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某,男,47岁。初诊时间:2015年4月27日。
主诉:反复脐周发凉、疼痛3个月,加重4-5天。
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出现脐周发凉、疼痛。近4-5天脐周发凉加重,严重时伴有呕吐,脐周、胃脘部疼痛,经常用70-80℃的热水袋温敷于脐周方稍缓解,遂就诊于我处。
刻下症:脐周发凉,自觉脐周冒凉气,喜热水袋温敷,严重时伴有呕吐,脐周、胃脘部时有疼痛,晨起口干,眼干,咽部不适,喜热饮,大便1日1次,成形,不干不稀。
查体:形体中等,舌淡红,苔黄浊,脉弦滑。
方证辨证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说:“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乌头煎的方证为:脐周发凉、疼痛,遇寒加重,手足厥冷。本案中患者脐周发凉,喜热水袋温敷,严重时伴有呕吐,脐周、胃脘部疼痛。符合乌头煎的方证,故方证辨证为乌头煎证。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说:“百合病渴不差者,栝楼牡蛎散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瓜蒌牡蛎散的方证为:口干、口渴。本案患者晨起口干,眼干,咽部不适,符合瓜蒌牡蛎散方证,故方证辨证为瓜蒌牡蛎散证。
诊断与治疗
诊断:寒疝 乌头煎证 瓜蒌牡蛎散证。
治疗:方用乌头煎合瓜蒌牡蛎散。
川乌10g,天花粉20g,生牡蛎20g。
10剂,水煎服,煎煮之前加入蜂蜜,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二诊:患者诉口干、眼干好转90%,脐周、胃脘部疼痛仍有,每次服药2-3小时后即不觉疼痛,舌淡红,苔黄浊,左侧有液线,脉弦沉滑。
治疗:继服原方,将3药加量。
川 乌15g 天花粉30g 生牡蛎30g
7剂,水煎服,煎煮之前加入蜂蜜,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三诊:患者诉口干、眼干已愈,脐周发凉好转80%。若无劳累,则基本无脐周发凉,脐周、胃脘部疼痛出现。随访2周,症状全无。
按语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说:“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穷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中解其方说:“弦紧脉皆阴也,而弦之阴从内生,紧之阴从外得。弦则卫气不行而恶寒者,阴出而痹其外之阳也。卫阳与胃阳并衰,而外寒与内寒交盛,由是阴反无畏而上冲,阳反不治而下伏,所谓邪正相搏,即为寒疝者也。绕脐痛,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皆寒疝之症。白津,汗之淡而不咸者,为虚汗也,一作自汗,亦通。大乌头煎大辛大热,为复阳散阴之峻剂,故云不可一日更服。”清·黄元御《长沙药解》中说:“大乌头煎,大乌头五枚。水三升,煎一升,去滓,入蜜二斤,煎令水老。治寒疝,脐痛腹满,手足厥冷。以水寒木郁,不得发越,阴邪凝结,冲突作痛。乌头破寒气之凝,蜜煎润风木之燥也。”笔者临床体会到乌头煎的方证为:脐周发凉、疼痛,遇寒加重,手足厥冷。本案中患者脐周发凉,喜热水袋温敷,严重时伴有呕吐,脐周、胃脘部疼痛。符合乌头煎的方证,故用之散寒止痛。
笔者临床体会到乌头煎临床使用的技巧在于:一是:煎煮时配以蜂蜜同煎,而不是临服用时与蜂蜜同时服用,这与现代人服用蜂蜜方法完全不同,切记。煎煮时配以蜂蜜同煎,可以明显降低乌头的毒性,这一点在动物实验上已经得到了证实(见:刘茂林,苗明三,李玉香,等.《金匮》用乌头必用蜂蜜之谜——蜂蜜解乌头毒的实验研究.河南中医,1991;62(11):41)。二是:乌头有毒,必须久煎,并注意用量,可先予少量(开始用5-10g),视其效果,逐渐加量(每次增加5-6g),以防中毒。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说:“百合病渴不差者,栝楼牡蛎散主之。栝楼根,牡蛎(熬)等分。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病变成渴,与百合洗方而不瘥者,热盛而津伤也。栝蒌根苦寒,生津止渴,牡蛎咸寒,引热下行。”清·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洗之而渴不瘥,是中焦之营阴涣散,不能上供喉舌,而阳独亢之应。牡蛎静藏水底,有收摄真壬之象。栝蒌滋阴清热,且根性上蔓,是又升其清润于廉泉舌本者。加之服以米饮,则引入胃中,而胃液立起。”笔者临床体会到瓜蒌牡蛎散的方证是:口干、口渴。本案患者晨起口干,眼干,咽部不适,符合瓜蒌牡蛎散方证,故用之以滋阴清热,生津止渴。
方证总结
乌头煎的主要方证是:脐周发凉、疼痛,遇寒加重,手足厥冷。
瓜蒌牡蛎散的主要方证是:口干,口渴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3489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