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李延芳用针灸治月经病经验
2024
06-13

李延芳用针灸治月经病经验

李延芳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事针灸临床50余年,针灸造诣颇深,经验宏丰。现将其治妇科杂病经验分享如下,以飨同道。

闭经

案1 王某,女,42岁,2017年11月7日初诊。主诉:停经6个月。患者素体虚弱,月经每月延期而量少,6个月前适值经期初来时,天气炎热时于山中行走,饮冷泉水后致经闭不行,以后即经闭,每月需注射黄体酮方可来经,现已注射三个周期,停用即不能正常来潮,服用活血化瘀等中药1个月后无效,遂来求治。刻下:患者面色萎黄,疲乏无力,少气懒言,少腹畏寒喜暖而胀,纳食一般,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脉象缓,按之紧。既往体弱,育1子1女,无结核等消耗疾病史。

诊断:闭经(脾阳虚损,寒凝胞宫)。

治则:温阳健脾,调经通络。

处方:取穴关元、三阴交、足三里、归来、血海。

操作:均用补法,关元加灸。每日1次,留针2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11月18日二诊:患者2天前已月经来潮,纳食渐增,大便成型,少腹胀感也随之消失。嘱服人参健脾丸3盒,于下次经前10天继续针灸1个疗程。

12月5日三诊:患者如约而行针灸,气色大好,面色红润,纳谷亦馨,神疲乏力明显好转。针灸至第7次时,月经来潮,遂停针。

随访6个月,月经正常来潮。

案2 张某,女,39岁,2016年5月12日初诊。主诉:闭经5个月。患者5个月前和丈夫生气,适经至2天,遂闭不行,此后5个月未再来潮,伴口苦纳呆、神疲乏力、两胁胀痛,经某医院行性激素六项检查及子宫附件B超未见异常。拒绝激素治疗而来求治中医。刻下:患者面黄消瘦,精神不振,嗳气连连,食欲差,寐不安,少腹及两胁胀痛不适。舌红瘦,苔白,脉弦细而涩。既往体健,育1女。

诊断:闭经(肝郁气滞,冲任失调)。

治则:疏肝理气,调理冲任。

处方:取穴三阴交、太冲、归来、合谷、血海、气海。

操作:血海、气海用补法,余用泻法。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5月23日二诊:经治疗后纳食增加,两胁胀满好转,夜寐也安,觉两乳有胀感,似有来经之意。

6月2日二诊:月经已于前日来潮,少腹憋胀等症好转,自述诸症随经来悉除。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停针,嘱观察下月来经情况,如未至再针治。

后随访3个月,月经如期来潮。

按 闭经一证,临床多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闭经起因主要有三:一则因脾胃损伤,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饮食减少或脾失健运,以致化源不足、气弱血枯而经闭不行。治当补其脾胃,充其血气,经自来潮。此类患者,不可妄用通经之剂,否则气益损、血益枯,病难愈,虚虚之戒,不可不知。二则因肝郁忧思、气滞血停而经闭不通,处以开郁通气、行血通经之法。如采用补法,则气益结、血益凝,而犯实实之戒,临床自当明辨。三则因寒积冷,寒邪凝滞胞宫、冲任而血闭不通,法用温经散寒、行气导滞之方。此为正治,验之自治。此外临床尚有因热灼津,血枯而闭,或骨蒸潮热、阴亏劳瘵等闭者,治则不离辨证宗旨,自可左右逢源。

案一 患者素体虚弱,月经每衍期而量少,病发源于经期初来之时贪凉饮冷以致经闭不行。治则温阳健脾、调经通络,补脾健胃、益气血之源以治本;温灸关元,温经散寒、调经通络以治标;加足三阴之会三阴交、足阳明之合足三里以精血同治、脾胃双调;归来行气通经,血海导血归海,使经来有源,故针刺8次即经至。

案二 患者病起肝郁气滞,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停,治以疏肝理气、调理冲任,方用太冲、合谷开四关以解肝郁、宣肺气,治血先调气,气行则血通;归来行气通经,合四关之治;三阴交调肝血、益脾阴、养肾精,滋水涵木,柔肝之体;气海者,生气之海,益气调经,助肝之用;血海者,导血归海,调血佐气之用。方选诸穴,不离气血之畅,使肝柔血顺,冲任调达,而疗效堪佳。

痛经

案1 王某,女,18岁,2010年3月初诊。主诉:月经每次来潮时出现小腹胀痛4年余。每次月经来潮均出现小腹胀痛,胸胁胀满,经量少而不畅,经色紫黑并夹有血块,经期4~5天,经期过后疼痛症状随之逐渐消失。现患者正值经期,小腹胀痛,喜温喜按,畏寒,舌紫黯,苔薄白,脉沉弦。

