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七)
2024
05-21

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七)

            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

            第一章 表证类方

      ……

      二、麻黄汤及其加减类方

      ……

      (九)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麻黄二钱,细辛二钱,炮附子一钱。水煎温服。

      【方解】

      麻黄附子甘草汤去甘草加细辛,当治表证虚寒更甚之证。

      【仲景有关的论说】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301)

      [附注]表证,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今少阴病始得之而发热,故谓反发热。虽热但脉沉,故属少阴,故以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十)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即桂枝去芍药汤与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合方。水煎温服。

      【方解】

      此即治二方证共见的证候。

      【仲景有关的论说】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第十四》)

      [附注]“心下坚,大如盘。”以下为证,与枳术汤的为证相同。本方所主当与下列条文较吻合。“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胁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

散;实则失气,虚则遗溺,名曰气分。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此文大意是:诊寸口脉迟而涩,知营卫不利于外。诊趺阳脉微而迟,知胃虚寒证在里。营卫不利则足逆冷,津液不行则聚而为水,乘胃之虚,故有腹满胁鸣相逐的水气证候。气转膀胱,谓水不利于下。

营卫俱劳,谓水不得泄于外。身冷骨疼,即营卫不利之证候,因以本方主之。

      (十一)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伤寒论》原方取桂枝汤十二分之五,麻黄汤九分之二,合之即成。今取桂枝汤三分之二,麻黄汤三分之一,合之即可,合方法如下:

      桂枝汤三分之二为:桂枝二钱,芍药二钱,生姜二钱,大枣二枚,炙甘草一钱八分。

      麻黄汤三分之一为:麻黄一钱,桂枝七分,杏仁一钱,炙甘草三分。

      上二方合之:桂枝二钱七分,芍药二钱,麻黄一钱,杏仁一钱,炙甘草二钱一分,生姜二钱,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方解】

      合方治二方之合证。

      【仲景有关的论说】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附注]脉洪大可疑,应改为“脉浮”。大汗出后表不解,而脉浮,当然可与桂枝汤。形如疟,谓寒热有定时,如疟之作。日再发,谓一日有二次如疟疾之定时发寒热,时发热汗出者,本为桂枝汤证,但无汗,故以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

      (十二)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即桂枝汤和麻黄汤的合方。水煎温服。

      【方解】

      从略。

      【仲景有关的论说】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附注]其人不呕,为未传少阳。清便欲自可,为未传阳明。只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若脉微缓,则为欲愈之象,言外可不再用药。若脉微,而只恶寒无热,此表里俱虚之候,汗、吐、下均当所禁,自然亦不得再用本方。但脉虽微缓,而面色反有热色,是有表邪未解之征。问其身痒,亦可知是不能得小汗的缘故。时发热之证属桂枝,不汗出者须用麻黄,故合用二方,以本方治之。

      (十三)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方:麻黄六钱,桂枝二钱,炙甘草二钱,杏仁二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生石膏二两至三两。水煎温服。

      【方解】

      此亦桂枝去芍药汤与麻杏石甘汤的合方。不过其中更含越婢汤之意。故本方所主,应不出此三方证所主的范围。

      【仲景有关的论说】

      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38)

      [附注]太阳中风本自汗出,今以里热而不得汗出,是中风的脉浮缓而变为脉浮紧。余证类似无汗的伤寒,而失去中风的本来征象。烦躁者,即里有热而不得汗出的确征。大青龙汤清热发汗,故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乃为真中风的本证,只宜桂枝汤解肌,不得以本方发汗。若误用之,则必有厥逆和筋惕肉瞤的变证。

      按:汗出和无汗,此乃中风与伤寒全部脉证的不同点。本条主要说明这一病的辨证关系。尤其不汗出,是因里热的阻碍所致。是应用本方的主要证候。

      2.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附注]水气郁滞于体表,虽无汗有似伤寒,但脉浮缓而身不疼,与一般伤寒有异。水聚体表故但重,水气流走,故亦乍有轻时。若有少阴证者,则宜麻黄附子甘草汤。查无少阴证者,则宜大青龙汤发之,本方不仅为解表重剂,亦为发越水气的重剂。

      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附注]《金匮要略》讲:“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病溢饮者即指上述之水肿证。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者,应依证选用二方中的一方而治之。

      按:基于上一条讲:此证用大青龙汤当可无疑,然小青龙汤亦主之者。水停心下之咳喘证,久不治则水亦可外溢,导致水肿,此时必须以小青龙汤主之。

      (十四)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即取桂枝汤的三分之二、越婢汤的三分之一,合之。

      【方解】

      桂枝汤取其二,越婢汤取其一。其治桂枝汤证多而越婢汤证少的方剂,可知。

      【仲景有关的论说】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27)

