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附子汤治手脚冰凉、怕冷、手脚抽筋
倪海厦:芍药甘草附子汤治静脉曲张和肌肉跳动
芍药甘草附子汤(又名:去杖汤)
【作者】张仲景
【来源】伤寒论
【组成】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现代】白芍45克,炙甘草45克,炮附子30克(先煎40分钟)。
【条文】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平常剂量】芍药、 甘草(炙)各三两(9克)附子一枚(3克)(炮,去皮,破八片)
【主治】体虚外感,发汗后病不解,反增恶寒者。
【病机】阴阳两虚,肌肤失温,筋脉失养。
【方义】
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主补营阴;
附子配甘草,辛甘化阳,主补卫阳。
【运用】多用于治疗阳虚外感汗多恶寒者,或用于治疗风寒湿痹阳气虚之关节疼痛、周身恶寒汗出者,亦可用于汗后亡阳证、腰痛、肠痉挛、腓肠肌痉挛等而见本方证者。
【时机】
①又名去杖汤,病人有脚四肢拘急,或者腹挛痛,恶寒;
②大多用在素虚的人,平常身体虚缺血的人会用到。
《伤寒论条辨》:
然荣者阴也,阴气衰微,故用芍药之酸以收之;卫者阳也,阳气疏慢,故用附子之辛以固之;甘草甘平,合营卫而和谐之,乃国老之所长也。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
芍药甘草附子汤,太阳少阴方也。太阳致亡阳,本由少阴不内守;少阴表恶寒,实由太阳不外卫。故取芍药安内,熟附攘外,尤必藉甘草调和,缓芍附从中敛战真阳,则附子可招散失之阳,芍药可收浮越之阴。
【倪海厦解说】
如果本来就有胸闷心痛,患者吃了这个药有心悸,戒心律不齐,就不要 吃了。“倪师曾告诫,胸闷心痛不用白芍” 这就是中医所谓的寒症,双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如果它是热的,就 表示人体内没有瘀血块,如果是冷冰的双脚,就表示身体里 面因为寒冷而在制造瘀血块,就如冰箱冷冻库一样的在不断的制造冰块 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是寒造成身体内产生瘀血块,而会生里寒的原因就是心 脏太弱,也就是心阳不足,所以在经方中有一汤剂名叫芍药甘草附子汤,又 名去杖汤,所有酸味的药主收敛,故白芍酸收,能将所有静脉血液导流回身 体内,同方中使用炙甘草可以温和小肠不强心阳,最后加入炮附子的目的, 就是采用炮附子的热性,使体内不双足的温度上升,在附子这壮热的药物之 下所有瘀血块自然由于高温就像冰块遇到高温一样而融解了,全方不见任何 活血化瘀之药,但是效果却是一剂知而二剂已,不但清除动脉血管瘀血阻 塞,同时又使人体丌再制造血块,因此是预防不治疗同时进行。
【应用集锦】
1、如果重用芍药、炙甘草到各一两,静脉瘤、静脉曲张时就重用芍药、炙甘草;如果还没感觉,可以将芍药加到1两半或2两,炙甘草不变;如果此时病人的脚是冷的,可以加重炮附子,温的就减量,但一定要要,预防淤血块从静脉流回心脏。
2、如果血中有湿阻,就是皮表生疮流脓流出黄水、脓水这样滴滴答答念粘的出来,中医称疮家,这就是湿。湿堵在血液里面造成血液循坏不流畅,这个时候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就要重用芍药甘草。芍药要用一两以上才够,大剂地下去救他。疮流脓化脓水出来又痒又发炎时,光是芍药甘草附子汤就只能去他的痛,还要加些固表药物,湿才会去掉,同时要加些解毒的药、寒凉的药在里面,因为病人有发炎,比如黄芩黄连。
3、妇人病,平常女孩脚冰冷的很多,月经来的时候肚子痛,就是标准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证,芍药甘草附子汤下去,重用芍药不但止她的腹痛,还让她血从脚底下热起来,再加附子更好。
4、病人腿一受凉腿就抽筋、一负重就抽筋。
5、产后多致痉,阴虚液脱之故。产后误汗下而。
【比较集锦】
1、(1)凡下部之冷专在腰者,湿在中焦,腰部用茯苓白朮,所以带脉证,就是腰酸,下针下足临泣,处方就用肾着汤治之。一般性的用生姜,寒比较盛的用干姜。
(2)在脚者,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治之。所以单痛在脚部的用芍药甘草附子汤就可以了。
(3)平时因为脚冷要喜欢穿袜子睡觉的人,都可以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2、(汗后,)脉微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身疼、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3、(1)甘草附子汤:疼痛,急性关节风湿病、疼痛剧痛;急慢性关节炎、神经痛、骨髓骨膜炎、腰痛、急痛等;
