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组织学与病理学:结缔组织1(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
2024
05-12

组织学与病理学:结缔组织1(固有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

第一部分  组织学

一、概述

结缔组织由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白细胞、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纤维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基质、组织液)组成

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白细胞、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细胞外基质:纤维、基质和组织液

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分类:固有结缔组织、液体的结缔组织(血液和淋巴)和固态的结缔组织(软骨和骨)

二、固有结缔组织

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细胞间质)组成

特点:细胞少,种类多;细胞间质多;

细胞散在分布于大量的细胞外基质中

细胞外基质包括纤维和基质,由细胞分泌产生,包埋在基质内。纤维包括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基质为无定形胶体物质,含纤维状蛋白质的可溶性前体物质、蛋白多糖、糖蛋白及细胞分泌的其他分子和血管滤出的分子。基质的胶体骨还有组织液

(一)疏松结缔组织

固有结缔组织来自胚胎时间的间充质

间充质(Mesenchyme):主要由间充质细胞组成。

猪胚胎间充质(↗血管及原始血细胞)

间充质细胞星形,有数量不等的胞质突起,相邻细胞突起彼此相连,形成细胞网,细胞质弱嗜碱性;核大,卵圆形,染色质颗粒细小,核仁明显。电镜下,胞质内细胞器少,有线粒体和少量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中等大的高尔基复合体及散在的溶酶体和脂滴细胞分布在富含透明质酸的黏稠的基质内。可分化为成纤维细胞、骨原细胞、网状细胞、脂肪细胞、血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

固有结缔组织分为纤维结缔组织和特殊性质的结缔组织

纤维结缔组织(纤维排列疏松或致密)分为疏松结缔组织和致密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按排列规则与否分为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如肌腱和韧带)、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如真皮网状层)

特殊性质的结缔组织指黏液组织、网状组织、脂肪组织等

细密纤维结缔组织:介于疏松结缔组织和致密结缔组织之间,如消化管固有层结缔组织

固有结缔组织另一种分类: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1 弹性纤维 2 脂肪细胞 3 浆细胞 4 胶原纤维 5 巨噬细胞 6 肥大细胞 7间质8 成纤维细胞

疏松结缔组织内的细胞:

固有的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来自血液或淋巴的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和白细胞等

1 成纤维细胞(活跃)和纤维细胞(静止)

左(切片):*小血管↑成纤维细胞无线箭头为纤维细胞

右(铺片):1 巨噬细胞 2 肥大细胞 3 胶原纤维 4 弹性纤维

大鼠腹腔注射台盼蓝,醛品红偶氮焰红染色

兔注射锂卡红肠系膜铺片铁苏木精染色(←巨噬细胞)

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

铺片:常附着在胶原纤维上,细胞较大,多突起,扁平星形。切片:有突起,多穿越或梭形。细胞核大,卵圆形,色浅,核仁明显,1~2个;细胞质丰富,弱嗜碱性。

电镜下,粗面内质网丰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无明显的分泌颗粒。

分泌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多种细胞因子

成纤维细胞(FB) 1Bar=0.5μm

纤维细胞(fibrocyte):

较小,长梭形。细胞核小而细长,色深;细胞质少,嗜酸性。

电镜下,粗面内质网少,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

在创伤等因素刺激下,分化为成纤维细胞,产生细胞外基质,形成瘢痕组织

纤维细胞(FC) 1Bar=2μm

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

具有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结构特征,有成纤维细胞的形态特点,又有很多肌动蛋白微丝和肌球蛋白。既能合成纤维(Ⅲ型蛋白)又能收缩。胞质内有成堆的粗面内质网,细胞核溃有凹陷或深的内褶。有发达的肌动蛋白微丝系统,成束平行排列,与细胞长轴一致。胞质也有丰富的微管和中间丝。αSMA是肌成纤维细胞的特征蛋白

能引起收缩的物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血管紧张肽、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 VP )又称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 ADH )、肾上腺素(adrenaline)、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oradrenaline)、缓激肽 (bradykinin,BK),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Ela;

引起舒张的物质:罂粟碱,PGE1,PGE2。TGF-β刺激肌成纤维细胞收缩,促进伤口愈合。

2 巨噬细胞(活跃)或组织细胞(静止)

巨噬细胞(Macrophages):常伸出较长的伪足,形态不规则。细胞核较小,圆形或肾形,色深;细胞质丰富,嗜酸性,可有异物颗粒或空泡。

电镜下,细胞表面有皱褶、微绒毛和少数球形隆起,细胞质有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和残余体及数量不等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细胞内侧和伪足内有较多微丝和微管

巨噬细胞分两类:

