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气不化水为痰,水不化气生饮,有一方可燥土温阳、扶衰起危,清除一切痰湿水饮
2024
04-25

气不化水为痰,水不化气生饮,有一方可燥土温阳、扶衰起危,清除一切痰湿水饮

小编在之前的文章里多次提到过,凡一切重症危症,无不与痰湿水饮有关,比如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脑梗和心梗的罪魁祸首便是痰饮在作祟,为了便于粉丝更好的理解痰湿水饮,小编在这里用专门的一篇文章给大家讲清楚。

众所周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意思就是说,我们的脾运化不好,就会触发生痰的源泉,生出来的痰最终都储藏在我们的肺中。小编觉得,这只是一种相对狭义的看法,更严格的来说,我们的脾胃才是滋生痰饮的根源,而肺肾则为痰饮的外在表现。

无论人体的气也好,还是血也好,终归是要化于中气的。中气是什么,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土脾胃,在中医理论中,痰饮的根源在于脾胃运化受阻,而脾胃运化受阻的根源在于土湿,因为脾喜燥恶湿。

我们说脾土生痰之后会储藏在肺中,肺是痰饮的外在表现自然是情理之中,那么其和肾有啥关系呢。我们知道肺这个器官的主要功能是藏气,肺气喜欢清降,清降通道顺畅则气可化水;肾这个器官的主要功能是藏水,肾中温煦则水可化为气,这里体现了水火既济的中医思维。如果我们的脾土很湿,肾中阳气也不够,我们的肺气就不能化水,气郁蒸于上而化为痰;我们的肾水也会因为缺乏温度导致气不能化水,水滞积于下而成为饮。以上便是痰湿水饮形成的根本原理。

此外,从中医五行出发,脾胃居中属土,肺居西方属金,肾居北方属水,土是用来生金的,而金又是用来生水的,故胃为肺之母,肺为肾之母,一切的根源还是在于中土脾胃,一旦三者互生的通道被阻断,也就产生了所谓的痰湿水饮。

综上所述,痰湿水饮的根源在于脾胃,外在表现在于肺肾,所以痰湿水饮又会被称为肺肾之病。中医治病讲究“治本为主,标本兼治”,故治疗痰湿水饮的思路当以治疗脾胃为根本,重在燥土祛湿,同时兼顾治疗肺肾,重在温阳。

在这里,小编推荐两方:

1、茯苓12克,清半夏(捣)12克,橘皮12克,泽泻12克,生姜12克,甘草6克,枳实9克,石膏25克,知母9克。

2、茯苓12克,清半夏(捣)12克,橘皮12克,泽泻12克,生姜12克,甘草6克,枳实9克,附子9克,干姜9克。

细心的朋友可能一眼就看出来上述两方前7味药都是相同的,区别在于后2味药不同。

我们先看前7味药:茯苓,清半夏,橘皮,泽泻,生姜,甘草,枳实。前文说过,治疗痰湿水饮根源在于燥土祛湿,故方子中会用到茯苓,茯苓这味药燥性十足,在祛湿的同时还能培土;仅仅燥湿还不够,如果再加以利水,肯定事半功倍,所以方子中会用到泽泻,这位药名如其实,可以把沼泽中的水泻掉,是利水渗湿方面的专家;半夏在本方中的主要作用是降胃土之气,打通肺金下行的通道,将化痰降逆的功效发挥到极致;前面说过,气不化水为痰,还需要打开气机,故方子中会用到橘皮和生姜,这两位药强强联合,在健胃和行气方面是一把好手;痰饮初期为清流,痰饮久者必为固积,主要表现为陈宿、胶固、难行,必须用破淤功坚之药开路,故方子中考虑用枳实,以打痰饮破围堵封锁将其从下焦排出。

其实以上前六味药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姜苓半夏汤”,妥妥的痰湿水饮克星,再加以枳实开路,可谓一鼓作气、不留死角。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方1中加寒凉的石膏、知母而方2中加大热的附子、干姜呢?因为居于人体上焦的痰多表现为湿热,故加入石膏和知母清热;居于人体下焦的饮,百分之百是因为寒湿所致,故加入附子和干姜以袪寒。这就体现了中医根据实际情况“上下殊方,清温异治”的逻辑思维,看则呆板,实则灵活。说白了,痰居于上用方1,饮居于下则用方2。

本方的精妙之处在于:灵活运用“姜苓半夏汤”加减化裁,用橘皮和生姜健胃行气,疏通气机通道;再用半夏降胃土之气,打通肺金下行的通道;然后用茯苓和甘草燥湿培土,泽泻利水渗湿;最后针对久郁粘稠之痰饮,用功力峻猛之枳实攻破从下焦排出体外;同时针对上热之痰,加石膏、知母以清热,针对下寒之饮,加附子、干姜以袪寒。

上述为小编对如何应对痰湿水饮的浅薄看法,如果您或者身边朋友有这方面的困扰,可参考上述思路加减化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一试,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想法,请私信小编,小编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期待与您共同学习提高!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望每个人都做自己的神医!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