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33条 葛根加半夏汤
2024
05-28

【听百家言—汇集名家伤寒论条文注解】第33条 葛根加半夏汤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邪气外甚,阳不主里,里气不和,气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呕;里气上逆而不下者,但呕而不下利,与葛根汤,以散其邪,加半夏以下逆气。


柯琴《伤寒论注》: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必自下利,则下利似乎合病当然之症。今不下利而呕,又似乎与少阳合病矣。于葛根汤加半夏,兼解少阳半里之邪,便不得为三阳合病。

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是也。去沫者,止取其清阳腠理之义也。葛根能佐麻黄而发表,佐桂枝以解肌。不须啜粥者,开其腠理而汗自出,凉其肌肉而汗自止,是凉散以驱风,不必温中以逐邪矣。


尤怡《伤寒贯珠集》:合病下利者,里气得热而下行也,不下利但呕者,里气得热而上行也。夫邪盛于外而之内者,仍当先治其邪,葛根汤合用桂枝麻黄汤而加葛根,所以解经中两阳相合之邪。其不下利而但呕者,则加半夏以下逆气,而葛根解外,法所不易矣。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太阳与阳明合病,其机关全在乎下利,而兹不下利而但作呕者,当求其说。盖太阳主开,阳明主合,今阳明为太阳所逼,本合而反开。开于下则下利,开于上则为呕,即以葛根加半夏汤主之。盖以半夏除结气,以遂其开之之势而利导之也。

此一节承上节言太阳合于阳明,不下利而但呕也。二节言太阳与阳明合病,重在太阳之开一边,与下章合病用麻黄法不同。小注宜细玩而熟记之。


黄元御《伤寒悬解》:二阳合病,经迫腑郁,不能容纳水谷,未化之食,必当涌吐而上,半夏降胃逆而止呕吐也。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不下利但呕者,太阳之气仍欲上腾,故加半夏宣通阳明燥气,以助太阳之开。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合之为言,相配偶也,轻重齐,多少等,谓之合。盖阳明切近太阳,所以合也。不下利,乃对中篇必自下利而言,两相反之词,所以为彼此互相发明,以见中风伤寒之分别也。呕,大吐也,盖太阳,膀胱也,膀胱主水,阳明,胃也,胃主饮,风邪属阳,阳主气,阳邪协气,泛溢水饮而上涌,得逆则与俱出,此呕之所以为呕,太阳阳明相合而为一家之证也。桂枝葛根,散风而解肌,太阳阳明之的药也;半夏辛温,散气而蠲饮,主除热坚而止呕也。然所谓葛根加者,其葛根汤,得非承上条而言,指桂枝加葛根之葛根与,以其无麻黄,殊为允当也。用者请更参详,不浮沉于谬讹,何如?


吴谦《医宗金鉴》:【与32条合论】一经未罢,又传一经,二经、三经同病,而不归并一经者,谓之合病。太阳与阳明合病者,谓太阳之发热,恶寒无汗与阳明之烦热不得眠等证,同时均病,表里之气,升降失常,故不下利,则上呕也。治法只须先解太阳之表,表解而阳明之里自和矣。若利,则宜葛根汤,表而升之,利自可止;呕则加半夏,表而降之,呕自可除也。


喻嘉言《尚论篇》:【与32条合论】原文二条又以下利、不下利辨别合病主风、主寒之不同也。风者阳也,阳性上行,故合阳明胃中之水饮而上逆;寒者阴也,阴性下行,故合阳明胃中之水谷而下奔。然上逆则必加半夏入葛根汤,以涤饮止呕;若下利,则但用葛根汤,以解两经之邪,不治利,而利自止耳。葛根汤即第一条桂枝汤加葛根,不用麻黄者是也。

