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六)
2024
05-21

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六)

            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

            第一章 表证类方(续)

      ……

      二、麻黄汤及其加减类方

      (一)麻黄汤

      麻黄汤方:麻黄三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炙甘草一钱。以水三杯,煎成一杯,去滓温服。覆取微似汗。

      【方解】

      麻黄透表,又佐以杏仁的宣气,故能迅开腠理,通气以致汗。表证必伴有气上冲,故用桂枝以镇之。发汗须虑亡津液,又用甘草微和之。

      【仲景有关的论说】

      1.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附注]表证,本属邪气与精气(即津液),交争于体表的一种反应。前之桂枝汤证,虽则精却邪留,但津液外泄,反而不郁滞体表,故虽身疼痛,并不剧甚,更不逆迫于肺而无喘证。今由于汗不出,津液充滞体表,迫于肌肉或关节,因致身疼腰痛,且上逆于肺而发喘,故以麻黄汤发其汗。则邪气与充滞的津液,均可借汗而解,故病可愈。

      2.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附注]喘属太阳表证,胸满属阳明里证。今喘而胸满,因以太阳与阳明合病称之。不过此胸满,乃以喘而气阻胸膈所致,与阳明里实无关,切不可下。只宜麻黄汤发汗解表,表解喘已,则胸满亦自愈。

      按:大承气汤治腹满而喘,乃由于里实上迫胸膈,阻碍呼吸而发喘,与麻黄汤所治的喘而胸满,很相类似。其实,一是因喘而致胸满,一是因腹满而致喘,表里的为证不同,汗下的为治各异。仲景于此特以太阳与阳明合病称之,大有示人细加鉴别之意。

      3.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附注]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为麻黄汤证。故虽已八九日,只若以上的为证不解,即是表证还在的明证,则亦宜麻黄汤发其汗。服药已微除,谓服麻黄汤后,感觉稍轻松的意思。发烦目瞑,为病欲解而还未解时,发作的瞑眩状态。剧者必衄,谓此瞑眩发作甚剧时,则必有鼻出血的现象。衄乃解,谓其人经过以上的瞑眩状态,则病已完全解除。阳指胃阳,阳气重,谓胃阳之气重,精气(即津液)重回体表之意。伤寒日久不得汗出,则津液郁滞体表过重,此时服药发汗,每有瞑眩发作,并由于络脉血流充溢,而常衄血,使邪热有所去,病乃解。

      按:人身的津液,来自水谷,化生于胃。胃为腑为阳,故仲景常称津液为“阳气”,或简称为“阳”。桂枝汤证以汗自出,则阳气虚于表。麻黄汤证以汗不出,则阳气实于表。若汗久久不得出,则阳气

实更加重。瞑眩为服药有效的反应,尤其久病或重病,若方药能对证,就常有此类情况发作。不过,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发作,过时即已,而且本病亦随之而解。尚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即指此而言。

      4.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1、52)

      [附注]脉浮,脉浮而数,均属太阳病的脉应。若无汗,则可发汗,均宜麻黄汤治之。

      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附注]伤寒,脉浮紧,本宜麻黄汤发其汗。若迟迟不发汗,则阳气重于表,因而致衄者,仍宜麻黄汤主之。

      按:本应发汗而不发汗,亦有因自衄而病愈的。若只是微衄而病不解,则仍须以本方发汗治之。

      6.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5)

      [附注]脉浮,无汗而喘,为病犹在表,发汗则愈。谓发汗表解,则指脉浮无汗而喘之证,即可治愈之意。

      按:阳明病,指内实大便难而言,此属太阳阳明并病。表证未罢,故先解表,宜麻黄汤治之。

      小结:就以上所论,则本方的应用,应以表实无汗为主要对象,其具体适应证,可归纳以下几项:

      1.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2.喘而胸满者。

      3.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

      4.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者。

      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6.脉浮或脉浮数,无汗,须发汗者。

      (二)甘草麻黄汤

      甘草麻黄汤方:甘草二钱,麻黄四钱。水煎温服。

      【方解】

      此亦麻黄汤的减化方。虽于发汗的作用和原方略同,但无桂枝则不治气上冲,无杏仁则治喘的作用亦弱,尤其甘草用量增大,加强缓中养液的作用。不名“麻黄甘草汤”,而名“甘草麻黄汤”,亦取除邪要先行扶正之意。

      【仲景有关的论说】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第十四》)

      [附注]里水,指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的为证而言,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谓上述之里水,应依证选用二方中的一方治之。

      按:众所周知,人身津液中之废物,经常以小便、出汗及呼气的方式排出体外,而它们的排泄量,又常为相互消长。尤其是出汗与其他二者间的影响更较显著。“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可视同呼出之水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此虽出之于《灵枢》,然合乎人日常屡验的事实。基于这一生理的自然作用,中医恒以呼吸困难或小便不利为证候,用发汗的手段,使此废物大量由体表排出,减少呼吸器官或泌尿器官的毒素刺激,而恢复其机能。不但呼吸困难或小便不利的症状得以解除,而且选用适应整体的方药,使致此症状的器官病变,也可给予彻底的治愈。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依据证候的区分,则有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等诸病种的不同。本条的里水是就病因而言,也是对风气相搏的风水而言。风水可以说是外因,而此病是由于小便不

