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芪的基本信息
黄芪,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癫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黄芪是历代医家手里的宠儿,补益药材中的骄子,如《伤寒论》之黄芪桂枝五物汤,用于血痹之身体不仁;又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记载的玉屑膏,黄芪、人参,用于尿血、尿痛、尿道结石等;还有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记载补阳还五汤,其中重用黄芪治疗中风后之半身不遂。
二、黄芪的配伍使用
1.黄芪+当归——阳生阴长,气旺血生
2.黄芪+白芍——补气固表,益阴和营
3.黄芪+桂枝——健脾合营,止汗利水
4.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固表止汗
5.黄芪+牡蛎——益气固表,敛阴止汗
6.黄芪+饴糖——补中益气,健脾和胃
7.黄芪+龙眼肉——既补脾气,又养心血
8.黄芪+地龙——补气不壅,活血不伤正
三、黄芪制法不同,效果有何差异?
生黄芪,生用偏于走表,能固表止汗,托里排脓,敛疮收口;
炙黄芪,炙用重在走里,能补中益气,升提中焦清气,补中益气,利尿托毒排脓。
黄芪皮的功效,和生黄芪类似,但黄芪皮更善于走表(皮肤),可以固表止汗,用于气虚水肿。
四、黄芪的剂量问题
一般来说,黄芪小剂量(一两半),用于治疗虚劳不足;黄芪中剂量用(三两),用于风痹、身体不仁;黄芪大剂量用(五两),用于水气、黄汗、浮肿。
从医多年,我一般根据张仲景的药量来加减,黄芪5~10能升阳举陷,15~30用来利尿,用到50~60可以缩尿。
比如说老年人气虚不摄、夜尿或尿频清长,就要用到50~80。
举个例子来说,常见的用于上消化道溃疡患者,我通常只用15~30;如果是浮肿患者,量可达60~100;如果是骨质增生,或者半身不遂的患者等,我会用到30~60。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1006ss.com/?p=3369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