干燥机的组成为燃烧室和干燥室。干燥室排列有热风管、鼓风机等,燃烧室内以煤作热源,热风由热风管输入室内,由于鼓风机的作用,使热风对流达到温度均匀,余热由热风口排出。操作时,将待干燥的药材以筛、匾盛装,分层置于铁皮框架中,由轨道送入干燥室,干燥后,停止鼓风,敞开铁门将铁架拉出,收集干燥药材。干燥饮片一般温度控制在80℃以下,并应视药物质地和性质而定。此种干燥设备结构简单,易于安置,适宜于工厂生产。

捣碎 : 粉碎方法之一。将药物放在药冲内反复击打致碎。配方时遇到种子类、矿物类药物,质地坚硬,不易煎出药效成分,常用药冲捣碎,以利药效的发挥。

捣作饼 : 指药物捣碎后,在容器中自然形成薄片呈饼状。如《本草从新》指出:菟丝子“古人因难于磨细,酒浸一宿,煮令吐丝,捣成饼,烘干再研,则末易细……”故质地坚硬的药物,加酒或水浸或煮烂,捣作饼,晒干,有助于研成细粉。《本草纲目》记载:山楂“去核曝干,或蒸熟去皮核,捣作饼子,日干用。”该处捣作饼的目的,是捣成薄薄一层,利于干燥。

捣为末 : 将药物放在药冲内反复击打、研磨使成细末。某些矿物、动物或植物类药物,由于质地特殊或因形体甚小,不便切成饮片,入药时往往捣为末。如石膏、瓦楞子、决明子等。

 挽卷 : 是将药材卷成卷或揉搓成团的方法。如竹茹、荷叶等。

砸碎 : 粉碎方法之一。用锤子或其他重物将药物击打成碎块的方法。如槟榔质地坚硬、浸泡软化又怕损失药效成分而采用砸碎成小块的方法。

盐腌 : 将净药材与盐腌制一定时间的炮制方法。为盐制法之一种。此法是利用盐与药物在常温条件下较长时间的接触,使其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而达到炮制目的。如《本草问答》云:“四川彰明县采制附子,必用盐腌,其腌附子之盐,食之毒人至死,并无药可解,可知附子之毒甚矣。然将腌附子之盐,放于竹筒中,用火煅过,则无毒,入补肾药,又温而不烈,反为良药。”

盐炒 :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盐粒同炒的炮制方法。为盐制法的一种。明代徐彦纯《本草发挥》“五脏补泻法”有“心虚则盐炒补之”,“以盐炒补心肺”。陈嘉谟《本草蒙筌》也有“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盐炒药物可引药下行,增强药物补肾强筋骨作用。多用于牛膝、补骨脂、益智仁、小茴香、知母等。操作方法是先将盐炒热,或先将铁锅烧热后加入盐炒燥后,投入药物,用文火炒至药物鼓胀发松,外皮呈棕黄色,具焦斑,出锅,筛去盐,放凉。每100 kg药物,用盐20 kg。目前,此方法已很少使用,多用盐水拌润后炙炒至干。每100 kg药物,用盐2 kg。

盐炙 : 盐制法之一。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食盐的水溶液拌润翻炒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又称盐水炒。多用于补肾固精、疗疝、利尿和泻相火药物的炮制。盐炙药物,有引药下行,增强补肾固精,利尿,清热,滋阴降火凉血等作用,并能缓和药物辛燥之性。其操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拌盐水后炒干的方法,即将定量食盐加适量水溶化,与净制药物拌匀,放置闷润,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适宜于大多数药物应用。另一种是先炒药后加盐水。即将药物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再喷淋盐水,炒干,取出晾凉。含黏液质较多的药物一般用此方法。盐的用量通常是每100 kg药物,用食盐2 kg,加4~5倍量的开水将盐溶化,并沉淀,取上清液备用。盐炙时一般用文火将药物炒干即可,但个别药物如杜仲炒炙火力较大,炒制程度以丝易断,近于炭的程度为宜。

