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二、内镜黏膜活检规范
-
对于怀疑或考虑IBD的病例,首次诊断应在治疗开始前行肠镜黏膜活检,药物治疗可导致病变形态发生改变,影响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
应进行规范系统性的黏膜活检,活检部位包括回肠末端、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
-
CD可能出现上消化道改变,因此建议也进行胃镜系统性活检,包括食管、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等。
-
每个活检部位至少取 2 块组织,在内镜所见炎症黏膜处活检。有条件者建议对内镜无炎症黏膜也进行活检。对于确定诊断后复查的病例,活检部位可适当减少。
三、
四、(活动性) 慢性肠炎,如何进一步诊断IBD(UC或CD)?
IBD和非IBD的鉴别特征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高度可靠
-
黏膜基底部浆细胞增多
-
隐窝扭曲/分枝/结构异常
-
隐窝萎缩
-
结肠黏膜表面不规则/绒毛状改变
比较可靠
-
肉芽肿
-
黏膜基底部巨细胞
-
基底淋巴细胞聚集
不太可靠
-
固有层慢性炎症/细胞增多
-
潘氏细胞化生 (脾区远端)
数据有限
- 黏膜深部隐窝脓肿
- 隐窝上皮内/腔内中性粒细胞增多(每个>10 个,计数10个隐窝)
支持UC而非CD的特征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支持CD而非UC的特征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活检标本的IBD病理小结
-
IBD病理特征非特异,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并密切随访。
-
IBD的内镜活检-系统性多块规范活检。
-
IBD的病理学改变-慢性活动性肠炎;观察显微镜下病变模式,寻找可靠的组织学特征。
-
IBD的病理学报告-规范性术语
【参考资料】
许晶虹主题报告:IBD病理诊断思路及规范化报告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3614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