凡合病,必自下利。下利,里症也。今之庸医皆曰漏底伤寒,不治,仲景则以前方主之。盖以邪气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阴虚故下利也。以此汤散经中表邪,则阳不实而阴气平,利不治而自止也。惟明者知之,其脉必弦而长。张云:凡合病皆下利,各从外症以别焉。夫太阳病,头项痛、腰脊强;阳明病,目疼、鼻干,不得卧;少阳病,胸胁痛,耳聋。凡遇两经病症齐见而下利者,合病也。然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也。仲景不言脉证,只言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以前章所论包含以上之症,即此理也。况各经之症,所见不一,难为定论乎!按:合病者,三阳合病也。谓二阳经或三阳经同俱受邪,相合而病,故曰合病。此病之不传者也。并病者,亦指三阳而言,并者,催并、督并之谓,前病未解,后病已至,有逼相并之义,此病之传者也。且如太阳,阳明并病一症,若并而未尽,是传未过,尚有表症。仲景所谓太阳症不罢,面色赤,阳气佛郁,在表不得越,烦躁气短是也,犹当汗之,以各半汤。若并之已尽,是谓传过,仲景所谓太阳症罢,潮热,手足汗出,大便硬而谵语者是也,法当下之以承气汤。是知传则入府,不传则不入府也。所以仲景论太阳、阳明合病,止出三症,加前太阳、阳明并病,则言其有传变如此也。然此皆三阳病耳,与三阴无干。若与三阴合病,即是两感矣,所以三阴无合病例也。


钱潢《伤寒溯源集》:如前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而但呕者,是郁热之表邪内攻,不下走而上逆也。呕则邪在胸中而犯胃口,故于两经解表之葛根汤,加入辛温蠲饮之半夏,以滑利胸膈之邪也。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此病太阳之表而涉于经输也。项背强几几解见前。邪拒于表,表气实,故无汗;邪入于经,经气虚,故恶风。葛根汤主之。葛根宣通经输以治内;麻黄开发毛窍以达外;桂枝和解肌腠以调中。内而经输,外而毛窍,中而肌腠,无所留滞,病自愈矣。自此以下四节,俱论太阳之气循经而入,不在肌腠之中也。


章楠《伤寒论本旨》:大抵风胜则疏泄,寒胜则冰凝,其寒邪与浊气壅滞而不下利,则上逆而呕,故以葛根汤中加半夏,散逆降浊以止呕也。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本条即上条之互文。上条下开而上阖,本条下阖而上开,其为太阳与阳明合病则一也。书不下利,下利则虚其中土。就令余邪逼令其利,阳明必以阖力争也。与其中邪计而下利,宁不下利以耐邪,况乎其并非不大便也。书但呕,不呕则闭其上焦,就令余邪制止其呕,太阳必以开力争也。与其滋流弊而不呕,宁但呕以避邪,况乎其余无别证也。不肯如是而但如是,殆太阳阳明不相谋而适相合者欤。两阳虽自顾之不暇,亦一邪不能胜二正也。不下利与自利之比较,本证似略为坚持。而呕与利之比较,不利不过保存其糟粕,呕则未免牺牲其精华。不曰自呕曰但呕者,但字者字,带有爱物爱人之德音也。然合病之所以有异同者,大都因地气之上下为升沉。合病在上则利在下,合病在下则呕在上。证与病相去如两截,治其证不能遗其病。上条法当舍下而取上,本条法当舍上而取下也。曰葛根加半夏汤主之,一汤翻作两汤用,葛根汤用至再三矣。妙能开阳明而不阖太阳,脱离太阳而后阖阳明,脱离阳明而后开太阳,合治仍是分治,故上取又能下取也。独是葛根起阴气者也,亦主呕吐也,刚痉气上冲胸者主之。就如奔独之用生葛,亦曰气上冲胸也。但呕非气上乎哉?既有葛根在,似无加夏之必要也。吾谓呕固加夏,不下利更加夏,假令葛根先趋势在下,久之而后上,则毋庸加夏也。夏有夏之作用,诸方中有夏无呕者多矣,有呕无夏者亦多矣,何尝一律如竹叶汤所云,曰呕者加半夏乎?本草经半夏以下气称,非以止呕称也,能下气则气不上,半夏其导焉者也。盖不欲亟起其阴气,特降下其阴气,令下治而上自安者,才是本方真诠也。黄芩汤亦有加夏之例,彼条又降之欲其升,恐黄芩与自利相持。本证降之欲其降,恐葛根与但呕相持也。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胃肠为津液之策源地,在肠之津液被迫,则下注而为利在胃之津液被迫,则上逆而为呕,各从其近窍出也。下利者,得麻、桂之启表,葛根之升津,而利自止。呕者,犹恐升津之力助其逆势,故加半夏以镇之,皆非所谓合病也。