组织细胞(histocyte):疏松结缔组织内定居的休止巨噬细胞,普通切片上不易与成纤维细胞区别。形态不规则,多呈星形或梭形,细胞核常有凹陷,卵圆形或肾形,比成纤维细胞略小,染色质较浓密,故核染色深,核仁不明显。细胞质丰富,嗜酸性,含有很多小颗粒和空泡。组化可显示细胞质内的非特异性酯酶和溶酶体酶(酸性磷酸酶、葡糖醛酸、芳香基硫酸酯酶、溶菌酶等)。以台盼蓝、卡红或墨汁注射实验动物体内作活体染色,可见巨噬细胞胞质内有很多蓝色、红色或黑色颗粒。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细胞不摄取或很少摄取染料颗粒,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显示巨噬细胞表面抗原,可准确鉴别巨噬细胞。

游走的巨噬细胞:大小不一,直径20~50μm,形态多样,细胞界限清楚,但边缘平坦,有钝圆突起。细胞卵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常偏于细胞一侧,异染色质颗粒细小,分散在术内或附在核膜内面,有1~2个核仁。细胞较多,嗜酸性或弱嗜碱性,觉空泡和被吞噬的绝技

巨噬细胞分三类:

分布于一定部位并未受外界刺激的巨噬细胞称定居的巨噬细胞;

在受刺激地的产生反应的活动性巨噬细胞;

对局部刺激产生反应并出现吞噬活动和抗原呈递活动增强的巨噬细胞称活化的巨噬细胞。

定居的巨噬细胞广泛分布在结缔组织胶原纤维束之间,梭形或星形,主要分布在小血管周围,细胞核较小,染色较深;细胞质多呈异质性,常含许多空泡和小的致密颗粒(电镜下为初级溶酶体和次级溶酶体)。可区别成纤维细胞

游出的巨噬细胞和活化的巨噬细胞,形态多变,移动时伸出伪足,表面有许多短的微绒毛和扁足(lamellipodia),呈波浪形的细小皱褶。

电镜下,细胞表面常有很多皱襞、不规则的微绒毛和少数球形隆起(含吞噬体),尤多见于游走的巨噬细胞,也可见细胞膜向内凹陷。细胞膜外表面有一层较厚的细胞衣(8~16μm厚),可被钌红着色。细胞衣含酸性黏多糖。细胞核常有凹陷,卵圆形或马蹄铁形,异染色质呈小块状,多沿核膜内面分布,核孔特别多。细胞质丰富,在核的凹陷处有中心体和较大的高尔基复合体。胞质散在中等量的游离核糖体和少量滑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有的多(如大、小鼠),有的少(如人)。线粒体较少,长卵圆形,多聚集在高尔基复合体周围,通常也有一些分散在细胞周缘部。胞质内有微丝、微管和中间丝。微丝富于肌动蛋白,在细胞膜下方构成微丝网。巨噬细胞含大量溶酶体,常与吞噬体或吞饮泡,形成次级溶酶体称吞噬溶酶体,成熟的和功能活跃的巨噬细胞皱襞和微绒毛更多,胞质内的吞噬体、液泡、溶酶体和内质网更丰富。

病理情况下,巨噬细胞可变为上皮样细胞或多核巨细胞。在结核和麻风慢性炎症灶的坏死组织周围常聚集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Langhans细胞)。巨噬细胞聚集在一起,细胞间形成紧密连接,形似上皮,称上皮样细胞。细胞呈多边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溶酶体减少;核卵圆形或圆形,泡状,色浅。

组织内异物(如缝线、植入或吸入的固体物质,注射的油剂等)较大或难于被吞噬和进行细胞内消化,在异物周围常见多核巨细胞或异物巨细胞。细胞很大(直径40~50μm),胞质丰富,核很多,50个左右,散在于细胞中央;Langhans(朗格汉斯/郎罕)细胞的核常位于细胞周缘部,呈马蹄铁形排列。

猴巨噬细胞(1Bar=1μm)

巨噬细胞分泌物:

酶类:

酸性水解酶(acid hydrolase ):参与细胞内降解

溶菌酶(Lysozyme):消化细菌的细胞壁

中性蛋白酶(Neutral protease):胶原蛋白酶(Collagenase)、弹性蛋白酶(Elastase)、血纤维蛋白酶原激活物和溶细胞蛋白酶等

精氨酸酶(arginase):分解细胞新陈代谢必需的精氨酸,抑制细胞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花生四烯酸衍生物及其他脂质介质:

PGE2,白细胞三烯C(LTC),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具有炎症介质作用,影响粒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功能

调节细胞活动和增殖的物质:干扰素(IFN)和IL,粒系巨噬系付诸东流刺激因子(GM-CSF)、红细胞生成素、FGF、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血管生成因子、趋化因子(如多形核白细胞趋化因子)、促淋巴细胞和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因子、调节其他细胞代谢的因子(如肝细胞淀粉样蛋白P成分等),激活和调节相关细胞的活动