盐制 : 炮制法之一。以盐及盐水为辅料按规定程序加工处理药物的炮制方法。分为盐炒、盐炙、盐水浸、盐水蒸、盐水煮、盐水洗、盐水淬等操作方法。陈嘉谟《本草蒙筌》载:“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徐彦纯《本草发挥》:“心虚则盐炒之”,“以盐炒补心肺。”清代刘若金《本草述》:“治下应盐水或蒸或炒用”等均说明盐制有引药下行,增强补肝肾、固精、清热利尿、滋阴降火等作用,并缓和药物辛燥之性。盐制药物除盐粒拌炒之外,均要严格控制用盐量,一般每药物100 kg,用盐2 kg或更少,溶解食盐的用水量则可根据药物的种类和炮制要求而确定。

盐水煮 : 盐制法之一种。取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适宜容器内,加定量食盐和适量清水后,共煮至药物达到要求,盐水被完全吸收,取出,干燥或切片后干燥。明代《医学入门》巴戟天:“盐水煮,去心。”宋代《圣济总录》川乌:“一斤,大者刮去黑皮,锉作小片子,用雪水三升浸一宿,入盐六两同煮干,炒令黄。”《中药炮炙经验集成》载:“取元参,加盐水煮至黑透,至盐水全部渗入,晒半干,闷透,去芦,切片。” 

盐水蒸 : 盐制法之一种。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适量食盐水溶液拌匀,闷润至完全吸收后,置蒸具中用水蒸气加热至一定程度。《中药炮炙经验集成》载:杜仲“用盐水润透,放置1夜,蒸1小时即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载巴戟天:“取巴戟肉,加盐水拌匀,蒸透,或加盐水闷透,蒸半小时,趁热去心,晒干即可。”

盐水淬 : 盐制法之一种。将净制药物用明煅法煅至红透,趁热投入定量盐水中浸没片刻后取出;或直接在煅透的药物上喷淋盐水,使其酥脆,干燥,碾碎,如盐水淬石决明。每100 kg药物,用食盐2 kg。石决明经盐水淬后可引药入肾,增强清肝明目作用,用于明目退翳。

盐水浸 : 取净制药物置食盐水溶液中浸渍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为盐制法之一种。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巴戟天盐汤浸,打去心。”宋代《扁鹊心书》黄柏:“去粗皮,切片……盐水浸一昼夜晒干,炒褐色。”清代《得配本草》砂仁“阴虚者,宜盐水浸透炒黑用”等,说明盐水浸是保证药物充分吸收盐水到组织内部的重要手段,常和药物净制去心、去皮,以及炒干、炒黄、炒焦、炒炭等方法配合应用,以达到药物炮制目的。

盐水洗 : 取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置适宜容器中,用适量食盐水溶液淋洗一定时间的炮制方法。

盐水炒 : 即盐炙。详该条。清代《得配本草》载有:砂仁“阴虚者,宜盐水浸透炒黑用”;菟丝子“补肾气,淡盐水拌炒”;补骨脂“暖肾,盐水炒”;杜仲“补腰肾盐水炒”等。

荷叶制 : 复制法之一。指荷叶煎汁与净药物共置锅内煮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常用于有毒药物藤黄、蜈蚣等药物的炮制。如《江苏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藤黄:“取荷叶加10倍量水煮1小时,捞去荷叶,加入净藤黄煮至烊化,并继续浓缩至稠膏状取出,凉透,使其凝固,打碎。每100 kg藤黄,用荷叶50 kg。”

真空加温润药法 : 现代软化药材方法之一。将洗净的药物自动投入圆柱形筒内,沥干水后,密封,抽真空到83.7 kPa,约4分钟后,放入蒸气,温度控制在70℃左右,保温15~20分钟后关闭蒸气即可切片。本法在密封条件下将洗药时渗入药材组织内的水分和原来残存在药材内的空气抽出,使药材组织内部处于负压状态,以利于蒸汽的透入而使药材软化。由于密闭容器处于负压状态,可使进入的蒸汽温度降低,以免破坏药材的有效成分。此法适用于质地较为疏松的药材,不适用于质地坚硬的药材。 