葛根汤虽能运输消化管中之水液,然水在胃而不下降者,因胃无吸收水分之能力,必加半夏以止呕降逆,使水液下达于肠,然后葛根汤能成其运输之功也。《本草经》但言半夏主心下坚,胸胀咳逆,《别录》以下,始言主呕逆,今西医用为镇呕剂,功效大著。或云:有脑病证者不宜用。《本草》谓半夏有毒,得姜则解,故今人皆用姜制半夏。盖半夏之黏液中,有一种苛涩之味,刺激人之喉咽故也。古方既多与生姜同用,又有甘草、大枣等甘味,包摄其苛涩之味,即无刺激咽喉之弊,故不用姜制,但洗去其黏液可矣。


曹颖甫《伤寒发微》:【31,32,32条合论】太阳之气,卫外之阳气也,合营卫二气以为用者也。气之化为水者,汗也,故称太阳寒水。寒水者,里气为表寒所化,与病邪俱去之大转机也。服麻黄汤后,所出之汗多冷,此为明证。设寒水不能外泄为汗,郁于经腧之内,为强为痛,陷于足阳明胃,下泄而为利,上泛而为呕,故必用升提之品将内陷之邪提出,然后太阳寒水乃能从肌腠皮毛外泄而为汗,此葛根汤之作用也。独怪近世庸工,于大热之阳明腑证,往往漫投葛根。夫清阳明之热,自有白虎、承气二方,安用此升提之品乎?元人张洁古妄以为阳明仙药,并言邪未入阳明,不可轻用。不知桂枝加葛根汤及葛根汤二方,果为邪入阳明设乎?抑邪入阳明之后,可更用麻黄、桂枝以发皮毛肌腠之汗乎?李时珍《本草》犹采其说,真所谓大惑不解矣!按:次节自下利,与首节下陷经腧同,故但用葛根汤本方以升提之。三节不下利但呕,为水气上逆,故加生半夏以抑之,仲师所谓更纳半夏以去水是也。所谓同中求异也。又按:太阳、阳明合病,非太阳表证未罢,即见潮热、渴饮、不大便、谵语之谓。以太阳汗液不能畅行于表,反入于里,与太阴之湿并居。水气甚,则由胃入肠而成下利之证;水气不甚,则渗入中脘,胃不能受而成不下利而呕逆之证。不曰太阳与太阴合病,而曰与阳明合病者,一因下利由胃入肠,一因水气入胃,胃不能受而病呕逆,病机皆假道阳明,故谓与阳明合病也。


承淡安《伤寒论新注》: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之太阳病,合下利之阳明病,不但下利,而且作呕者,以葛根加半夏汤主治之。

本条原文为“不下利但呕者”,为“不但下利,而呕者”之误。何以言之?前条因下利而知为太阳、阳明合病。且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下利,今不下利,从何而知为太阳、阳明合病?呕为太阳兼证,为少阳主证。不下利而呕,不将为太阳、少阳合病耶?且葛根为升发水液之品,半夏为降水液上逆作呕者之品;设本条为不下利,水液停于胃,致上逆,但作呕者不应再加葛根助而升发之。可见本条接踵上条而来。上条为自下利,此条再多一呕证,故仍用上方加半夏以止呕。汤本求真亦谓此方可治下利而呕吐者,足见此条为下利而呕。