其他分泌物:

补体系统C1,C2,C3,C4,C5,因子B、D等,溶解某些细菌和细胞(如红细胞),也有趋化作用

氧化代谢产物H2O2、O2-、OH、IO2等强氧化剂,有细胞毒作用在巨噬细胞杀菌和杀肿瘤细胞中起重要作用

其他凝血因子如Ⅴ、Ⅶ、Ⅸ、Ⅹ等

卟啉和嘧啶产物如胸苷(Thymidine)、尿酸(Uric acid)、尿嘧啶 (Uracil) 等

结合蛋白如FN( fibronectin纤维连接蛋白)

寡肽如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

其他激素样物质如内源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或白细胞致热原(如IL-2,TNF,干扰素IFN)

3 浆细胞(plasma cell)

疏松结缔组织很少见,在病原菌或异性蛋白质易于侵入的部位,如消化管和呼吸道固有层结缔组织内常见浆细胞

人鼻息肉内的浆细胞(↖)

主要分布在脾、淋巴结及消化管、呼吸道固有层结缔组织或淋巴组织内

病理情况下,如慢性炎症病灶或肉芽肿内,浆细胞增多

浆细胞也见于体内各处的淋巴组织内

形态结构:

浆细胞卵圆形或圆形,集聚一起为多边形。直径8~20㎛。成熟的浆细胞有一个圆形核常偏于细胞一侧,核内无明显核仁,异染色质多,核着色深;粗大的异染色质块多沿核膜内面呈辐射状排列,形似车轮状(车轮状核)。细胞质丰富,嗜碱性,核一侧近细胞中央处有一浅染区。

电镜下,浆细胞表面光滑,仅有很少微绒毛状突起。成熟的浆细胞胞质内充满粗面内质网和大量游离多核糖体,粗面内质网呈扁囊状,密集排列成同心层。一些浆细胞,尤其合成抗体活跃的浆细胞,部分内质网腔扩大成小泡状,腔内有电子密度低的絮状物质。核旁浅染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中心灾和一些分泌小泡、一些圆形线粒体分散在细胞质内

有些浆细胞胞质内出现均质的球形嗜酸性小体,伊红染成深红色,称Russel(拉塞尔)小体。慢性炎症的胃黏膜和鼻黏膜内可见红色小体。组化法𣇼小体含糖蛋白;免疫荧光证实为免疫球蛋白。

Russel小体存在于扩大的粗面内质网腔内或细胞核内。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有聚集成群的含Russel小体的浆细胞。充满Russel小体的浆细胞呈表面抗原分化簇(CD)45(CD45)、CD79和 IgG反应阳性

兔下颌下腺浆细胞(Bar=1㎛)

B细胞生长因子(BCGF)受体,MHGCⅡ类抗原,辅助性T细胞产生BCGF

休止B细胞激活的因子:抗原、抗抗体、IL-4(BSF-1、BCGF-1)、IL-5等;

引起活化B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因子:IL-2,I胃肠道黏液癌,IL-5(小鼠IL-5称BCGF-2),IL-6(人的IL-6称BSF-2、BCGF-1),IL-7(只作用于前B细胞),C3等;

诱导B细胞分化的因子:如IL-2,IL-5(小鼠),IL-6(人)

休止的B淋巴细胞活化为体积大的免疫母细胞即原浆细胞,胞质能被派若宁(pyronin)染成红色,又称嗜派若宁细胞。原浆细胞直径15~25㎛,核圆形或卵圆形,偏心位,常染色质多,有2~4个较大的核仁;细胞质多,强嗜碱性。电镜下,游离核糖体很多,有一些粗面内质网,核周隙和粗面内质网腔内先后出现抗体。分化为幼浆细胞

幼浆细胞:直径15~25㎛,核圆形或卵圆形,偏心位,染色质颗粒中等大小,有1~2个较小核仁,胞质内常见核旁浅染区。电镜下,高尔基复合体发育良好,粗面内质网更发达,呈同心圆平行排列,有些内质网囊腔呈泡状扩大,但核周隙内抗体消失。分化为成熟浆细胞

4 肥大细胞(mast cell)

常沿小血管和小淋巴管分布,也见于某些器官的被膜(包括脑膜)和脉络丛内及周围神经的神经外膜和神经束膜内。在身体接触外界的地方,如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上皮下方的结缔组织内,肥大细胞特别多。正常人的皮肤有7000~12000个/mm3

甲苯胺蓝染色示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数量与动物种属和器官有关:

豚鼠和家兔的疏松结缔组织内肥大细胞较少;

犬、猫、猿和人的疏松结缔组织内较多;