姜炙 : 炙法之一。取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姜汁拌润后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的方法。又称为姜汁炒。多用于祛痰止咳,降逆止呕的药物。生姜味辛性温,具有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作用,以姜汁拌炒药物,可抑制药物的苦寒之性,并增强止呕作用,如姜炙黄连;姜炙竹茹则可增强降逆止呕的作用;姜炙厚朴增强温中化湿除胀的功效,并可缓和其对咽喉的刺激性。姜炙的操作方法是将药物与一定量的姜汁拌匀,放置闷润,使姜汁逐渐渗入药物内部,然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一定程度,取出晾凉。或者将药物与姜汁拌匀,闷润待姜汁被完全吸尽后,晾干或低温烘干。生姜的用量一般为每100 kg药物,用生姜10 kg,洗净切碎,捣烂压榨取汁,反复制备2~3次后,得姜汁10 kg备用。若无生姜,可用干姜代替,用量为生姜的1/3。将干姜片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30分钟过滤,残渣再加水煮30分钟,合并,适当浓缩,得姜汁仍为10 kg,备用。

姜汤煮 : 取生姜切片煎汤后,将净制药材置姜汤中,浇淋浸润,并用微火加热共煮,至姜液被吸尽时,取出,切丝或片,干燥。姜汤煮所用生姜的量一般是每100 kg药物,用生姜10 kg,加水煎煮的姜汤一般应能平药面为宜。煮至程度应视具体药物而定,如姜煮半夏。 

姜汁蒸 :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姜汁拌匀,放置闷润,使姜汁充分吸收至药物内部后,置蒸具内蒸汽加热至规定程度的炮制方法。如《中药炮制经验集成》载:取生姜磨汁,拌厚朴蒸透,切片,焙至八成干,用瓦缸封固6~10个月(可以减去辛辣味)即可。每厚朴500 g,用老生姜60 g。

姜汁腌 : 取生姜压汁或干姜煎汁,与净药材腌制一定时间的炮制方法。此法是利用姜汁与药物在常温条件下较长时间的接触,使其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而达到炮制目的。如《普济方》中的厚朴有:“削去粗皮,洗切,水煮数十沸,晒干,杵细,以姜等分研细,拌和,腌两宿,焙干。”以此来降低厚朴辛辣刺咽喉的副作用。

姜汁浸 :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适量姜汁拌匀,浸润一定时间,使其充分吸收至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姜汁浸是姜制药物的方法之一,也是姜汁炙炒、姜汁蒸煮等方法的重要步骤,也可作为软化药材,便于切片的手段。如《中药炮炙经验集成》载有:“先将生姜熬水,将厚朴浸润,切片,阴干。”“取厚朴原药材洗净蒸透,切半分厚片晒干,另取生姜打烂加水去渣,拌入厚朴片内,至吸干为度。” 

洗润 : 软化药材方法之一。系将净制过的药材洗净后,沥干水分或稍摊晾后或再闷润使之软化切片的方法。多适用于质地较疏松,吸水性强或含糖类、胶质较多的药材,如陈皮、瓜蒌皮、南沙参、生地黄、党参等。

洗 : 用水或液体辅料洗涤药材的操作。系将药材放在数倍于药的清水或液体辅料中翻动擦洗。质地松泡或富含纤维的药材,要求动作迅速,进行抢洗。质地稍硬或表面黏附泥砂杂质的药材,洗时可用一般速度或进行充分洗涤。有些药材为了改变性能,需用液体辅料洗。药材经过洗涤,达到清洁纯净,吸水变软,便于切制和改变性能的目的。