诊断:痛经(下焦寒凝,气滞血瘀)。

治则: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处方:取穴气海、关元、子宫、中极、合谷、三阴交、太冲。

操作:以平补平泻为主,留针时TDP(特定电磁波谱治疗)照射腹部,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7次为1个疗程。

一诊治疗后腹痛渐减,治疗5次后,腹痛消失。二诊于月经来潮前7天,按上法连续治疗7天,月经来潮时,无腹痛感觉,嘱其在下次月经来潮前巩固治疗1个疗程。第4个月月经正常,随访1年未再出现痛经。

案2 孙某,女,30岁,2015年9月初诊。主诉:经行腹痛,伴恶心、呕吐5年余。患者产后每逢月经来潮发作腹痛,痛如刀绞,伴恶心、呕吐,服用或肌注止痛药物均不见效。曾口服中药治疗半年,略见好转,停药后症状如故。现适逢月经来潮,腹痛如绞,求助于针灸治疗。刻下:面色少华,小腹胀满,伴恶心、呕吐,恶寒。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细涩。

诊断:痛经(产后气虚,血行无力)。

治则:益气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处方:取穴气海、关元、子宫、中极、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操作:手法以补法为主,留针30分钟,每日1次,腹部穴位TDP照射。

针毕,腹痛明显减轻,治疗3次后腹痛消失,未再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共治疗6次后痊愈。嘱其下次月经来潮前1周针刺5~7天。

连续治疗3个月,经行腹痛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 痛经的发生常与饮食生冷、情志不畅、起居不慎、先天禀赋等因素有关。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与冲任二脉及肝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实者为冲任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虚者为冲任虚损,胞宫、经脉失去濡养。治疗痛经主要是调理冲任气血为本,以通、荣为用,通则不痛,荣则不痛。而在临床论治时,根据不同的症候群,有行气、活血、散寒、清热、补虚、泻实之异,再以标本兼顾论治本病。月经期间调血止痛为标,平时辨证求因以治其本,并结合平素体质情况,或调肝,或益肾,或扶脾,使之气血顺和,冲任流通,经血畅行无阻,则痛经可愈。案一患者属寒凝气滞血瘀,瘀血阻于胞宫,经血排出不畅,不通则痛,治疗当以散寒行气活血为主;案二患者属气虚血瘀,治疗以益气活血为法。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作用。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是临床治疗痛经的要穴,也是妇产科临床常用穴之一,强刺激可以活血、行血、补益气血,从而使瘀滞得通,通则不痛。针刺子宫穴能疏通经脉,行气活血,活血祛瘀。三者远近相配,共取行气祛瘀、通经活血之功而痛经得除。气海为肓之原穴,配以关元、中极可调整下焦气机,降气理气止痛,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输穴,可泻气分之瘀滞。诸穴共用以降气行血活血,使经血排出通畅,通则不痛。

月经不调

案1 李某,女,27岁,2014年5月8日初诊。主诉:月经不调3年。患者3年前一次淋雨后开始出现痛经、月经量少、经期前后不定。西医检查激素水平、子宫内膜均正常,建议中医调治,曾口服乌鸡白凤丸、温经汤等中药以及艾灸治疗,未见明显好转。刻下:月经衍后,行经腹痛,月经量少,色黯,小腹喜暖,腹部柔软喜按,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月经不调(寒凝气滞)。

治则:温经散寒,调理冲任。

处方:取穴天枢、关元、气海、中极、归来、子宫、合谷、三阴交。

操作:针刺行提插补泻之补法,腹部TDP照射,每日1次。

5月23日二诊:治疗15次后,适逢月经来潮,腹痛减轻,月经量少,色鲜红,有血块。

5月31日三诊:经后嘱继续治疗10次。

6月20日四诊:月经来潮,经期间无腹痛,经量、经色均正常。

停针灸治疗,观察3个月,月经按时而行,量色正常。

按 患者为寒凝胞宫,血瘀于内,冲任不调。本病病机主要为气血运行不畅,多为寒湿、肝郁、肝肾亏损等病因所致,针刺取穴亦以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以调冲任、通气血、健脾胃、舒肝气、补肾阴,而使气血通,寒湿去,肝郁疏,肾亏补,天癸化源充足,气血运行舒畅,月经周期稳定。

针灸对月经不调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对功能性月经不调有显著效果,若是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月经不调,要针对病因处理。女子应特别注意调畅情志,避免寒冷,气血才得以通畅。“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调理冲任则月经正常,利于受孕。(李利军 河北省邯郸华仁中医院  贾小红 河北省邯郸明仁医院  周海平 河北省邯郸市卫健委)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