大鼠和小力疏松结缔组织内更多。

实质性器官如肝、肾和肾上腺内的结缔组织内肥大细胞较少;

犬肝内有较多的肥大细胞。

结缔组织较多的器官如乳腺、舌、前列腺、肺和网膜内,肥大细胞较多

正常骨髓和淋巴组织内,肥大细胞不多;

正常循环血液内没有成熟的肥大细胞

肥大细胞也见于正常的腹腔和胸腔等的渗出液内

形态结构:

人的肥大细胞为圆形或卵圆形,较大,直径20~30㎛。细胞核常位于中央,较小,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多分布在核边缘。细胞质内充满很多异染性嗜碱性颗粒,碱性染料甲苯胺蓝染成紫红色。颗粒的内容物易溶于水,大鼠例外。HE染色切片上见不着肥大细胞颗粒。经适当固定液处理后,用阿利新蓝(Alcian Blue)或碱性藏花红(Safranine T)染色可显示颗粒。

扫描电镜(SEM),肥大细胞表面有许多相互连接的嵴状皱襞或桑椹状隆起

透射电镜(TEM),肥大细胞表面有许多相当于嵴状皱襞微绒毛状突起和皱襞。细胞质内有很多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一、有膜包裹的分泌颗粒。

分泌颗粒结构因动物种属而异:

豚鼠肥大细胞颗粒内有一种宽14nm的晶体样网格结构,切片上呈蜂窝样;

大鼠肥大细胞颗粒内部为均质的或含细粒状物质的致密体,无板层或网格样结构;

人的肥大细胞颗粒多样,有些颗粒在其细颗粒状基质内含年圆柱形内涵物,内涵物在切片上呈同心圆排列的薄板状结构(脂质双层膜);有些颗粒内有深染的致密基质,中央区染色浅,可见致密的平行线样结构构成的网格状结构

豚鼠皮下组织肥大细胞

人肺内肥大细胞(Bar=1㎛)

肥大细胞胞质内还有中心粒、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稀少的游离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少量散在的圆形或卵圆形线粒体。胞膜下的胞质内可见微管和微丝网。有些肥大细胞如人肺和肠的肥大细胞内还有圆形、大小不一、无被膜的脂质体

组化:人、大鼠和小鼠的肥大细胞内含有很多酶,如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丝氨酸脱羧酶、磷脂酶、过氧化物酶、β葡糖苷酸酶和氨基己糖酶等

大鼠肥大细胞颗粒有芳香基硫酸酯酶,灭活白细胞三烯C4(LTC4)

肥大细胞颗粒内还有中性蛋白酶,在大鼠和小鼠的肥大细胞颗粒内含丝氨酸脱羧酶(大鼠肥大细胞蛋白酶,RMCP Ⅰ、Ⅱ);人肥大细胞颗粒含类胰蛋白酶(T酶)或胃促胰液酶(C酶)

肥大细胞释放介质:荨麻疹、哮喘、过敏性皮炎和过敏性休克等

原发性介质:合成后同在在颗粒内,很快释放,如组胺,5-HT(人肥大细胞颗粒内无)、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N-乙酰-β-氨基葡糖苷酶、β-葡糖苷酶(协助降解结缔组织糖胺多糖)及芳香基硫酸酯酶A;

继发性介质:LTC4,PG,PAF,氧代谢产物(H2O2、O2、OH、IO2);

预先形成的颗粒基质成分:如肝素蛋白多糖和碱性蛋白质(胃促胰酶、类胰蛋白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芳香基硫酸酯酶B)及过氧化物酶。(人类无超氧化物歧化酶、芳香基硫酸酯酶B及过氧化物酶)

白细胞三烯(慢反应物质)使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大;

PAF引起血小板释放很低浓度的5-HT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引诱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到超敏反应部位,如哮喘时常聚集在支气管黏膜内某些肠寄生虫感染时多见于肠黏膜内

肝素参与脂质代谢,激活脂蛋白本系,抑制海氏因子的血凝固

大鼠肥大细胞可表达几种细胞因子的基因,编码IL-5、IL-6、TNF-α、巨噬细胞炎症蛋白-2(MIP-2)和IFN-γ的mRNA

肥大细胞表面受体:

免疫应答受体:FcεRI,Fcγ受体和烊体产物受体;

参与细胞生长与分化的受体:IL-3受体,干细胞因子受体;

调节肥大细胞通讯和分布的受体:肥大细胞与细胞外基质成分结合的受体,包括整合素受体

肥大细胞趋化因子:TGF-β1,RNATES,干细胞因子(SCF),腺苷酸,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

TGF-β1诱导小鼠肥大细胞作定向运动,使肥大细胞在移动过程中出现形态变化和极性表现;

RNATES引起肥大细胞作定向运动;