 烂 : 炮制法之一。系利用微生物的作用,使动物骨、甲类药材上附着的残肉、筋、膜、皮等腐烂,以除去这些非药用部位的传统加工方法。操作方法有:①将药材置陶瓷缸内,加足量水(水淹过药面30 cm左右),盖严,长时间不换水浸泡约1个月,使残肉、皮、筋、膜完全腐烂。取出,用清水反复漂洗后置露天,日晒夜露至无臭气。在加工的过程中不宜加水,不能搅拌,否则药材易变黑。如龟版、鳖甲。②江西樟树加工方法:将药材埋入土中,使其残肉、筋膜腐烂后,再掘土取出,洗净,干燥,即得。如穿山甲、虎骨。“烂”法易污染环境,加工周期长。现在生产单位已基本不用这种方法,而改用热解法和酶解法。 

炮裂 : 炮法之一。将药物直接置炭火灰中或受热的容器或辅料中,加热至发泡鼓起,表皮焦黑并出现裂纹。多用于炮制乌头、附子、天雄等药物。炮裂后便于降毒与去皮脐。元代《汤液本草》就有乌头“水浸,炮裂去皮脐用之,多有外黄里白劣性尚在。莫若乘热切片子再炒,令表里皆黄内外一色,劣性皆去却为良也。世人罕如此制之”的记载。另外,《卫生宝鉴》有干姜“水洗,慢火炮裂缓锉细用”。

炮制软化 : 炮制方法之一。某些药物临床不用生品,而是炮制后切成饮片。软化过程多和炮制过程相合并。如天南星、半夏、白附子、乌头等多漂泡后煮至无毒性,晾至六七成干切片;厚朴、延胡索、莪术、香附、黄精等既可直接软化切片又可加辅料炮制成品后(多蒸、煮)再切饮片;天麻、肉豆蔻多用煨法炮制后趁热切成适宜饮片。

炮令烟起 : 炮法之一。用炮法炮制药物时,将药物投入温度较高的容器或辅料中,急剧受热,表面发生炭化的同时,产生浓烟并发泡鼓起的现象。明代李中梓《本草通玄》中有:“炮则烟起”的记载,即是指用“炮”法炮制药物时,要求将药物直接投入炭火灰中,急剧受热,发泡鼓起的同时,产生浓烟。如炮姜,炮附子等。

炮 : 炮制方法之一。将药物包裹后烧熟或直接置高温下短时间急剧加热至发泡鼓起,药物表面变焦黑或焦黄色的一种火制方法。其操作古代多为“裹物烧”,如《五十二病方》中的“炮鸡”;或直接置火灰中烧至发“泡”,如《肘后备急方》中藜芦“著灰中炮之,令小变色。”现代多用急火清炒或砂烫法、微波加热等方法制备。由于受热温度高,时间短,药物炮制后质酥膨胀,药物内部化学成分有一定改变,但挥发性成分损失较少,故适用于炮制后增强疗效,便于粉碎和煎煮,改变或缓和药性以及降低毒性的药物,如炮甲珠、炮姜、炮附子、炮川乌等。

炼 : 炮制方法之一。①将药物净选后置一定容器中,长时间用火缓缓加热至一定程度,以纯化或改变药性的炮制方法。适用于通过加热改变药性,提高疗效的药物或制剂,如炼蜜、炼丹等。②古代炼法还有煅的意思,如《神农本草经》载有禹余粮“炼”。即为煅法。

胆汁制 : 以定量胆汁为辅料,按照规定程序和工艺要求炮制药物至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按照操作方法的不同,又分为胆汁炙炒、胆汁拌晒、胆汁拌润发酵等。如胆汁炙黄连、胆汁制南星等。胆汁制药物的胆汁用量应药物的种类和炮制目的不同而不同。

剉屑 : 粉碎方法之一。是用锉刀(钢锉)制备碎末的方法。

剉 : “锉”的异体字。《玉篇》:“剉,斫也。”如《本草经集注》:“麻黄……寸剉之”。《玉篇》:“剉去芒角”。《雷公炮炙论》:“防己要心花文黄色者,然细剉”。

顺簸 : “簸”的一种操作方法。利用药材与杂质比重不同的特点,借助风力将杂质簸扬出去,使药材留在簸箕内。

复润 : 润法之一种。是指经过浸润或晾润的药材,尚未达到软化要求,取出稍加摊晾,或在其表面喷洒少量清水,然后盖以湿物再行闷润,至软化适宜方可切制。复润可以避免药材长时间堆置温度升高,而致发霉变质,同时又可保证软化的质量。此法适用于质地坚硬或体积粗大,而表面又易发霉发黏的需要晾润或闷润较长时间的药材。如大黄、何首乌、乌药、白芷、常山、三棱、泽泻等。

