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12班顺利结课啦,对于这次课程,同学们又有什么心得体会呢?一起来看看吧!
杨玉宝
半年多时间在太湖学堂学习吴老师讲解方剂学,彻底打破了原来对方剂学的认识。过去学习中医,其特点是辨证论治,学方剂就是方证对应了,在临床上把问、闻、望、切等四诊收集到资料加以辨证、分析、判断,得出某个证型,找到相对应的方,用后有时效果还可以,但是有时候用了,病人的症状变化了,比如病人常说的吃了药上火了等情况,还想着是药方开的有问题,这就是把每个“病”或“证”孤立地来看,看到的是当下的情况,是疾病的某个阶段的表现,而不是对疾病的前世、今生、和未来的发展的预见作出全面的分析判断,当然用方更不会去截断他的发生发展。过去所学的方剂,一个方对应一个证,这是死的,而吴老师把这些死板的方剂以六经为模型把这些方串起来,比如:很多处方是动态变化的,根据不体质的人,发生了上呼吸道感染,可以表现为一个普通的感冒,表现一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表现为一个肺心病的继发了感染,当他发生了上呼吸感染,是个病毒感染,是以麻黄为基础的这些处方,根据体质,基础病有变化,但是在急性肺部感染如老慢支感染一个星期之后,就开始输液了,用抗生素了,他继发了细菌感染了,就变成了中医的白虎汤证了。白虎汤证本身有气虚、阴虚等体质的不同,感染有两种情况:第一当输点消炎药或吃点中药后,体质就表现出来了,如麦门冬汤证啊、百合地黄汤证啊、竹叶石膏汤证啊、理中汤证等,体质的症状就出现了,还有一个持续的炎证反应,刺激胃肠道,抑制胃肠道蠕动,表现为小承气汤或大承气汤。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中医这些处方是灵活的,随着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六经的传变,方剂也随之在变。以六经为模型,把处方串起来,看到处方的异同点,在什么时间发生什么变化。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后世的很多方剂的出处、源渊,如宣白承气汤、连梅汤、椒梅汤等等,是如何从寒伤、金匮中脱化而来的,做到了古今一统、寒温一统,结合现代西医知识,一些专方专药,如六经的解热药,青娥丸的雌激素样作用,等等,真正做到了中西一统。通过这段时间学习方剂学,对疾病的六经传变规律以及方剂运用,从死板的方证对应到现在的灵活运用得到了质的跨越。但为了更好的掌握吴老师的学术思想,本人还得继续努力,不断学习。
靳建峰
为期四个月的太湖方剂课已结业,回想四个月来对中医方剂的学习,最深刻的体会是通过吴雄志老师对方剂的深度剖析,从六经方剂类方,到六经方剂贯珠,方剂功能、其背后病机及其变化,使得枯燥的中医方剂串联起来,如同一串串耀眼的珍珠,闪闪发光,这条线就是六经。每一个方剂都不是单独出现的,它有源有根,它千变万化,不离其核心病机、核心配伍,结合药物的特性,又变得恰到好处,变得合情合理,切核实际需要。我为张仲景精准命方、精准选药而惊叹!更为吴雄志老师深入挖掘古中医方剂宝藏,博学强记、悟道传经而敬仰!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消化道疾病,一条龙走下去,导赤散(口腔)-半夏散及汤、小柴胡汤加细辛汤(咽喉)-小青龙去麻黄加附子汤(食管会厌部)、上焦宣痹汤,升降汤(食管上段);瓜蒌薤白半夏汤、小陷胸汤加枳实(食管中段);栀子干姜汤与栀子豉汤(食管下段及贲门)-半夏泻心汤(胃)-小建中汤、大柴胡汤(十二指肠)-理中丸、旋覆代赭汤肠(空、回肠)-大建中汤 (回结肠套叠)-大黄牡丹皮汤(急性阑尾炎)附子薏苡仁败酱散(慢性阑尾炎)-大黄附子汤(升结肠)- 大柴胡汤(结肠肝曲病变)-附子泻心汤(横结肠)-降结肠小承气汤(降结肠)-大承气汤(乙状结肠)-白头翁汤、芍药汤(直肠肛门)。跟着吴雄志老师学习太湖方剂,就象跟在后面捡宝贝,处处都是诀窍!方方都是秘方!我感到自己就象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方一药都新鲜。在太湖学方剂,很有嚼头!
还得感谢太湖小班教学,老师、学长、班长、同窗,每天在一起(网络平台)学习、记筆记,做作业、写心得,画APP,讨论病历,互相鼓励,总感到背后有一股力量在推着你前进;太湖象一块大磁石,把热爱中医事业,天南海北的有志之士,聚集在一起,为振兴太湖中医事业开枝散叶,总有一天,我也会厚积薄发,佩戴吴雄志导师授予的“上方宝剑”,为广大患者力斩陈疴,休笑我“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樊建焕
方剂学是一门什么学科呢?在太湖学习不一样的方剂学,先是六经病类方,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每个经的主方,对方,方之间的关系联系变化。对方的比较(个体配伍规律)用药发式(整体配伍规律),方剂的演变,是因疾病的传变所导致的(方剂之间有内在规律),要有病的思想。先辨阴阳,再辨病发何经,最后辩证。
是不是不一样啊?最开心的就是听到老师说’不用背方剂,方剂是逗出来的’,但只是一霎的暗喜,没有知识的储备,如何去逗呢!
六经病类方的特点是灵活的、动态的,不同体质的人用药不同,但还是有相同之处的。如感冒,正常体质的人得了感冒三部法: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麻杏石甘汤。要认识疾病,要有截断思想在里面。同样的太阳病卫出上焦用麻黄汤,卫出中焦用桂枝汤,卫出下焦用麻黄附子甘草汤。老师讲宁失其方不失其经。大方向不能错。要有病的思想,直取其病,抓住疾病的核心病机去确定处方,然后根据不同的证型(生理病理应答)进行加减。如小青龙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吋,开始是个寒证,用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合并继发感染以后,急性发作,就不是寒证,而是个热证,就要加石膏,寒温并用。
吴老师的太湖方剂学和我们传统的方剂是不一样的,传统的方剂学主要讲的是方剂的作用,以功效为主,而太湖吴老师讲方剂是中西结合,今方时方一统、寒温一统,内外古今一统的,系统连贯的讲解,比较的讲解,使得很容易就能理解了方与方之间的变化,为何要用它。
学方剂学后,对方剂有了新的认识,每个方之间的关联变化老师都一一讲了,动态的去看待每个方,认识方剂背后的机理,在应用到临床。
有幸结缘吴老师,在太湖,越学越有劲,越学越觉得自已真的知识储备太少太少!继续努力吧!仰望星空(前有大家,现有吴老师作灯塔,各位太湖师兄、师姐相伴)脚踏实地(学习、吸收、沉淀,打好基础)!
鸣谢
方药教研室主任谭贵贤老师、副主任赵爱华老师方剂学12班班长赵秀霞老师方剂学12班计分员董桂茜老师app评分员谭贵贤老师、李哲老师、徐翠兰老师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357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