SCF引起肥大细胞趋化运动;

腺苷酸参与肠黏膜肥大细胞局部集中;

SAA诱导人肥大细胞向炎症组织移动,血液中SAA浓度增大1000倍

肥大细胞脱颗粒:肥大细胞受药物或变应原刺激被激活,释放颗粒或所含活性介质

代谢抑制剂如氰化物、二硝基苯酚、根皮苷等,钙离子螯合剂如乙二胺四已满酸(EDTA)或细胞松弛素A和B等,阻止肥大细胞脱粒和释放活性介质

可使cAMP水平升高或使cGMP水平下降的药物如茶碱、甲基黄嘌呤,抑制肥大细胞介质释放 ;

色甘酸二钠(Sodium cromoglicate)抑制结缔组织肥大细胞介质释放

肾上腺素影响肥大细胞介质释放

β-受体兴奋剂如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抑制组胺释放

肥大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诱导小鼠腹膜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

新生大鼠成纤维细胞与大鼠腹腔肥大细胞共同培养或与纯化的肥大细胞颗粒一同培养:成纤维细胞人吞肥大细胞颗粒,形成内吞体,在成纤维细胞细胞培养的上清液内测出胶原酶和氨基己糖苷酶

将分离纯化的大力腹腔肥大细胞(PMC)与同源胎鼠肺成纤维细胞(LFb)共同培育:PMC促进LFb增殖,使其功能活跃

全身性肥大细胞增多症:骨髓、脾、淋巴结和肝内纤维增生,与肥大细胞增多有关

硬皮病:皮肤内肥大细胞增多,纤维增多

人肥大细胞-1(HMC-1)激活成纤维细胞,刺激成纤维细胞趋化性和前胶原mRNA转录

肥大细胞活化后释放介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大。肝素、组胺刺激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增殖。

肥大细胞在肿瘤血管生成中有一定作用。

某些因子使肥大细胞发生局部聚积,促进新血管形成。

肥大细胞沿周围神经传入神经纤维末梢分布,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电镜下,大鼠肠黏膜内很多肥大细胞质膜与神经元索之间大步膜接触,这些轴索内含致密芯小泡,另一些肥大细胞与神经末梢或轴索的间距不超过250nm。

在神经网络致密的组织如小肠和右心房内,很多肥大细胞分布在近轴索100nm内;在神经网络稀疏的组织如肺实质和耳皮肤中,在轴索近100nm内,几乎无肥大细胞

在空肠固有层内未发现肥大细胞与神经末梢或轴索接触,仅在小肠肌层内见到;

在大鼠小肠固有层内未发现比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数量更大的肥大细胞接近神经末梢或轴索。

轴索 是神经纤维的组成部分,神经纤维内部是轴索,外面包绕着髓鞘,其中轴索是由许多神经元轴突和长的树突构成。轴突,亦称“轴索”,是指神经元借以传导神经冲动以离开细胞体的细而长的突起。轴突通常较树突细

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异同:

相同:有异染性颗粒,颗粒内含组胺和肝素,膜上有IgE受体,细胞释放 =组胺等活性物质

不同:

肥大细胞较大,一般不分叶(小鼠骨骼肌和空肠结缔组织内偶见有分叶核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较小,核分叶

肥大细胞颗粒多,电镜下呈多样性;嗜碱性粒细胞颗粒少,多呈细粒状

肥大细胞内常见脂质体,嗜碱性粒细胞很少或无脂质体

肥大细胞含组胺多,含肝素、血小板激活因子及白细胞三烯多,有类胰蛋白酶和胃促胰酶;嗜碱性粒细胞含组胺少,含肝素、血小板激活因子和白细胞三烯少,含胰蛋白酶、嗜碱性粒细胞激肽释放本系A及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和硫酸乙酰肝素

肥大细胞脱颗粒常见颗粒合并,形成脱粒通道;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合并

肥大细胞见于结缔组织,嗜碱性粒细胞见于血中

肥大细胞与球粒白细胞(globule leukocyte,GL)

GL不在此列地很多脊椎动物肠上皮内,含嗜酸性颗粒

MC和GL不含大鼠肥大细胞蛋白酶(RMCP Ⅱ),都含丝氨酸酯酶、芳香基硫酸酯酶、β氨基己糖酶、糖胺多糖和单胺

均能与IgE结合,对皮质皮质敏感

大鼠、牛、羊感染肠寄生虫(如巴西日圆线虫、𠜆等),肠固有层内肥大细胞增多,稍后肠上皮内GL增多,可见一些过渡型细胞;以可的松抑制肥大细胞增多,GL生成也被抑制

肥大细胞异质性:不同部位肥大细胞不同

大鼠肥大细胞分两类:结缔组织肥大细胞(CTMC),黏膜肥大细胞(MMC)