复制法 : 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程序,或浸、泡、漂,或蒸煮或数法共用,反复炮炙至规定程度的一种炮制方法。主要适用于毒剧类药物,该类药复制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如半夏、天南星、白附子。该法常使用多种辅料,选用不同的辅料炮制药物,可对药物的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半夏单以白矾制,可增强燥湿化痰的作用;以生姜、生矾制,可增强降逆止呕的功效;以甘草、石灰制,能调和脾胃、清化寒痰。

挖去毛 : 药材去毛的操作方法之一。如金樱子,在果实内部生有淡黄色绒毛,本品常在产地纵剖两瓣,挖去毛核,但往往还有去不净的毛或完整的果实,须再进行加工处理。方法是,将金樱子用温水稍浸后润软(完整的须切开),挖净毛和核,洗净后晒干。

 挖 : 净制方法之一。指利用尖刀挖去瓤或杂质的操作。 

挑选 : 药材净制方法之一。指用手工或机械挑拣除去杂质及非药用部位,选取药用部位;或按药材体形的差异分开大小、粗细、长短、厚薄、软硬、颜色等不同档次,以便下一步的加工。

挑拣 : 净制药材方法之一。系拣去杂质、非药用部分及变质低劣药材,或分选药材大小规格。

面煨 : 煨法之一。系将药物先用湿面团包裹或用面粉加水以泛丸法包裹3~4层,晒至半干,再投入热滑石粉或热砂中烫炒至面皮呈焦黄色时取出,筛去辅料,剥去面皮。其目的是除去油质,增强止泻作用。如面煨肉豆蔻。

砂锅煅 : 煅法之一种。将药物净制后置于特制砂锅中,以武火加热至红透(如花蕊石等)或以武火加热至熔化,药物中所含结晶水完全蒸发,再无气体散出,呈白色酥松固体状。前者适用于体积细小的矿物药,后者适用于含结晶水的矿物药,如白矾、硼砂等。含结晶水的药物在用砂锅煅时,药量不宜过多,以免熔化成液体后溢出;火力要强,要一次煅透,中间不得停火;煅制过程中不要搅拌,以免药物内有硬心,生熟不匀。该法除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外,还可改变或增强药效,如白矾生用多内服,用于祛痰解毒。煅制后性涩,增强燥湿、收敛之效。

砂烫 : 即砂炒。因其温度较高,故名。详“砂炒”条。

砂润 : 润法之一种。以含充分水分的砂,通过与干燥药材表面毛细管的接触,利用渗透压的原理,使砂中的水分逐渐渗入到药材组织内部使之软化。具体操作视药量多少,准备一漏空容器,先以1%的石灰水洗刷干净。内壁四周以纱布铺平,容器内装入2/3的洗净的中粗砂,取净药材大小分档,埋入吸水的粗砂内,一般质硬,体大者深埋,要求砂与药材能充分接触。软化期间每日淋水1次,至漏空容器底部有水滴流出为度。该法润药过程中不发霉、不伤水、不发泡、切制出来的饮片易符合质量要求。