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上承前条。太阳与阳明合病,阳明为太阳之开力迫于内,则转肠胃之阖而为开,不开于下而开于上,动其本湿之气,故不下利而但呕者宜葛根加半夏汤降逆燥湿主之。

本集是论伤寒,病必经太阳而起,合病虽为两经相合,然必有其相合之表证可凭,或因表证已罢,而合于内,亦谓之合病,其不书在表证症状者,省文也。岂全无表证现象,或无表证过程,独见下利,而可以谓之合病乎?上节是两阳之标阳相合,热侵入肠,动其本燥之气而下利,本节是两阳之本阴相合,寒侵入胃,动其本湿之气而为呕。太阳为开,阳明为阖,皆由开力内迫,而阖力不固也。上节有表证仍在,故用葛根汤,发表清肠,以举下陷。本节有表证仍在,故用葛根加半夏汤发表燥胃,以降呕逆。其不去葛根者,以葛根能解阳明之表热也。观下文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既属太少合病,何以不用柴胡桂枝汤,而用黄苓?此为表证已罢,无须治表,故将柴桂减味,而名黄芩汤而已。以此对勘,其义益明,此仲师未言之旨也。


陈逊斋《伤寒论改正并注》:二阳合病,如不下利,则麻、桂之外,用石膏可矣,何必用葛根乎?故此节“不下利”一句有误,当改为“不但下利”。盖二阳合病下利用葛根汤,前节已有明例,此节不但下利且加呕逆,故用葛根汤加半夏,名曰“葛根加半夏汤”,葛根汤治下利,半夏治呕也。

朱壶山《伤寒论通注》:此节与上节合病同,所异者一下利,一不下利。自下利之理,已说明矣。何以病同而反不下利哉?胃主散水,《经》有明文,人有强弱,胃亦各异,太阳伤寒内合阳明,阳明气不能为湿所胜,亦必为寒所伤。夫燥气为火热所助,势必上逆,不但作呕,而且作吐。燥气为寒邪所伤,不能散水,上溢胸膈,势必作呕。而不吐者,责在焦膜,不在胃也。水上溢而不下行,故但呕而不下利。用葛根汤原方加半夏健胃,以散水饮而降逆气,则呕亦自止。陈修园说半夏有开责门之力,上宣通其逆气,未合论旨。《今释》者谓半夏有开幽门之力,使水液下达于肠,然水走肠间,亦是病名。《评释》者主日人诸子说,谓半夏被覆胃之内面,以防黏膜之受刺激,亦欠明了。


包识生《伤寒论讲义》:上法其邪下趋故作利,此法其邪上逆故作呕也,此言太阳与阳明合病,其邪上逆之治法也。按阳明主胃,胃气下趋则作下利,上逆则作呕逆,中郁则大便不通也。


刘绍武《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

正误:本条与第 32条相同,呕为葛根汤证越部证,加半夏是治标之法,葛根汤证愈,呕吐自清。本条改为:“葛根汤证,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归类:表部病。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此条亦讲太阳阳明合病,有不下利的情况,说明上条为倒装文法。表里同时有病,不下利,仅仅是呕吐,就用葛根汤加半夏止呕,这里的呕吐也是欲从表解。临床实践证明,本方除治此证外,既下利也呕吐者,也可用此方。

葛根甘寒,《神农本草经》言其治“身大热、消渴”,于胃有碍,若病人胃不舒,食欲不振,就要加半夏祛水,也可再加甘药发挥健胃作用。葛根加半夏汤的煎法与葛根汤相同,先煎麻黄,因方中葛根成分不易溶于水,故与麻黄同时先煎,去上沫。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本条与上条皆是表不解而兼里证者,故曰太阳阳明合病。上条是水在肠而下利,用葛根汤解表分消。本条水不在肠而在胃,不作下利而上呕,日利曰呕,同系水证,在肠在胃皆属阳明,惟下利本于生理之自然,呕逆异乎生活之习惯,故用半夏降逆止呕。