分布:大鼠CTMC主要在疏松结缔组织、小血管周围、浆膜和腹腔液内及舌、肺、皮肤和系膜的结缔组织与器官的被膜内;MMT主要在消化管黏膜内

形态结构:CTMC较大,直径16.9~22.6㎛,形状一致,颗粒多且大小一致;MMC较小,直径7.5~11.9㎛,形态各一,颗粒少,大小不一

对固定液甲醛敏感性:CTMC不敏感,MMC敏感(用低浓度甲醛或碱性醋酸铅固定)

甲苯胺蓝染色:CTMC颗粒深紫红色,MMC颗粒红色

阿利新蓝(Alcian blue)和藏花红染色:CTMC红色,MMC蓝色

小蘖碱(berberine sufate,黄连素)染色:CTMC显强黄色荧光,MMC荧光很弱

颗粒的组胺含量:CTMC多,MMC少

主要释放物质:CTMC释放PGE2,MMC释放白细胞三烯(LTC4,LTD4

对促分泌剂的应答 :化合物48/80、蜂毒肽401、多黏菌素和钙离子载体A23187使CTMC脱颗粒,释放组胺;但对MMC无效

P物质、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神经降压素、β内啡肽、强啡肽和新内啡肽对CTMC有促分泌作用;MMC只对P物质有应答

不同种属动物肥大细胞异质性:

大鼠和上鼠的腹腔肥大细胞对各种肽的应答表现不同:P物质、缓激肽、胰激肽、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强啡肽和化合物48/80对大鼠腹腔肥大细胞有很强的促组胺释放作用;对小鼠腹腔肥大细胞无促进作用

人肥大细胞的异质性:

仅含类胰蛋白酶(T酶)的肥大细胞(MCT),既含T酶又含胃促胰酶(C酶)貌肥大细胞(MCTC)

MCTC还含组织蛋白酶G和羧肽酶

MCT主要存在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的小肠黏膜、肺泡和肺导气部上皮内;MCTC主要存在于肠黏膜下层、子宫内膜、皮肤和呼吸道上皮下结缔组织内

人的齿龈结缔组织含MCT和MCTC,以MCT为主

5 脂肪细胞

单泡脂肪细胞(脂肪细胞):常沿血管分布,单个或成群存在,若大量聚集,可形成许多小叶,构成脂肪组织。脂肪细胞体积大,直径100~200㎛,呈圆球形,相互挤压则呈多边形。胞质内有一个大的脂滴,占据细胞质大部,将将细胞质的其余部分推挤到细胞的周缘,成为很薄的一层,包围脂滴,仅在细胞核附近的细胞质略多。HE切片上,脂肪细胞的脂滴被溶解,只留下周缘很薄的细胞质,细胞像一个大空泡。冰冻切片锇酸染色,在脂滴内形成黑色的锇酸酯。用苏丹染色,脂滴呈黑色或红色。可用组化显示其碱性磷酸酶、酯酶、琥珀酸脱氢酶和少量氧化酶。

电镜下,脂肪细胞薄层胞质内可见游离核糖体,少量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无膜包的脂滴,核附近有小的高尔基复合体。每个脂肪细胞加达默尔昼基板和微细的网状纤维网

多泡脂肪细胞:略

6 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常分布在小血管周围,尤其是毛细血管周围。’

细胞小,星形或梭形,与成纤维细胞相似。切片上不易与成纤维细胞区别 

电镜下,含较少的线粒体和很少的内质网

可分化为结缔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等);新生血管的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7 白细胞

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核分叶(常为2叶),细胞膜上有表面Fc受体和C3受体。胞质内充满嗜酸颗粒,伊红染成橘红色。颗粒含多种水解酶。与超敏反应应答有关;释放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O),杀灭寄生虫。 

细胞间质(细胞外基质ECM)

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基质:

组织液

8 胶原纤维(collagenous fiber)

集合成束(胶原纤维束)

新鲜时呈白色(白纤维),有光泽。肉眼所见的腱和腱膜主要由大量胶原纤维组成

光镜下,胶原纤维呈波浪状,方向不定,粗细不一,长短不等,分支,交织成网

直径1~20㎛,由许多直径20~200nm的胶原原纤维借少量黏合质而成

用石灰水或苦味酸水溶液除去黏合质,可分离胶原纤维

黏合质为蛋白多糖和糖蛋白

胶原纤维呈PAS反应阳性

胶原纤维嗜酸性,伊红或酸性品红染色(Van Gieson染色)成红色;Mallory三色染色法为蓝色;Masson三色染色法为绿色

偏光镜下,胶原纤维有正的单轴双折光性,苦味酸-Sirius红染色呈亮红色,细长的染色分子平行排列,可鉴别Ⅰ型和Ⅱ型胶原

胶原纤维由胶原蛋白组成,易被胃蛋白酶消化,流浪者煮溶解,冷冻后后凝胶(明胶)'胶原纤维易溶于稀碱溶液如稀氢氧化钾溶液,或较强的酸溶液如冰醋酸溶液。在稀酸溶液中,胶原纤维产生可逆性`膨胀,新鲜结缔组织铺片中加稀盐酸,胶原纤维的纵纹消失,可见环形缩窄(环形网状纤维)。用含稀酸的固定液处理过的组织不宜直接水洗,宜用酒精或用能防止胶原纤维膨胀的硫酸钠或硫酸锂浸洗