砂炒 : 炒制方法之一。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热砂共同拌炒的炮制方法。亦称砂烫。适用于质地坚硬或有毒、有腥臭气味以及表面有绒毛需除去的药物。目的是通过高温及掩埋翻炒,使药物受热均匀,质变酥脆,易于粉碎及煎出有效成分,以增强疗效,便于调剂和制剂。砂炒火力强,传热快,药物的某些毒性成分结构改变或破坏,可降低毒性;也可使药物表面的绒毛等非药用部位除去,洁净药物,并有矫臭矫味等作用。其操作方法是取洁净的中粗河砂置锅内,以武火加热至滑利,容易翻动时,投入药物,不断用砂掩埋,翻动,至药物外表呈黄色或较原色加深,质地酥脆或鼓起时取出,筛去砂,放凉,或趁热投入醋中略浸,取出,干燥。砂的用量以能掩盖所加药物为度。砂炒所用的河砂一般为中粗河砂,经过筛冲洗,干燥即使用。也可加入1%~2%的食用植物油拌炒至油烟散尽,砂的色泽均匀加深发亮时放置备用。此时称为油砂。后者炒药时不沾药,温度高,炒出来的药物色泽金黄,质量较好。

砂仁拌蒸 : 以砂仁为辅料,与药物拌匀后,置蒸制容器内共同用水蒸气加热至所需程度的蒸制方法。如明代《本草纲目》有砂仁、酒拌蒸地黄的方法:地黄,拣取沉水肥大者,以好酒入缩砂仁末在内,拌匀,柳木甑于瓦锅内蒸令气透、晾干。再以砂仁、酒拌蒸晾。如此九蒸九晾乃止。熟地黄腻滞,得砂仁则利气,且能引药归肾。李时珍认为:盖地黄性泥,得砂仁之香而窜,合和五脏冲和之气,归宿丹田故也。

 研如膏 : 将药物用乳钵反复研磨使成膏状。如制菟丝子饼时,将菟丝子加水煮至开花,研如膏状,作饼。或再切块,晒干。又如《雷公炮炙论》中醍醐菜,“采得,用苦竹刀细切,入砂盆中,研如膏,用生稀绢裹,取汁出,暖饮。” 

研末 : 将药物放在研槽或乳钵内反复碾压或磨细,使成粉末的方法。 

枸杞汤浸 : 将药物放置在枸杞经加水捣汁或煎煮去渣得到的汁液浸泡一定时间的炮制方法。古代文献曾有记载。参见枸杞汤条。

药煮 : 用一种药物与其他药物共同煮制的方法。药煮可视其选作辅料的药物性味功效,起到降低毒性或增强疗效的目的。有二种操作方法:一是将辅料药与主药共同煎煮。如《本草逢原》中取泡过的川乌加甘草及水共煮,以降低川乌的毒性。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有珍珠用牡蛎煮法。其操作方法为:珍珠六两,牡蛎六两,水同煮一日,去牡蛎,只取珍珠用,治虚劳梦泄”。二是先将辅料药煮成汁,再加入主药浸泡煎煮。现多采用药汁煮法炮制。

药汁煮 : 药煮法之一种,即以药汁为辅料与药物同煮的炮制方法。将一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加适量水压榨取汁或加水煎煮得到的药汁作为液体辅料,与药物拌匀、闷润至一定程度,用武火加热煮沸药汁,调小火力维持微沸,煮至药透汁尽。如甘草汁煮远志、巴戟天、吴茱萸;姜汁煮厚朴等。药汁煮制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强疗效。 

药汁淬 : 煅淬法之一。系先按规定制备药汁,将煅至红透的药材趁热投入药汁中,冷却后取出,干燥即得。如《急救仙方》中炉甘石:“火煅以黄连汁、童便共淬七八次,研细。”药汁淬的目的为改变药物性能,增强疗效。如炉甘石采用黄连汤或三黄汤煅淬或拌制,可增强清热明目、敛疮收湿的功效。

药汁泡 : 指药物用药汁浸泡的炮制方法。其操作方法是:先将规定的辅料(药材饮片),加适量清水煮1~2h,过滤,滤渣再加水煮一次,过滤,合并两次滤液,趁热倒入盛药材的容器内,浸泡至规定程度取出,干燥。其目的多是调整药性,去其毒性或烈性。同时也可使药物软化,便于切制。如甘草水泡远志。