      [附注]太阳病未有不发热恶寒的,但若热多寒少而脉微弱,为热盛津伤之象。无阳者,谓在表的津液已虚,不可再以麻黄汤发其汗,则宜以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

      按:太阳病不恶寒而渴者为温病,今热多寒少,已有接近温病之象。脉微弱为津液已因热而伤。无阳者为无津液。麻黄汤证有“阳气重故也”(46),可知“不可发汗”,是不宜用麻黄汤发汗。本方养液

清热而解表,麻黄配石膏反倒治汗出,试观以下二方可见。

      (十五)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方:麻黄六钱,杏仁三钱,炙甘草三钱,生石膏一两半至三两。水煎温服。

      【方解】

      此即麻黄汤以石膏易桂枝,而又变化其用药剂量,加大生石膏的用量,反而治汗出。无桂枝则不治身疼痛。

      【仲景有关的论说】

      1.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附注]发汗后表不解,依法可以桂枝汤更发汗。今汗出而喘,虽表证未解,但有伏热伤肺之象。无大热者,指汗出后表无大热,正暗示有伏热在里之意。桂枝甘温不利于里热,故谓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解表以清里。

      按:此汗出是由于里热蒸发所致,故汗较黏稠,并且气味亦重,与桂枝汤的自汗大异。桂枝加厚朴杏仁汤的喘,与本方证的喘亦有不同。前者只是微喘,而后者是喘息甚剧也。

      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

      [附注]表证误下,致郁热内陷伤肺而出现本方证,故与本方治之。

      (十六)越婢汤

      越婢汤方:麻黄六钱,生石膏一两至三两,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五枚。水煎温服

      【方解】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曰:“胃气衰则身肿。”身体浮肿大都由于胃气之不振,故以草、枣、姜以培补之。麻黄逐已聚之水,石膏清水郁之热,二药合用虽祛水而并不至于大汗,实为治水气在表的要方。

      【仲景有关的论说】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第十四》)

      [附注]表证而又水肿者,谓为风水。恶风脉浮为证属表。一身悉肿为水气之肿。不渴者,病不关乎里。续自汗出者,既有水亦有热也。无大热者,表无大热,并非无热也。此以越婢汤主之。

      (十七)越婢加术汤

      越婢加术汤方:即越婢汤原方加白术四钱。水煎温服。

      【方解】

      当治越婢汤证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有关的论说】

      1.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第十四》)

      [附注]详见甘草麻黄汤条,故不再赘述。

      2.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第十四》)

      [附注]一身面目黄肿,谓此肿处微有黄色,原水自里生而郁蒸之象,但不是黄疸之意。病在里,故脉沉。小便不利为病水的主要原因,此可以越婢加术汤主之。假令小便自利,此为亡津液,当不病水而病渴,则非本方所能治了。

      3.《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附注]此条见于《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而致身体津脱。腠理开而致汗大泄,属历节风气。足以说明麻黄配伍石膏,可以治汗出之证。方后有“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十八)越婢加半夏汤

      越婢加半夏汤方:即越婢汤原方加半夏五钱。水煎温服。

      【方解】

      越婢汤中再加逐饮降逆之半夏。

      【仲景有关的论说】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附注]冲气夹饮,故咳而上气,充塞肺中则为肺胀。阻碍呼吸则喘逆上冲甚剧,故目胀痛欲出。脉浮大为热在表之应。故以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十九)文蛤汤

      文蛤汤方:文蛤五钱,麻黄三钱,甘草三钱,生姜三钱,生石膏五钱,杏仁三钱,大枣四枚。水煎温服。

      【方解】

      此即大青龙汤去桂枝易以文蛤,而药物用量稍有不同。当以发散解表为治,唯烦渴更加显著可知。

      【仲景有关的论说】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141)

      [附注]太阳病法应汗解,以冷水潠之或灌之,皆为无知妄治。故贵之以反,表热为冷水所却而不得出,因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而反不渴,则宜服文蛤汤。服汤不愈,可与五苓散。

      按:原文为文蛤散,证明系表热不解,而宜发散清热。散系汤之误甚明。《金匮要略》有“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散主之”,显然为文蛤散所主的证候。想此二方有所颠倒是也。

            刀子在说话摘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胡希恕经方二百首辨析》

                          2024.4.30.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