超微结构:胶原原纤维及其间的微量黏合质

胶原原纤维有67nm周期性横纹,其主要成分为胶原蛋白分子(胶原)

胶原纤维

A  纵断面   Bar=250nm B 分离的胶原原纤维 Bar=1000nm

横断面:★胶原原纤维横断面→成纤维细胞部分胞质▲弹性纤维 Bar-250nm

胶原蛋白(collagen)简称胶原,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约占人体蛋白质总量⅓,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细胞外基质内,如皮肤、骨、软骨腱等组织内尤为丰富。

胶原性疾病:

纤维性肝硬化、肾硬化,皮肤瘢痕瘤,坏血病(scurvy),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Ehlers-Danlos Syndrome,EDS),黧豆病(lathyrism),裂皮病(dermatosparaxis)

产生胶原的细胞:成纤维细胞,源于间充质的细胞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多种上皮细胞及神经组织的神经膜细胞

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酶的细胞:成纤维细胞,滑膜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巨噬细胞,肝细胞,某些上皮细胞

9 弹性纤维

疏松结缔组织内的弹性纤维较少,人体内弹性纤维分布广泛,集中在承受伸展和扩张的组织,如真皮、椎弓间黄韧带、项韧带、声带、肺泡隔、弹性动脉和弹性软骨等

新鲜时弹性纤维呈黄色(黄纤维)

光镜下,铺片标本,弹性纤维很细,直径1~10㎛,直行,可有分支,断端常卷曲

富于弹性

弹性纤维和弹性结构折光性很强,但不具双折光性,用紫外光观察呈弱白色荧光

HE染色标本上不易与胶原纤维区别。常用Weigert resorcinol-fuchsin染色法显示。地衣红(orcein)检测幼年组织中纤细的弹性结构。用荧光染料四本基卟酚显示弹性结构,在紫外光下发亮紫至玫瑰红色。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弹性结构可用磷钨酸苏木精染色,发育成熟及老化的弹性结构能用高锰酸钾显示

弹性结构耐煮沸,抗稀酸和稀碱,能抵抗大多数蛋白水解酶的水解,易被胰腺和多形核白细胞分泌的弹性蛋白酶破坏

电镜下,弹性纤维由中央无定形的核心部分(弹性蛋白)和周围环绕的微原纤维组成,使弹性纤维呈不规则的毛刺棒状体。

弹性蛋白(Elastin)不溶于水,具有橡胶般能伸展和收缩的弹性,是弹性纤维的主要成分,广泛分布于全身的肌肤、脏器、脉管壁和韧带中,与胶原蛋白捆扎共存。直径30~40nm,丝状排列,单位压力4.0的轴性周期;

微原纤维主要由分子较大的原纤维蛋白(fibrillin)构成。

弹性纤维的三个阶段:

早期弹性纤维,由糖蛋白构成的微原纤维束,由直径10~16nm的微管组成。Gomori染微原纤维束,需经乙酸氧化后才着色。可存在于睫状小带和皮肤,具耐酸性,称耐酸纤维

中期弹性纤维,细纤维之间出现不规则的弹性蛋白沉着,纤维弹性增强。可存在于皮肤的汗腺周围

成熟的弹性纤维,弹性蛋白聚集,直到占据纤维中央,其外再环绕一薄层微原纤维,成为弹性纤维。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及软骨细胞合成和分泌微原纤维蛋白和弹性蛋白。细胞的粗面内质网上合成可溶性前弹性蛋白(proelastin)