刷去毛 : 药材去毛的操作方法之一。少量药材时用毛刷手工刷,为避免茸毛飞扬,可边刷边冲水;多量药材时可用去毛机去毛,如枇杷叶、石韦等。

屉蒸 : 蒸制药材方法之一。指将净制后的药材单独或与辅料拌匀后,放置于笼屉中隔水加热的蒸制方法。因其直接利用水蒸气蒸制药物,亦称为直接蒸法。现多用于清蒸药物。如人参:取原药材,去芦,置笼屉内,用微火稍蒸,切厚片。其目的是利用水蒸气加热,软化药材,便于切片。蒸切的方法还可杀酶保苷。常用屉蒸的药物有天麻、黄芩、木瓜等。该法在操作时一般先将水烧开后,再放入药物蒸,以免苷类成分酶解,损失药效。除此以外,尚有杀死虫卵、避免滑肠的作用,以保存药效之目的,如蒸桑螵蛸。

沸水润法 : 润法之一种。是将药材置开水中略浸,取出,再闷润使之变软的方法。该法适用于杀酶保苷类药材,如黄芩。

沸水泡 : 泡法之一种。指药材在100℃水中较长时间放置的方法。

泡润 : 软化药材的方法之一。系将净选后的药材置较多量的清水中泡,使药材组织吸收水分而软化。此法适用于较粗大、质地较坚硬而吸水性较差药材的软化。  

泡 : 软化药材方法之一。将药材洗净后,在清水中较长时间放置,使之吸水软化的基本方法。

油酥 : 油制法之一。取净药材,表面涂以香油或规定的其油类,置无烟火上烤至药材酥脆为度。

油炸 : 是以油为辅料炮制药材的方法。操作方法:先将适量的食用植物油置锅内,用中火加热至沸腾,改用文火,投入净药材,不断搅拌,炸至药材表面呈微黄色、酥脆时取出,沥去油,晾凉后作进一步处理。如马钱子、三七等。

油砂炒 : 药物与油砂同炒的炮制方法。取筛去粗砂和细砂的中粗河砂,用清水洗净泥土,干燥后置锅内加热,加入1%~2%的食用植物油拌至油尽烟散,砂的色泽均匀加深时取出,放凉备用。炮制时,将药物与制备好的油砂同入锅内翻炒,炒至符合要求时,停火放凉,筛去砂子即可。经油砂炒制的药物色泽光亮,药物表面不粘砂粒,是一种较好的中间传热体,常用于炮制鸡内金、鳖甲、龟甲等药物。

油炙法 :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油脂共同加热处理的方法。又称酥法。油炙所用的辅料,包括植物油(如麻油、菜油)和动物油(羊脂油)两类。其目的为:①增强疗效,如淫羊藿,用羊脂油炙后能增强温肾助阳作用;②利于粉碎,如三七、豹骨经油炸或涂酥后,能使其质地酥脆,易于粉碎。炮制方法有油炒、油炸、油脂涂酥烘烤。

油制法 : 以油脂(包括动物油脂与植物油脂)为辅料炮制药物的总称。包括油炒、油炸、油酥等炮制方法。具体内容与油炙法相似。

油炒 : 指药物与油脂(包括动物油脂与植物油脂)同炒的炮制方法,是油制法的方法之一。药物与油脂共炒后能增强药效,如淫羊藿用羊脂炒后能增强温肾助阳作用;可降低毒性,如巴豆、草乌等;有利于切片或粉碎,如地龙、莪术。炮制方法:动物油脂先切碎,置锅内加热,炼油去渣,然后与药物拌匀,文火炒至油被吸尽。或植物油脂直接与药物拌匀,文火炒至油被吸尽。如《婴童百问》:“百草霜……为末二两,用油六钱炒匀。”或先浸后炒,如《疮疡经验全书》:“草乌……用好麻油浸一宿,取出去油炒干用。”

法制 : 系指将净药材或切制品与辅料按特定的炮制方法和炮制程序依法进行炮制的特殊加工方法。如法制半夏的方法。

净选 : 指选取中药材的药用部分,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的操作方法。例如挑选、粒选和筛选等。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