倪海厦《人纪-伤寒论》:太阳与阳明合病,有下利的现象,又有呕吐的现象要加半夏。【本草】写半夏止呕去水,所以半夏也是一种利尿剂,茯苓不能止呕,所以往往有水饮的时候,用半夏,呕吐的时候,半夏是很好的止呕的药,所以妇女妊娠呕吐的时候会用到半夏。临床上看状况,如果是葛根加半夏,是妇人怀孕得到这症状,半夏就要用到八钱一两的,顺便把恶心止掉。

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所用的半夏是生半夏,因为半夏生用有毒,所以现在在药行买的都是姜半夏,所以如果开半夏,生姜就不用加了,生姜是解半夏毒的。生姜和半夏煮过后再晒干性就下一样了,生半夏在用的时候,可以治至高的水,水最高到脑积水,如果用姜半夏就没效了。因为医圣张仲景用的是生半夏,没有晒干的,我们买到的半夏是晒干的,所以我们不能参考他的剂量,一般来说,用干的生半夏三钱。


吕英《伤寒一元解》:

1.无论一日还是一年天地一气的运行降至地下水阴中均对应终之气太阳寒水之气。立足凡病皆为本气自病,《伤寒论》所论述的是坎卦元气即终之气太阳、寒、水为一气的运行失常。这个太阳病了就如同回了家的太阳病了。普遍规律对治方药为四逆汤。而太阳病的表达又为人之生机初之气厥阴风木和缓有序升发的失常。这个主表的太阳病了就如同保家卫国的太阳病了,因为厥阴之上风气治之,故太阳病无论伤寒还是中风,病机均涉及风、寒、水、太阳四个要素组合的变化。立足《伤寒论》排序本气越来越少,太阳为人身第一道防线,阳明为人身第二道防线。

2.第33条为葛根汤证的变化。对治太阳毛皮肤肌之麻桂剂之证向内向里陷入阳明土,表证未清。第31条为太阳经气壅滞,第32条为土中形成湿热之邪,既能疏通项背太阳经气,又能清解土中湿热,且有生津之功,唯葛根也。

3.人身凡呕者,邪气必影响肺胃之降,而肺胃同俱土金二德。立足五脏为核心认识人身圆运动,肺主一身之气,肺气一降,诸气皆降。立足中气如轴,先天肾气与后天胃气实是混元一气,胃气一降,诸气皆降。而肺又为五脏之长、水之上源,故肺胃二气主降反映了阳明的主阖功能。而半夏能止呕正是因为此药可同时达降肺胃之气,因其性温,对于因寒邪所致呕吐者为首选,当然临床也重在配伍。六气是一气的变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本条承上条论述二阳合病,表邪不解,影响里气不和,不下利但呕的证治。太阳与阳明合病,表邪不解,两经的阳气抗邪于表,不能内顾于里,造成里气不和,升降失常。有时可见下利,有时可见呕吐,有时则吐利并见。呕吐是胃气不降之证,由于发生于太阳、阳明表邪不解以致里气不和、升降失常,故其治疗仍当解两经之表,故用葛根汤加半夏和胃降逆以止呕吐。

在临床上,表气不和影响里气不和的情况很多见,如桂枝汤证中有干呕,麻黄汤证中有呕逆等皆是。有的人,一感外邪则见吐利不止,现称之为”胃肠型感冒”。此类病在治疗上应以解外为首要。外邪得解,里气自和,升降复常,吐利亦当自止。葛根加半夏汤即葛根汤原方原量加半夏半斤(赵本为半升)。煎服法与葛根汤同。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本条与上条同样是因风寒之邪侵表,内迫阳明的见证,所不同的,前者是迫于肠,气不升而下利,此证是犯于胃,气上逆而呕吐,所以仍用葛根汤解肌发汗治其表邪,但加半夏一味,降逆治呕。