(2)桂枝附子汤:疼痛,身体烦痛,不能自动;
(3)桂枝芍药知母汤:疼痛,关节肿痛,消瘦,气上冲甚,脉实;
(4)芍药甘草附子汤:疼痛,四肢可屈伸,无热上冲;
(5)桂枝加附子汤:疼痛,软组织痛。
在服用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
1、有的朋友服用后小便增加。这是正常现象,白芍有利小便的作用,这是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您没有利用的排出而已,停药即恢复。
2、腹泻。有的朋友服用后腹泻,这也基本正常,白芍药性有些凉,一般停药即可恢复。
3、嗜睡。有的朋友服用此方后,变得特别想睡觉,这是好事情,是养气血的好时机,要就此好好大睡,养足气血,这样身体才会得以恢复。
4、此方我主张现喝现熬,尽量不要早晨熬,晚上喝。这是我的个人体会。
5、此方对症,一般一副即可显效,甚至一副即愈,所以一般三副即可,我觉得是不用多服的。
【医案】
①自汗:许女,65岁,住城内周家巷。暑天大热,饮冷过多,病头痛发热(体温39℃)。自服A.P.C4片,致大汗淋漓,热虽解,而汗出不止,神疲乏力。因循20余日始予就诊。
患者面色萎黄,倦怠头晕,汗出如泉,拭之复涌。身不热,体不痛,畏寒唇冷,手足不温。胃纳呆钝,口渴欲饮,二便如常。舌淡红润,脉沉细略数。
综观全症,既非太阳中风证,亦非太阳少阴两感证,有似太阳病遂漏不止之桂枝加附子汤证,其实亦非。乃汗多伤阴,阴损及阳之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也。拟:白芍10g 附子10g 炙甘草10g。一剂减,二剂愈。
按: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为太阳病中风、营卫不和也;太阳少阴两感证,以脉微细,但欲寐,无汗恶寒为主症,绝无汗出不止,口渴思饮;桂枝加附子汤证,为太阳病,过汗后,遂漏不止,表邪未解而阳气已伤。三证异于本证者,皆有表邪也。本案为过汗后表邪已解,阳气不固、津液大伤之阴阳两虚证。故遵“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之旨,用之果验。
②寒战:张男,40岁。1986年8月21日就诊。时值酷暑盛夏,而病者却厚衣加身,仍打寒战。自诉因天热贪凉,夜宿树下,晨起即感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自认为感冒,遂购阿司匹林3片服之,半小时后,大汗淋漓,良久方止。自此,觉气短懒言,倦态乏力,畏寒怕冷,蜷卧欲被,动则汗出,半月未愈。舌红苔白,脉沉迟无力。此乃大汗伤阳耗阴所致。治以扶阳益阴。方药:白芍12g,炙甘草10g,附子15g。服2剂,四肢转温,汗出停止,病愈体安。[李心机.伤寒论通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7.]
③肌肉萎缩:男,51岁,于1964年3月8日初诊。自1963年12月28日起发病,发病时突感手足无力,于1964年1月9日入某大学附属医院诊治。患者两手颤抖,几乎不能做事。双足无力,扶着人勉强可以走路。但自己连下蹲起立都不能。腰部亦软弱无力,自己一人坐不稳,后面需要有支撑。此外无其他自觉症状,面色呈严重贫血面容。在医院进行了全面仔细的检查,但不能确诊,暂时按消瘦无力性肌肉萎缩论治。患者来我院要求中医治疗。朱子《集验方》中记载,芍药甘草附子汤“主治脚弱无力,步行艰难”,于是投药20剂。服毕,患者已能自己站立,且食欲增进,身体见胖。略加大黄以后,使其大便不通亦得好转。又一个月后,患者已可自己上厕所,也能双手拿着碗自己吃饭。再过一个月,他因担心公司的工作,遂请人陪同到公司上了一个小时的班。初诊后5个月时,患者又一次来我院,诉此时已基本可以工作了。(《汉方治疗百话摘编》)
④关节痹通:
某,女,83岁,1996年10月2日诊,自述双膝关节痹痛,屈伸不利年余,刻下行走困难,夜重日轻,影响睡眠,并夹有胃疾,胃脘常有痰饮,背部发寒,少气无力,纳差便秘。X光摄片有骨质退行性关节炎,中西医屡治未效。检查:膝关节皮色不变,稍有肿胀,触之不热,舌红,苔白腻,脉弦细。诊为营血亏虚,经脉失养,不荣则痛。拟益阴和阳兼顾胃疾痰饮,方用仲景“芍药甘草附子汤”、“苓桂术甘汤”合局方“二陈汤”加味,药用生白芍30g、生甘草10g、黑附片10g、茯苓15g、桂枝15g、炒白术15g、陈皮10g、旱半夏10g、羌活6g、山茱萸10g,水煎服,服药一剂,膝痛显减,服5剂后,诸证全除,嘱继服5剂,以巩固疗效,追访一年无复发。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zydq.1006ss.com/?p=3077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