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金匮要略》中的甘草用生甘草还是炙甘草?
2024
04-20

《金匮要略》中的甘草用生甘草还是炙甘草?

诸位无恙,我是白发渔樵。

最近天使比较热衷于用升麻鳖甲汤,并分享了不少经验。我问她要用量,她的回复是:

升麻30g 炙甘草30g 当归15g 炙鳖甲15g 炒蜀椒15g

因为雄黄比较奇怪,加热后有成为砒霜的可能性,所以现在没感用。

我印象里这个方好像是用生甘草,记忆点就是因为有咽痛,但不太确定,于是又去翻了翻书:

升麻鳖甲汤: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甘草二两 雄黄半两(研)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就是生甘草没错。问天使为啥不用生甘草,天使的回复是,有小伙伴告诉她,金匮里所有的甘草都没写炙,所以其实应该就是炙甘草。

我说是哪个小伙伴告诉你的,要把他拉出来,扁一顿。

另一件事,前几天看到一篇公众号推文,介绍某个老师讲金匮要略,作者提到了剑宗气宗引起了我的注意。

因为我也把伤寒学派分成剑宗和气宗,用内经解释伤寒的是气宗,不用内经解释伤寒的是剑宗。胡希恕就是剑宗高手,堪比风清扬。本来我还写入《我在东汉末年学中医的日子》书理的,只不过因为编辑比较谨慎小心,担心有侵犯独创性表达的风险,最终改成了内经派和方证派。

我当然是剑宗的,而推文推荐的这个讲金匮的老师是气宗的,一个头衔很多的东北的年轻讲师,我好奇之下就听了下他讲的课程。总体来说,喜欢引经据典,习惯用历史军事等打比方,挺有意思,能听得下去。但你们别想从我口中听到对气宗的褒奖。课程临床干货不多,秉承气宗一贯的为了解释而东拉西扯的特点,属于为了上课而上课,忽悠的成分居多。

今天正好听到他讲狐惑病,说道甘草泻心汤的甘草是生甘草,理由是狐惑病是有咽喉症状的,所以用生甘草,然后又用五行解释了下“炙”。他又说伤寒论里的甘草泻心汤是炙甘草,两个方不一样。

既然天使和这个气宗老师都会踩坑,想必也有很多小伙伴也有疑惑,所以今天就特意写下这个问题。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去判断金匮里的甘草是生甘草呢还是炙甘草呢?

首先回应被扁的那个小伙伴的说法,金匮要略里,并非所有的甘草都没有炙,我按金匮的顺序罗列几个带甘草的药方:

瓜蒌桂枝汤: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葛根汤: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加术汤:麻黄二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可以看到,第一个栝蒌桂枝汤甘草没有炙,后面几个方都有写炙,所以再把那个忽悠天使的小伙伴拉出来扁一顿。

其次,再去分析栝蒌桂枝汤的甘草应该用生甘草还是炙甘草。

注意,关键就在这一步了。

我们看到葛根汤 中除了甘草有炙外,还有桂枝去皮,麻黄去结。而栝蒌桂枝汤中不仅甘草没有写炙,桂枝也没有写去皮,所以栝蒌桂枝汤这个方子是整个都没有写药材的炮制方式。而一般来说桂枝汤里的甘草是炙甘草,所以栝蒌桂枝汤的甘草可以推想到用炙甘草。

再看一眼升麻鳖甲汤方:

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蜀椒(炒去汗)一两 甘草二两 雄黄半两(研)鳖甲手指大一片(炙)

其中蜀椒、雄黄、鳖甲都有处理方式,而甘草没有,那么就可以排除整张方子没写药材炮制方式,所以这里的甘草是生甘草。

最后看金匮的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泻心汤: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每味药后面都没有写炮制方式,比如大枣后面通常会写剥,:

大 青龙汤:麻黄6去节 桂枝2去皮 甘草2炙 杏仁40个去皮尖 石膏如鸡子大碎 生姜3切 大枣10个剥

比如半夏后面会写洗:

大半夏汤: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所以这里的甘草泻心汤很可能是所有的药材处理方式都没有写,而不是应该用生甘草,理由就是伤寒论里的甘草泻心汤是炙甘草。

当然,金匮要略里不写炮制方式,纯粹就是为了省事,默认读者知道该怎么处理,有些事选择性省略,这辨别起来就更困难了,比如: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这里附子写了炮,但麻黄桂枝等没写,甘草也没写。这是怎么回事呢?来看一下炮附子写的完全版:

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剥)

炮附子的完全版还有去皮和剖八片,所以桂枝芍药知母汤里的附子写的炮其实也是省略版,目的就是让读者知道这里是炮附子而不是生附子,整张方仍属于省略处理方式的一类。

总结一下,金匮要略里的药方,有时候会省略药材的炮制方法,具体到判断甘草是不是炙甘草,需要看同一张药方中其它药材后有没有处理方式。

获知更多伤寒论观点,可以参考伤寒论入门书籍:《我在东汉末年学中医的日子——另辟蹊径读伤寒》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