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讲解的《汤液经法》从体用开始就不同于社会面的认识,无论是出书的还是传承人,当第一步“体用”就错了,后面就只能牵强附会解释体味、用味功用了…….小结:社会上有关《汤液经法图》的解析有很多,但是细究其蕴含的术数学原理,发现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我们看到的《汤液经法图》是传抄本,六朝梁时,陶弘景在晚年,集儒,释,道三教合一,著《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它总结了《汤液经法》辨五脏病证组方用药规律,吸取《黄帝内经》,《神农百草经》,《汤液经法》的精髓,完成了经方组织制度的规范,确立了方,药使用的五行互含体制,破解了圣贤制方的秘密。在历史的长河里,能够得到这份传承真的是万幸。手抄本经过多次传抄,而现行的出版物都以手抄本和学者校正为准。“体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特有的概念,“体用”也是含有阴阳的划分。体为阴,为相对静态;用为阳,为相对动态。“体用”和“主客”的概念在预测学里是同类属性,用“主客”来定义“敌我”双方,用“体用”来定义双方功用所化。“体”就是“本体”可以代表“我”以及“我”所具备的“性状、功效、技术”等。“用”就是“功用”可以代表“我”动化的事物。“体”是内涵,“用”是外延,“体”的内涵是通过“用”的表现得到的。比如:土地是“体”,种植生姜是“用”。但是这个土地具有“一体多用”的功效,土地上可以种植植物,也可以圈起来养殖,或者你就造房子。在这个上面,土地那个“体”静止不变,“用”发生着变化。同样“主客”之间也是“体用”的表现,比如:我在自家,我即是主,为体,为静。客来我家,来即是客,为用,为动。我和客人进行交流会产生新的动态,这个就是“化生”。我们平时口语也会出现“这东西有什么用”、“这东西的用处是什么”,这些问题其实就是指“东西”对我的“作用”,我是“体”,功效是“用”。所以,五味入五脏,补和泻是功效,是“作用”,五脏是“本体”。如此,依据“我”这个“本体”就产生关系为:这样的五行关系也就同《难经》里五邪以及五色脉、一脉十变等对应上了,古中医学理论本就该具有相同的底层逻辑。《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这里说的“入”即是“入用”,也就是说相对于“体”,“用”是外来体的性味;相对于“用”,“体”是本体的性味,也可以说是“天性”。肝德在散,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这里的“适其性”即是指针对肝木的本性进行的生克化合。
参考阅读:
太极四象和中医四象的少阴少阳为何不一致?
《真龙约言》是火神派扶阳理论核心
法天象地,五行之辨(九)·气味阴阳升降
简单一招激活元气&养生之道
法天象地,五行之辨(五)·《难经·五十难》五邪解读与应用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185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