利,蓄水不行,乘络脉空虚,而走于皮表发为浮肿病。络脉虚是由于胃气弱,这些因素都在里,故称之为“里水”。二方均伍以甘药和胃,发汗是为治其小便不利。后世注家不明此意,改“里水”为“皮水”,未免可笑。

      (三)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方:即麻黄汤原方加白术四钱。水煎温服。

      【方解】

      利尿则止汗,麻黄汤加利尿的白术,故减其发汗作用,而为小发汗法,白术去湿而治痹,故本方亦治风湿在表之证。

      【仲景有关的论说】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附注]湿家身烦疼,为湿在表,可与麻黄加术汤,小发其汗为宜,慎不可用火攻之法,逼取大汗。

      (四)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麻黄三钱,炙甘草二钱,薏苡仁六钱,杏仁二钱。水煎温服。

      【方解】

      此方即麻黄汤去桂枝加薏苡仁,故不治气上冲,而有效于风湿痛。

      【仲景有关的论说】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附注]病者一身尽痛,谓一身的关节皆疼。发热即表证的发热。日晡所剧者,谓日将暮时,则疼痛与发热更加剧甚。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皆属致病之因。今急性多发性的关节炎证,颇与本条所述类似,可与本方无待言。

      (五)葛根汤

      葛根汤方:葛根四钱,麻黄三钱,桂枝二钱,芍药二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水煎温服。

      【方解】

      此即桂枝加葛根汤又加麻黄的组方,可知其宜于桂枝加葛根汤证而无汗者。

      【仲景有关的论说】

      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附注]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汗出恶风者,宜桂枝加葛根汤;但如汗不出者,宜本方。

      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附注]表不解,应由体表排出的液体废物,通过里而为下利。虽依证可谓为太阳与阳明合病,但主要是表不解所致,故以葛根汤主之。

      按:太阴病脉浮者(276),与本条所论的病因,都是由于表不解所致的下利证(太阴病有下利)。不过276条为虚证,故冠名太阴病,而用桂枝汤。然此条则为实证,名之为阳明,而用葛根汤。

      3.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附注]无汗小便应多,由于气上冲胸,故小便反少,口噤不得语。已有背反张为痉之渐,故谓欲作刚痉,以葛根汤主之。

      按:《金匮要略》讲:“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发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同书又说:“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故刚痉之为病,除发热恶寒无汗外,亦必有口噤背反张等证可知。总之,项背强达到很严重时,有汗者为柔痉,无汗者为刚痉。今之破伤风、脑膜炎、尿毒证及产后风等痛,多有此证,而用本方亦有效。

      (六)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半夏汤方,即葛根汤原方加半夏五钱。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方解】

      葛根能治消渴,故不利于胃有停饮,加半夏以下气逐饮,最适于本方证而有恶心呕吐者。

      【仲景有关的论说】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33)

      [附注]水气不得出表,迫于里之不下利而呕者,应以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按:即下利且呕者,当然宜本方主之。

      (七)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葛根八钱,黄芩三钱,黄连三钱,炙甘草二钱。水煎温服。

      【方解】

      葛根解表,芩连止利,甘草以缓内外之急。此为表未尽解,但邪热内陷,为喘逆、下利之治方。

      【仲景有关的论说】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

      [附注]太阳病桂枝证,由于误下,因致热邪内陷而利不止。脉促为表未尽去。喘而汗出,谓既有表未解,又有里热的上攻,故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按:此方与前之桂枝人参汤,同属太阳病误下,而为下利不止,和表里不解的方剂。但前者偏于里虚,有心下痞硬之候,故以桂枝甘草汤合用人参汤方(《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以救表里之虚。本方则治偏于里热,有喘而汗出之候,故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以清表里之热。

      (八)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麻黄二钱,甘草二钱,附子一钱。水煎温服。

      【方解】

      此即麻黄甘草汤加附子,为治甘草麻黄汤证,而又陷于阴证者可知。

      【仲景有关的论说】

      1.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302)

      [附注]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时,以不传里,而不并发太阴之里证为常。故用甘草麻黄汤加治阴证的附子,以解少阴之表,始得微汗而解。

      2.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第十四》)

      [附注]麻黄附子汤即麻黄附子甘草汤原方麻黄增至三钱。水气为病,若脉沉小为少阴证;若脉浮则为风水;若无水只见虚胀则为气。水气病发其汗即治。脉沉应以麻黄附子甘草汤;脉浮应以杏子汤(疑为麻杏石甘汤)。

            刀子在说话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

                          2024.4.29.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