松皮症,赖氨酸氧化酶活性降低或其辅助因子缺乏,弹性纤维生成障碍

给鸡和猪喂缺铜食物,则:血管脆性增加,伴皮下与内脏出血。镜下,动脉弹性成分断裂,内弹性膜碎裂,交联缺陷的弹性硬蛋白

获得性皮肤松弛症,原纤维蛋白异常,微原纤维减少;局限性或系统性硬皮病,微原纤维增多,散在于胶原之间

10 网状纤维

主要由Ⅲ型胶原蛋白构成,常伴其他类型的胶原、蛋白多糖和糖蛋白

疏松结缔组织内网状纤维较少,网状组织内的网状纤维丰富,常见于脂肪细胞表面;存在于实质器官(肝、肾、内分泌腺)内,以及构成淋巴结、脾和骨髓的支架

纤维常分布在器官实质细胞、平滑肌细胞、腺泡和毛细血管周围;分布在基膜的网板内,没有网板的基膜如肾小球基膜,也没有Ⅲ型胶原或网状纤维

网状纤维特别纤细,直径0.2~1.0㎛,被银盐浸染呈黑色,称嗜银纤维

由直径35nm的细原纤维组成,原纤维间由蛋白多糖和糖蛋白构成的桥状结构相连

具有嗜银性和PAS阳性

猫淋巴结镀银(网状纤维)

11基质

水化无定形物质,主要由蛋白多糖和糖蛋白等组成

(1)蛋白多糖(proteoglycan)

蛋白分子与多糖分子结合的复合物

多糖:氨基己糖多糖(黏多糖、糖胺多糖)

硫酸皮肤素

硫酸乙酰肝素

硫酸软骨素

硫酸角质素

肝素

透明质酸

基质的显示:

冰冻切片,固定液加入氯化十六烷基铵基吡啶(cethylpyridinium chloride),原位显示蛋白多糖

蛋白多糖的GAG部分有许多酸根,易为碱性染料着色。以酒精作溶剂的阳离子染料,如甲苯胺蓝染色,基质具异染性

用于显示氨基己糖多糖的染料有噻嗪、阿利新蓝、胶体铁和胶体金。钌红、硝酸铋及亚铜类染料cuprolinic blue和cepromeronic blue,能与氨基己糖多糖结合产生电子致密的化合物,故常用蛋白多糖的电镜组化研究

基质的多数蛋白多糖与过碘酸反应缓慢,不能用PAS显色;硫酸角质素蛋白多糖,PAS阳性

结构性蛋白(基质糖蛋白):

纤维黏连蛋白(FN),层黏连蛋白(LN),行动素或着位素或巢蛋白,血栓黏合素(TSP),细胞餐黏连蛋白(VN),软骨黏连蛋白(ChN),骨黏连蛋白(ON),毽蛋白(TN),粗纤维调节素

组织液:细胞间质中的水和溶于其中的物质

第二部分  结缔组织病

结缔组织病包括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韦格纳肉芽肿、巨细胞动脉炎及干燥综合征等。

一、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

慢性、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总称,常见于育龄期女性。红斑狼疮最具特征性的症状为面颊部出现蝶形红斑,而“狼疮”的名字正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该病的面部红斑表现,像是被狼咬伤所致。而除皮肤损害以外,红斑狼疮的病变还可累及多脏器和系统。红斑狼疮仍缺乏根治手段,但通过早期诊断及规范性的综合治疗,本病的预后可明显改善,绝大多数患者病情可控制,能正常工作、生活、生育等。

红斑狼疮

盘状红斑狼疮

二、硬皮病(scleroderma)

以皮肤炎性、变性、增厚和纤维化进而硬化和萎缩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此病可以引起多系统损害。其中系统性硬化除皮肤、滑膜、指(趾)动脉出现退行性病变外,消化道、肺、心脏和肾等内脏器官也可受累。

脂性硬皮病

三、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又称皮肤异色性皮肌炎(poikilodermatomyositis)

主要累及横纹肌,呈以淋巴细胞 浸润为主的非化脓性炎症病变,可伴有或不伴有多种皮肤损害,也可伴发各种内脏损害。

四、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

五、结节性多动脉炎

主要侵犯中、小动脉的坏死性血管炎

可累及多个器官和组织,常累及肾、心、肝和胃肠道。

受累的动脉壁全层炎细胞浸润,动脉中膜纤维素样坏死→肉芽组织形成→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

六、韦格纳(Wegener)肉芽肿

上、下呼吸道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局灶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和其他部位(眼、皮肤)坏死性小血管炎

动脉和小静脉壁纤维素样坏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晚期,坏死组织由肉芽组织取代

局灶性节段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可伴新月体(Crescents)形成(新月体:早期新月体以细胞成分为主,称为细胞性新月体。之后胶原纤维增多,转变为纤维-细胞性新月体。最终成为纤维性新月体。)

局灶性节段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七、巨细胞性动脉炎

主要累及颞动脉、脑动脉及全身的中等大动脉和小动脉和肉芽肿性炎

病变的动脉节段性血管壁增厚,可伴血栓形成

镜下,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变性、坏死,内弹性膜周围可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可见CD4+、CD8+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

可致内弹性膜断裂和肉芽肿性炎症反应

八、干燥综合征

以唾液腺、泪腺等外分泌腺受累为主要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及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后者继发于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