诸注精神基本一致,但喻氏把呕与下利分属于风邪、寒邪,未免失之臆断。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与32条合论】本证成因:太阳与阳明经表同时感受风寒邪气。主症和病机: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或不下利但呕:太阳与阳明经表同时受邪,证候当同时出现太阳表证和阳明经表之证,这在前第36条已经谈到。但第36条是二阳合病兼喘而胸满,提示太阳邪气偏重,故用麻黄汤;这里兼见下利或呕吐,乃是阳明里气升降紊乱之象,提示阳明表邪偏盛。由于阳明经脉邪气盛,阳明里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于是导致了里气升降的失常因而出现下利或呕吐。而葛根汤本为治疗阳明经表证的主方,而且葛根又有升阳止泻的功效,故二阳合病兼见下利的,以其为主方。对二阳合病不下利但呕者,则在葛根汤中加半夏兼以和胃降逆止呕,这就是葛根加半夏汤了。

葛根汤由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而成。葛根为主药,功在升津液,舒筋脉,又助麻、桂解肌发表;加麻黄为增强桂枝汤解表发汗之力。本证为表实兼项背拘急,为何不用麻黄汤加葛根,反取桂枝汤加葛根、麻黄呢?这是因为麻黄汤发汗力强,再加葛根升阳发表,恐汗出太多而伤津,难以达到升津液,濡润经脉的目的。而桂枝汤加葛根、麻黄既能收发汗升津之效,又无过汗之虞,且方中之芍药、大枣、炙甘草又可补养阴血,补充津液生发之源。葛根又是入阳明经的药物,所以葛根汤又是治疗阳明经表受邪的要方,而用于阳明经表证和二阳合病阳明邪气偏盛者最为适宜。葛根加半夏汤则是在葛根汤中加人半夏兼以和胃降逆止呕。葛根汤现代应用范围大体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属阴寒证者,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恶寒、发热,头项强痛,呕吐,昏迷,口噤谵语等:一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并发精神障碍或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系统损害,证候有伤寒表实证的特征者;三是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腰腿痛等属风寒阻滞经络者;四是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见有风寒表实证者。


姜建国《伤寒论讲稿》:本条是在上条的基础上继续讨论太阳与阳明合病的证治。只不过这次不以下利为主症,而是呕吐。一般认为,下利是清气不升,呕吐是浊气不降,这种升降失常,显然都属于中焦脾胃的病变,所以还是叫做“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也罢,呕吐也罢,其病机的重点仍然在太阳,所以继续用葛根汤发汗解表,加半夏降逆止呕。


肖相如《伤寒论讲义》:本条论述太阳阳明合病呕逆的治法。此条当与第32条结合参看。两处条文都是论述寒邪侵犯太阳,内迫阳明的证治,所不同的是,第32条以下利为阳明主症,而本条以呕为主症,不见下利。为什么呢?因为阳明病的病位包括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第32条论述的证候是太阳邪气侵犯手阳明大肠所致,本条则应该是太阳邪气侵犯足阳明胃,胃气失和,上逆而作呕。故张仲景在葛根汤的基础上加半夏以降逆止呕,此处,葛根和半夏,一升一降,配合运用恢复中焦气机升降。

以上是现在通行的理解。其实,我对这条原文存有疑问。如果是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用葛根的理由不充分。呕的病机是胃气上逆,还用葛根升提,那胃气不是更加上逆吗?再者,太阳中风本身就有“鼻鸣干呕”、太阳伤寒本身就有“体痛呕逆”,也就是说,“呕”是太阳病本身就有的表现,太阳病有“呕”,只要不是很突出,中风用桂枝汤,伤寒用麻黄汤,太阳病愈,“呕”亦自止。如果“呕”很突出,可在桂枝汤和麻黄汤原方中加半夏即可。到此,可以小结如下:太阳病头项强痛,中风用桂枝汤,伤寒用麻黄汤。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或兼下利,中风用桂枝加葛根汤,伤寒用葛根汤。太阳病呕但不严重,中风用桂枝汤,伤寒用麻黄汤。太阳病呕很突出,中风用桂枝汤加半夏,伤寒用麻黄汤加半夏。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